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第一種世界性流通貨幣是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壹——暴發的大陸

  公元1545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古秘魯(今玻利維亞)的波託西——里科山中,一批批穿著極為簡陋的印第安人,正被另外一批全副武裝的人揮著鐵鞭、吆五喝六地趕著下到礦洞裡去。

  昏暗窄仄的礦洞裡空氣稀薄、粉塵飛舞,那些印第安曠工們隨時有窒息的危險。


免費試讀

火帝天陽

軒少俠

玄幻 連載中 25.33萬字


  而那些全副武裝的人,看著一批批銀礦從礦洞里拉出時,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貪婪的笑容。這些人,是來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們。

  這裡有兩組數字:

  從1545年波託西銀礦被發現開始,每年都有14000名以上的印第安人被奴役至此當礦工,礦工每天平均工時在10小時以上,大都在40歲以前因病勞致死,三百年間,高達808萬的印第安人在此累死,因此波託西銀礦又被稱為“地獄的入口”,來多少人就死多少人;

  西班牙殖民美洲的期間,在波託西里科山挖出了8000多條礦道,挖得整個山體“體無完膚、千瘡百孔”,連其海拔高度都被挖低了16米,三百年間,他們從這裡挖出了2.5萬多噸白銀。

  西班牙發現美洲大陸,等於是發現了一個巨型寶藏,他們發現的波託西銀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銀礦,產量一度佔據世界產量的一半。除此以外,西班牙還擁有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瓜那華託、聖路易斯波託西和雷亞爾德爾蒙特等四大銀礦。


歷史上的第一種世界性流通貨幣是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波託西銀礦遺址


  西班牙300年的美洲殖民史,從美洲大陸強搶了累計約250萬公斤黃金和1億公斤以上的白銀,這些都是殖民者們用印第安人的無數鮮血淌出來的天文數字級別的財富。

  如此巨量的財富,西班牙人用來幹了什麼?當然是在全世界買買買啊!

  西班牙簡直就是沒有理想的暴發戶。他們在美洲掠奪來的巨量資源和財富,全都用於滿足自己的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發展自己的產業。雖然他們也在美洲扶持種植業和畜牧業等傳統產業,卻也是為了更方便地掠奪走更多的資源運回本國。

  因此,美洲大陸的地理大發現,其實也是財富資本的大發現。尤其是白銀供給的爆炸性增長,又在西班牙瘋狂消費的壓力推動下,白銀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流通,成為史上第一種世界貨幣。


歷史上的第一種世界性流通貨幣是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印第安人


貳——迭代的歷史

  一種貨幣要成為一種世界貨幣,起碼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

  首先,這種貨幣的價值要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

  其次,這種貨幣要有相當的發行量,以滿足大量的交易需求。

  對於貨幣的價值,本人認為又可分為稀缺性價值和儲藏性價值。

  所謂的稀缺性價值,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作為一種貨幣,它不能像石頭一樣隨處可見地出現在你的視野裡。你若拿著爛大街的東西去買別人的東西,別人會認為你是在明搶。貨幣是不能從自然界中直接地、大量地獲取到的,個人只能從交易中獲取到貨幣。

  儲藏性價值更好理解,作為一種貨幣,必須能夠長久地儲藏起來不易磨損。貨幣是財富價值的載體,如果你發現你的錢在藏個一年半載以後就磨損得破破爛爛或者發黴發臭,整個社會的財富價值體系會直接崩潰掉的,因為所有人都無法完成財富積累,賺到的錢很快就要面臨破損貶值,這種貨幣是無法流通下去的。

  天然海貝是已知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貨幣,但這種貨幣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它的稀缺性價值是不平衡的。在內陸地區,天然海貝是稀缺的,只能從交易中獲取到。但是在海邊地區,天然海貝又成了可以隨意撿到的猶如石頭般的存在,你若想發財,天天蹲在海邊撿就是了。這就容易動搖人們勤勞樸實的財富信仰,是整個社會體系不能長期容忍的。所以,天然海貝作為內陸局部地區的貨幣還算可行,這種貨幣體系長久了也容易崩塌,要成為世界性貨幣更加不可能。

  於是,金屬貨幣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尚書》中的《禹貢》一篇曾記載有“唯金三品”,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金、銀、銅等三種金屬就被人們發現,很快便挖掘出了其中的巨大價值。

  金、銀、銅等金屬貨幣的出產,一般需要經過開採、冶煉和鑄造等諸多工序,成本巨大,個人無法承擔,一般是由國家機構承擔發行。這就保證了它們足夠稀缺,其在地球上的總含量就這麼多,到哪都一樣。即使某個地方的金銀銅含量較多,那也是在地殼中藏著,一般人壓根看不到,就比如美洲大陸的銀礦,如果西班牙人不來插一腳,印第安人會知道這些大山大礦裡還藏著這麼多大寶貝?就算髮現了這些銀礦,要把它們開採提煉出來,就得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這也是一種高度的稀缺性價值。

