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西遊記》第七十七回中的獅駝嶺“三魔”,咱們都很熟悉,他們是——“大魔”青獅、“二魔”白象、“三魔”大鵬金翅鳥。

在小說中,青獅是文殊菩薩坐騎,白象是普賢菩薩坐騎,大鵬金翅鳥則是孔雀的兄弟。如來曾由孔雀肚中走出,因此封其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頑皮的悟空甚至開玩笑說——如來是“三魔”大鵬金翅鳥的外甥,只有如來才能將其收服。

《西遊記》為何作此安排?事實上,獅駝嶺這三兄弟,堪稱是《西遊記》的“彩蛋之王”——不僅作者寫他們時使用的筆法講究,他們背後的故事也很不簡單。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二魔”白象劇照

金翅鳥王,地位超然

佛教中的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在佛寺裡常一左一右地侍立在釋迦如來兩旁,為“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佛教中的金翅鳥王,又名“迦樓羅”,為護法天龍八部之一,喜好食龍。因龍為世間最具有毒性之故,金翅鳥有“除盡一切毒”的力量。

事實上,在佛陀的造像圖畫之中,金翅鳥王因為護持釋迦如來的教法,所以被繪入護法眾中。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是護法,還是大菩薩。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金翅鳥王劇照

也就是說,金翅鳥王與“大魔”青獅、“二魔”白象的地位完全不同——青獅、白象只是菩薩的坐騎而已。

所以,在《西遊記》中,作者設計出“如來方能降伏金翅鳥”的情節,可見作者的筆法十分講究。

文殊騎獅、普賢乘象,頗有深意

在佛教理論中,文殊、普賢是一切菩薩之上首。如果以這兩位“脅士”來代表佛法,那麼,文殊代表“般若智慧門、般若自在、證道”,即明瞭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普賢則代表“入法界門、三昧自在、行道”,即將正確觀念和方法實踐。

看來,二者共同詮釋瞭如來的理智、定慧、證行,使其完備圓滿。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西遊記》青毛獅子怪劇照

文殊的坐騎“青毛獅”,在佛典中皆有記載。不僅如此,佛教常將如來說法,比喻為“師子吼”,將群獸比喻為“外道”。正因如此,佛陀說法,“外道”不是臣服,就是驚恐。

簡言之,在佛教看來,佛為一切法之王,遂以“獅王”譬喻法王。

那麼,“文殊騎獅”,又有什麼含義呢?

根據《大寶積經》記載,文殊菩薩發願,一切十方國土中的如來,從初發心,直至成佛,皆是因他勸導教化而成的。

既然以“獅王”譬喻法王,文殊胯下騎青獅,則可視為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菩薩教化而出生的表徵。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西遊記》“大魔”與“二魔”劇照

“普賢菩薩乘白象”的形象,在佛教經典中所載甚多;而且白象都是六牙大白象。如《摩訶止觀》的記述:

“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

白象的六牙,象徵菩薩的六種波羅蜜,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白象的四足安穩,代表能行於慈、悲、喜、舍四種菩薩無量心行;而白象的鼻子柔軟又具有大力,表示雖然菩薩的心地調柔,但是具有救度眾生的大力;白色,則表示佛法身無染之真義。

金翅鳥,餓肚子

在《西遊記》中,金翅鳥王受如來的降伏,皈依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也是有根由的。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西遊記》大鵬金翅鳥劇照

根據佛經的記載,金翅鳥的食物,其實是海中諸龍。然而,龍族向佛陀請求,希望能脫離這種恐怖苦難。佛陀遂以袈裟分佈無盡,救龍永脫此難。

可是,另一邊的金翅鳥,便要開始餓肚子了,因此向佛陀抗議。佛陀便為金翅鳥說法,讓其了悟前世曾出家修行的因緣,令金翅鳥懺悔皈依,自此護持佛法,不再殺生傷害諸龍。

仔細回想一下,在《西遊記》中,有與佛經記載很相似的地方——當如來收服大鵬金翅鳥時,它也是向如來抗議,以後會餓肚子,並說如果餓到了它,如來也有過失。

二者不同的是,佛經中金翅鳥是自願皈依且守護教法的;在《西遊記》中,大鵬金翅鳥卻無論如何都不願受降,最後如來以法力制住它,且小心翼翼地不敢鬆放,它才不得不情願地歸伏。

獅駝嶺三兄弟,堪稱《西遊記》“彩蛋之王”,背後的故事很不簡單

《西遊記》如來劇照

結語

在《西遊記》中,“大魔”青獅、“二魔”白象、“三魔”大鵬金翅鳥的順序排列,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其順序,換做佛菩薩,正好是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

以大乘佛法來說,這種順序,又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證佛果”無誤的順序。由這些隱藏的“彩蛋”,可看出《西遊記》作者在佛學方面的造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