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 青海逐夢起航

以“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 青海逐夢起航

察爾汗鹽湖。(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不僅指出了青海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發展定位,也指出了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現路徑。青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培育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引領結構優化,促進轉型升級,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本屆青洽會上,青海國際會展中心A館重點展示了青海以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數字經濟、飛地經濟為引領取得的發展成就和美好未來。以“四種經濟形態”為引領,青海逐夢起航。

生態經濟,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涉及牛羊肉、油菜籽、菜籽油、枸杞、藜麥、馬鈴薯、蜂蜜、奶製品等原生態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簽約額達8.7億元以上”。記者從7月24日舉行的青海省供銷合作社高原特色農畜產品“雙百”經紀人簽約儀式上了解到,此次簽約為我省特色生態農畜產品走向省外、走向國外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

近年來,隨著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深入推進,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綠色成為大美青海最靚麗的底色。

從高原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民間手工業和藏醫藥業、新能源等產業,看高原特色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在生態經濟發展館感受“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

犛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積極推進,有機監測認證草場461.06萬公頃、牛羊445萬頭只,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

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創建為抓手,我省突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優化“三元”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業、休閒農業、生態畜牧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生態綠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據初步統計,開業一個多月我們已經實現旅遊收入15萬元,沿途13戶農民商戶戶均收入達3000多元。”7月23日,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的磨爾溝村黨支部書記王保軍高興地告訴記者,依託靠山近水、風景優美的獨特區位優勢,磨爾溝村落實資金2600萬元打造了集田園風情、生態休閒、民俗文化、智慧旅遊為一體的磨爾溝鄉村旅遊景點,讓村民們依靠鄉村旅遊在家門口就賺到了真金白銀。

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我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讓群眾在綠水青山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走上了致富路。

循環經濟,

讓自然資源高效利用日漸成熟

“目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基本形成資源開發從粗放型開發向梯級開發、綜合利用的轉變,工業產品實現了從原料型、初級加工產品向精細化、高端化、高值化產品的轉變,一二三次產業實現了從獨立發展向相互融合、聯動發展的嬗變,循環型產業實現了向體系化、高值化、創新化方向的蝶變……”青洽會期間,綠色循環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傳來的信息令人振奮。

青海鹽湖資源得天獨厚,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我省努力構建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及企業、園區、社會的多層次全方位循環型經濟體系,循環工業增加值佔比達到60%,以循環經濟為支撐的三大園區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74%,建成全國最大的鉀肥和純鹼生產基地,鉀資源綜合回收率達到75%以上。

2019年全省鹽湖綜合利用、鋰電、光伏製造、有色金屬及深加工、鋼鐵、煤化工、油氣化工、特色輕工8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414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5%。

與工業領域展循環經濟同步發展的,還有堅持“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草畜聯動、循環發展”的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目前,全省“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已具雛形,12條循環產業鏈穩步發展,初步構建起了“四個千億元”循環型工業基地、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十大特色農牧業產業帶,循環型農牧業“四個百億元”產業加快成長,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落地我省,生態旅遊、綠色商務、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等新興業態不斷湧現,總量規模不斷擴大。

數字經濟,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在青洽會數字經濟發展館,不少參觀者正在這裡看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下的“雲上青海”,觸摸圍繞青海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高品質生活的新載體、高水平治理的新大腦。

7月23日,青海省數字集團組建暨智傑軟件總部落地專場簽約儀式的舉行,標誌著我省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截至5月底,青海省建成5G基站1273個,5G建設投資達5.2億元,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支撐條件良好。

青海氣候冷涼乾燥,氣溫可隨地理高度變化調節,地形連續可進行設備測試,符合特大型和大型數據中心一類地區佈局標準,是數字經濟佈局發展的“天然良港”。

5月8日,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運營大數據產業示範基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正式投運;6月,西北地區首臺(全國第13個)根鏡像服務器獲得工信部批准部署並上線運行……

近年來,我省圍繞構建“1119”數字經濟發展促進體系,相繼建成青藏高原大數據中心、柴達木數據災備中心、三江源大數據中心等一批大數據項目,數據資源不斷聚集,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今年青洽會期間,我省“綠電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動有望再次刷新全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加快建設“雲上青海”,推進5G網絡和智慧廣電建設,推廣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謀劃和推動產業鏈數字化改造……數字經濟正在逐步引領我省經濟實現轉型升級。

飛地經濟,

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目前我們已在張掖、山丹、民樂等地租賃種植近1萬公頃,訂單飼草933公頃,有效補齊了飼草短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飛地牧草”實現了生態、經濟和品牌的共贏,使祁連農畜產品通過河西走廊走向“一帶一路”沿線省市和國家。

“飛地經濟”是打破區域限制、優化產業佈局、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集中優良種畜基地,借力比鄰的河西走廊優質飼草,將兩地優勢合理應用、逐步探索,祁連縣創新出了“祁繁甘育”發展模式。

青海90%的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域僅包括東部和柴達木重點開發區域。近年來,我省立足功能定位,統籌佈局“飛出地”,科學規劃“飛入地”,建設柴達木浙江工業園區、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區、德令哈中尼產業園,建立“飛入地”與“飛出地”財稅分成、利益共享機制,有效打破了經濟發展中自然條件的制約,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助推藏區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瀚海戈壁之上,佔地400公頃的“飛地經濟”產業園區正為發展壯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新青海建設提供強力支撐。園區現已實現配套基礎設施“七通一平”,移動、電信、聯通等信號實現全覆蓋,正在實施鐵路專用線先期工程及北站項目、固廢綜合處置中心等項目。

2013年7月,青藏兩省區簽署了《關於建設格爾木藏青工業園區的合作框架協議》;2014年,我省和西藏自治區聯手在格爾木市建立藏青工業園區,以此推進經濟跨越式發展。進入新時代,海西州正在逐步打造成為全省“飛地經濟”的起飛平臺,而“飛地經濟”模式在我省推動產業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中也將發揮出更大作用。

作者:田得乾 來源: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