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那些書法家們~第488篇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文/盧秀輝

王福廠祖父王言,為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舉人;王福廠父親王同,是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進士,曾任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母親病故時,借丁憂歸家守孝,再也不復入仕,以教書、考證校勘金石碑版、著書立說為樂。做過梅青、黽山、塘棲、慈湖、紫陽等書院山長。王同工篆隸,精小學,臨寫漢碑有百種,又喜集前人語為聯句。王同育有三子,長子王壽摶為光緒丁酉科舉人。二子王壽保無功名,工書,寫墨梅得金農法,能治印。三子便是王福廠。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廠,原名禔、號福廠,以號行於世。王福廠六歲時,受業於王酉書,由其啟蒙,跟從讀書。王福廠十二歲時,沉醉於玩刀弄石,為父親苛責,怕他玩物喪志,耽誤了舉子業。但是,王福廠心甚好之,還是偷偷奏刀。十五歲時,他刻了"祺印"以自用。這時他跟隨父親出入書院讀書,還兼作父親的助手,經常參與編撰、勾摹、向搨、抄錄等工作,此時的王福廠已經在在金石書刻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日後的藝術家之路做好了前期準備。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少年王福廠有個長其十四歲的好友叫鍾以敬,是杭州篆刻家。鍾以敬祖上經商,家業頗寬,但是,被鍾以敬聲色揮霍,乃至貧窮到無處棲身,在古廟僧舍借地而眠。朋友勸他以刻印自食。王福廠向鍾以敬問篆刻一道,鍾以敬對他熱情勉勵,真情相待,兩人結為忘年之交。鍾以敬去世時才五十二歲,終其一生,和王福廠最友善。鍾以敬為王福廠刻印逾百紐,王福廠在他篆畢未刻的"麓山遊客"一印的邊跋上補記道:“越生為餘篆此印,未及奏刀遽歸道山,今於遺篋中檢還亟刻成之,丁巳二月福廠記。”可見王福廠於篆刻一道,福報至深。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廠與丁輔之兩家是通家之好的世交,父輩曾經都為多災多難的“文瀾閣”藏書出過力。王福廠比丁輔之小一歲,倆人一生交好,少年訂交至終老,互為倚重、互為尊重。常與丁輔之在西泠孤山,相對論藝,談今說古,品鑑、切磋藝事,探討金石書畫不倦不疲。1903年,王福廠受聘於錢塘學堂(崇文書院),為數學講習。是年,王福廠二十四歲,春,娶徐芍如成婚。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1904年夏天,丁仁與葉為銘、王禔三人避暑於湖上人倚樓。丁仁與葉為銘、王禔三人話題都在篆刻上,共同欣賞同人印拓,共同研究金石書畫。提到了如何“保存金石研究印術”?丁輔之指著人倚樓下西泠橋下一塊地,提議:於此結社,以社集印,以印究學。提議得到了葉為銘、王禔的響應。是年,王福廠二十五歲,丁輔之二十六歲,葉品三年近不惑。葉品三建議,去信邀請上海“潛泉印泥”主人吳隱共為創始人。丁輔之斥資建樓,永為社產,不私所有,令後世印人敬仰。來年,三人同往蘇州李氏(漁笙)、黎氏,訪得丁、蔣、黃、奚印十餘方。為王福廠所得。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庵除精通書法篆刻,嗜好金石書畫外,他對西學東漸採取的是擁抱態度,他自學了算術、西方高等數學及土木工程測繪技術。那個時代,國內此種人才太為缺乏,王福庵一時炙手可熱,成了不可多得的人才。時丁輔之在滬杭鐵路局為練習生,向單位推薦了王福廠。1913年,王福廠辭去教席,為滬杭鐵路局所招,正式入職,與丁輔之同事。第二年,王福廠就職於湘鄂鐵路局,丁輔之也一同調去。倆人可能嫌地方甚遠,照顧家庭不方便。再加上西泠印社即將十週年,要召開成立大會,諸事千頭萬緒,需要人照料。於是,他們辭去鐵路局差事,回到了杭州。九月,西泠印社正式召開成立大會,推舉吳昌碩為社長。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1920年春,王福庵因為精擅篆刻與高等數學的名聲傳到了北京,民國政府印鑄局聘請他為篆刻課課長、技正,而唐醉石任印信科科長、技正,兩人意氣相投,終生結為莫逆。唐醉石善制印鈕,兩人興致一起,找塊石頭,立馬合刻一印,其樂融融。或是出一詩句,各自篆稿刻成後,放在一起琢磨得失。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1924年,溥儀逐出故宮後,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清點各類文物。王福廠受聘出任該會古物陳列所鑑定委員。當時故宮收藏古銅印的最大宗為《金薤留珍》,精選了1290餘方古銅印,編為是冊。王福廠在參與《金薤留珍》印譜鈐拓一事,大長見識,除古印外,還見到了若干書、畫的奇珍異寶。