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越秀山,隨時代不同,而有別稱粵秀山、越王山、觀音山等。

它僅是廣州城央的一座丘陵,白餘山的餘脈,海拔70米。

在地質史上,它已存在超億年。而它所俯瞰的那座城池,不過2000多年。

只是,山已停止更新,而城仍在膨大。

老山對古城的守望,雖然未息,但它已不可能做得更多。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越秀山的古代、近代、現代同框


01戰略高地,拱衛城北

山看著城的成長。

甫一開始,越秀山就被視為城的護衛。在城的正前方,據說還有番山、禺山兩山,是城南的守護者。

歷史有些不公平,明明是越秀山更高更闊,但城池的名字卻是取南邊兩山的首字組成。當然,歷史講究先來後到,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的地域名“番禺”(對於“番禺”的解讀,有多種,這裡省略),確實比“越秀山”更早唱響於中國。或許,這與人們最早居於番、禺兩山一帶有關。

既然越秀山不能改變歷史承繼的力量,那就展示自身後來居上的實力。在當時的秦人拓荒者看來,番禺城“負山帶海”,在冷兵器時代,這等地貌,就是最好的天然防線。

其中,“負山”的“山”,就包括越秀山和與它相連的白雲山等山體。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越秀山上的炮臺


因此,秦人選擇在山前海水無法浸沒的臺地上建起了城池。而越秀山和它的小兄弟象崗山等群崗,則成為這座城池的北部屏障、戰略高地。唐宋兩代,為了擴建城池,人們選擇剷平番、禺二山,往東、南、西三個方向全面擴張。護城的高地,僅餘越秀山。

作為戰略高地,越秀山將這一功能一直延續到清代。明代的城牆,山體高處的清代四方炮臺等,如今仍淋漓盡致地呈現它存在的歷史意義。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鎮海樓(五層樓)


那座專門定製于山巔的絳紅色鎮海樓,一般認為是海防要塞。但在民間,它被視為明朝皇帝為斬斷廣州龍脈而出的戰術行為。但無論哪個視點,都彰顯了越秀山無出其右的重要地理位置。

02王宮的後花園

歷史上,廣州遠離中原,偏居嶺南一隅,從未出現過大一統的政權。這是必然的。但終究是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割據政權還是有的,只是無一例外,它們都很短命:南越國,存續93年,被漢武帝所滅(傳說河南的獲嘉縣與此事件有關。當年,叛亂的南越國丞相呂嘉被漢軍擒獲,此時,武帝恰至獲嘉境,遂以其地置縣,並賜名“獲嘉”。而後,南越國滅);南漢,歷經54年,為北宋所滅;南明紹武政權,壽不過40日,正史從不多瞧它一眼。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南越王宮的曲流石渠


佔有廣州土地的南越和南漢的當權者,肆無忌憚地把越秀山當作自己的後花園。首任南越王趙佗,就將王宮建於越秀山腳,還在越秀山頂建起了“北據山,南臨小溪橫浦,牂牁之水”的越王臺,以接待使者,大宴群臣,舉辦祭祀典禮;臺西側設歌舞岡,越王趙佗常於三月三登臨,宋代詩人楊萬里詩中所唱的“越王歌舞春風地”,指的就是這事。

起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它的皇宮位置與南越王宮幾乎重疊。這個政權的建立者劉龑,硬是在越秀山間鑿出一條“呼鑾道”,山道旁滿植甘菊、芙蓉諸花草。南漢的君臣就宴飲遊玩其間。在越秀山西麓、象崗之側,還建有一座芳春園,可舟行溪上,有桃花夾岸,延綿數里,南漢末代皇帝劉鋹常在此擺“紅雲宴”。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位於越秀山西側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博物館)


那些王公貴族,生前佔山為樂,死後也據山為穴。現已發現的,就有第二代南越王墓葬(今已闢為南越王博物館)、紹武君臣冢等。就此而言,他們對越秀山的利用,已趨極致。

03現代城市的文明地標

從空間看,至19世紀末期,廣州城市的發展軌跡都非常清晰,從任囂城-趙佗城-步騭城—唐城-宋城-明清城,城址的位置一直在越秀山南,只是向東、西、南三面不斷擴展。但無論如何擴展,越秀山都是這座城市傳統中軸線的北起點,也成就了歷朝文明精粹的城市中心——越秀區。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廣州城市標誌:五羊石像


因有時間的累積,人群往來的頻密,越秀山成為廣州群山中最具文明厚度者。這裡蘊藏著城市難得一見的歷史厚:“古之楚庭”牌坊,紀念週朝時廣州的百越與楚國人的交往的一段歷史;五羊石像,廣州的城市標誌,呈現了史前時代“五羊銜谷”饋贈廣州人民的美好傳說;南越王墓,嶺南歷史文化的孕育地;鎮海樓,廣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登樓者眾,名人詩作甚多;四方炮臺,見了鴉片戰爭時期,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的英勇;中山紀念碑,與山腳的中山紀念堂上下呼應,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可以說,這座城市的每個歷史瞬間,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對應的節點。除了這些凝固的文明地標,如今的越秀山,還是城中客家人的歌墟,廣州足球文化的聖地。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越秀山南麓的越秀山體育場,廣州足球聖地


有人稱,越秀山是廣州文脈的起點。這是它應得的評價。作為現代廣州城的文明地標,也不為過。

04 後話

20世紀初,廣州城區已從臺地發展到珠江兩岸的平原地帶,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區的南開北拓,東聯西合,這座在城央的老山,離城區的繁華地越來越遠。它縱有老驥伏櫪之心,也到了該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再次成為廣州人真正的後花園,綻放一山的綠意,存養滿坡的歷史,涵濡廣州城的文心……

在全民旅遊的時代,這應是它最美妙的時光!

尚能飯否?

為啥不能?

越秀山:守望廣州2000多年,尚能飯否?

越秀山間的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