  至於金屬貨幣的儲藏性價值就更不用說了,它們藏在地殼中那麼多年都不走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相當穩定,從古至今都是最硬通的貨幣。

  不過,在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前,金、銀、銅這三兄弟似乎誰都無法擔當世界貨幣的職責。

  黃金在古代社會一直擔當最貴金屬的職責,稀缺性價值最高,但是恰恰就因為太稀缺,導致發行量太少,社會經濟一發展,就容易造成通貨緊縮,就是所謂的“錢荒”。古代的許多歐洲國家就曾以金幣作為主幣單位,在早期的經濟規模下還能湊合著用,一旦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商品的交易量越來越多,大家就發現流通在市場裡的金幣越來越不夠用,根本支撐不起整個經濟市場,而且金幣的“通貨緊縮”效應,會反過來嚴重限制人們的交易需求。既然金幣越來越值錢,幹嘛要交易出去呢?存起來就好了嘛,反正大家都缺錢。這就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所以黃金可以作為財富價值儲存起來,但無法作為流通主幣支撐起整個古代世界市場的交易需求。

  白銀雖然在地殼中的含量是黃金的十幾倍,但它的開採提煉比黃金更難,分佈也是極度不平衡(多分佈在美洲大陸),它的發現甚至比黃金還晚。因此在某些地區國家,比如17世紀的日本,白銀和黃金一樣稀缺。貨幣如此的高度稀缺性,流通起來就會有高度的侷限性。


歷史上的第一種世界性流通貨幣是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金屬貨幣


  就拿咱們中國的歷代王朝來說,中國是位居古代亞洲政治經濟中心的巨型國家,它的貨幣流通市場在相當程度上主導了整個亞洲的貨幣流通市場。白銀髮現於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卻直到唐末五代時期才進入流通市場,而且因為發行量太少,大部分白銀還是主要作為器具裝飾和財富儲藏。在元朝時期,白銀則是直接禁止使用的。由此可見,由於白銀貨幣的發行量太少,它是可以被直接排除在流通市場之外的。

  銅的含量比金銀的含量要多很多,所以它的稀缺性價值要低很多。如果銅幣可以作為世界流通貨幣,看似它的發行量可以解決大量交易的需求,其實不然。銅幣的發行量雖多,但它的單位價值卻也很低,總價值並不會增加多少,一次大額交易就得帶過去半車銅幣,攜帶很不方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單次的交易價值越來越高,銅製貨幣的攜帶不便性越來越明顯。

  而且面對國際交易,印著各國年號的銅幣兌換價值相當不穩定,由於銅的稀缺性價值低,在硬通性上遠不如金銀,所以各國對於別國內的銅幣兌換價值還可能不認可,這就留出了很多的扯皮空間,大大不利於流通。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你拿著雕刻有印度某個國王外文年號的小銅板來中國買東西,有幾個商販會瞪大眼睛收你的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之間甚至還出現撇開貨幣直接物物交換的現象,後期出現的交易貨幣也是五花八門,金銀銅等各類金屬貨幣混雜,在局部地區各自為戰,並沒有一家通吃的主幣流通。

  那麼,白銀在後面的世界性流通,則必須要藉助當前世界之外的力量。

叄——亞洲的胃口

  古代的世界,其實一直是歐亞-北非範圍內的世界,所謂貨幣流通的世界市場,其實是把美洲大陸排除在外的。

  直到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一個超大型的大洲級白銀製造廠突然出現在了這個世界,它打破了當前世界市場的格局。西班牙則成了它的第一任廠長。

  自從被歐洲人發現後,美洲大陸向世界市場到底投入了多少白銀?

  16世紀,美洲大陸的白銀產量約為1.7萬噸,17世紀時是4.2萬噸,18世紀時是7.4萬噸。

  對於當時的世界市場來講,這都是一個個巨型的天文數字。前文有講過,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通過榨乾印第安人的血,掠奪到了相當於當時世界上已經出產的三分之一的白銀。西班牙人拿到了這麼多的白銀,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買買買!

  所以,美洲出產的白銀,至少有一半最終流入了亞洲,說白了,就是流入了中國。因為西班牙人對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物質相當喜愛,他們用白銀大量購進了這些!

  當時的中國,歷經大明寶鈔濫發,導致通貨膨脹崩潰之後,急需一種硬通性極強的貨幣來填補市場。西班牙的大量白銀恰在此時一擁而入,一舉解決了大明王朝的銀荒危機。

  中國猶如成為了白銀的天然中心,同時吸納著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在明朝時期總共吞入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銀,胃口驚人啊!


歷史上的第一種世界性流通貨幣是什麼?是怎麼形成的?

西班牙銀幣


  白銀在國際上的兌換價值和硬通性穩定,又通過美洲大陸的巨量產出解決了發行量的問題,至此,它就已經完全達到了世界性流通貨幣的條件。

  在西班牙人的海上霸權時期,他們就是這樣經營出了一個美洲產出——歐洲轉運——亞洲消費的白銀國際貨幣完整體系,從而拉開了史無前例的全球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