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廠從43歲起,每年正月初,以古人詩句作紀年印。丁輔之見了大為稱道,兩人訂下君子之約,因為丁輔之長王福廠一歲,王福廠每年須預作紀年印一方,先給丁輔之用,來年完璧歸王,由王福廠自用。1933年,王福廠54歲,丁輔之55歲。大年初一,王福廠刻了兩方紀年印,其一是陶淵明句“僶俛六九年”,款曰:“癸酉元旦,福廠取淵明詩句作紀年印。”其二是“儻年七十猶強健,尚得閒行十五春。”款曰:“癸酉元旦,福廠取白香山詩句預作紀年印,先充輔之社長兄文房之用。甲戌元旦輔之攜歸福廠。”王福廠與丁輔之訂約終生,文人情懷,無以複比。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1925年,王福廠四十六歲時,在北京因手撥電風扇開關觸電傷腦,數月後方才痊癒,唐醉石得知王福廠恢復後,好不欣喜,遂刻“真手不壞”一印以賀。王福廠於石側補記道:“餘手觸電大愈之後,醉石作此見貽。今檢視之未署款也,因補記之,乙亥春福廠。”雖然痊癒,但是留下了後遺症。從此,每伏案稍久,即感到頭暈目眩。王福廠只能仰臥在藤榻上刻印,右手執刀,左手握石,小指上懸著小鏡,擎空操刀,邊刻邊用小鏡照看,任憑胸間石屑橫陳,作邊款也是如此。因為印面向下,用刀受到很大影響。王福廠喜歡吸菸,刻印寫字,必含—菸斗,煙之點燃與否全然不計。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王福廠隨印鑄局南下。到1930年底,王福廠決意引退,上司驚聞他要辭職,連夜舉火把去他寓所,再三挽留,而王福廠去意已定。遂於該月中旬,先將家眷全部遷移到上海,靜候開缺。王福廠也有養家活口的顧慮,怕筆墨不能營生。遷到上海的第二天,生意找上門來了。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的邵裴子忽然大駕光臨,專程來為浙江省第一屆臨時參議會議員餘紹宋求刻自用印十方。王福廠喜出望外,立即開工刻印,這是他來上海後的第一筆生意,時年王福廠五十一歲。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抗戰勝利後,王福庵與丁輔之、葉為銘結伴一起返回杭州西泠,所幸社址基本無恙。那時社長空缺,誰也不肯擔任社長。王福庵想到了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王福庵此議一出,立刻得到丁輔之、葉為銘與其他社員的贊同。經過函電磋商,馬衡同意出任社長。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解放後,王福廠先後受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和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並在1955年任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籌委會主任。1953年,王福廠因目力不濟,決定封刀。他親自將內收印蛻8875方的《福廠印稿》101冊,捐贈給上海圖書館。1959年,他又將畢生所刻精品閒章300餘方捐贈給上海博物館。1960年初春,八十一歲高齡的王福庵患前列腺腫瘤,手術未愈而辭世。家屬遵其遺願,將王福廠留下的書、畫、印、譜、扇面等2768件,全部捐贈給西泠印社。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學習篆書應當從小篆入手,近代著名書法篆刻家王福廠《說文部首》一經行世,習篆者多作為臨摹範本,並受到廣泛的讚譽。《說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用筆純淨單一,提按、起止、轉折都達到了圓潤渾厚的效果,結體均衡準確又饒有韻致,篆法規矩又不失靈動。他還著有《說文部屬檢異》—卷、《麋硯齋作篆通假》十卷、藏印曾編成《福庵藏印》十六卷、自刻印有《羅剎江民印稿》八卷、《麋硯齋印存》二十卷。其傳世遺著有《福庵藏印》、《糜研齋印存重輯本》、《糜研齋印存重輯本續》、《福庵印稿》等。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廠書工數體,金文、小篆,勻整而勁健;晚年從漢洗文字中悟得真趣,參以繆篆排疊之法以作篆隸,樸厚古拙,冠於當時;隸楷自出機杼,別樹一幟。他對諸體的準確把握,顯示了他的成熟和表現上的極致。王福廠為人平易慈和,又樂於獎掖扶攜晚輩後進。既傳藝又傳德,更對他們的生活關心倍至,有困難者,必伸手竭力相助。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王福廠(1880~1960),原名禔、壽祺,字維季,號福廠,以號行,別號印奴、印傭,別署屈瓠、羅剎江民,七十歲後稱持默老人,齋名麋研齋。浙江杭州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王福廠是西泠印社創始人,51歲時才正式下海賣藝為生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