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唐朝是诗歌鼎盛、群星璀璨的年代,在唐朝“混”的诗人大部分都任过一些官职,如:李白供奉过翰林院;杜甫任过工部员外郎;白居易当过江州司马。但历史上有一人,诗名远播,一生却从未当过官,

他就是孟浩然!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落第赋诗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39岁的孟浩然满怀希望地来到都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不幸的是他并没有考中。

落榜后的孟浩然十分的懊恼,心里很是苦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笔下全是锦绣文章。参加科举前几年,干谒(求见)过很多公卿名流,连宰相张九龄、王维都对他大加赞赏,并为他传播声名,怎么这次考试还是落第了呢?他越想越郁闷,想直接给皇帝上书来毛遂自荐吧,可又不敢,于是在这种极为复杂的心情下写出了一首诗。

正是因为这首诗,断送了他一生的仕途。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巧遇玄宗

写完这首诗后,孟浩然并没有离京还乡,他在长安到处献赋献诗,希望能有好运气,得到高官达人的赏识。有史书记载,这位孟同学还曾在太学赋诗,满座公卿,搁笔观赏,名动一时。

当时的集贤殿学士张说(yuè)与孟浩然交情很好。有一次张说私自邀请孟浩然进入内署(翰林院),说来也巧,唐玄宗此时也去了翰林院。天子之威,何其盛也!更何况自己不请自来,本来就无礼在先,所以吓得我们的孟同学钻到了桌子底下。张悦这老头虽然胆大,但也不敢欺君啊,于是据实向玄宗皇帝奏报了。玄宗可能之前也听过孟浩然的名头,毕竟张九龄、王维、张悦都对他大加赞誉,就叫他出来相见(相当于面试,感觉不错的话,就赏个一官半职)。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孟浩然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得好好表现下。说点什么呢?就念一下自己新作的那首《岁暮归南山》吧,也好让皇帝知道自己的才华。

孟浩然作品不少,为什么偏要念《岁暮归南山》呢?

第一、这首诗刚刚出炉不久,自我感觉良好,成就感十足,没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其他的诗,孟同学不能够保证皇帝没看过,如果看过的话,再念出来,那皇帝对他的印象就大大的不好了;

第三、受唐初贞观年间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事例的影响,孟同学天真的以为唐朝的天子代代都会如此纳谏。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因诗不仕

孟浩然自信满满地朗诵出了他的新作,念到第三句“不才明主弃”时,玄宗皇帝连连摆手示意他停下,并生气的的对他说到:“你自己不来求取功名,我可从来没有抛弃过你啊,是什么原因让你来污蔑我呢?”于是这个进身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不久后,失意落魄的孟浩然回到了襄阳隐居起来,终生不仕。

“不才明主弃”这句诗本来是孟同学的一句谦虚之词,但在玄宗皇帝听来却十分刺耳,甚至是恼怒。

第一、正如玄宗皇帝所说,他从来没抛弃过孟同学,这个“弃”字就成了污蔑皇帝的重要证据。无端被人指责,如何令人不恼,更何况是万人臣服的皇帝!

第二、孟同学谦虚地称自己“不才”,但实际上呢?他胸有大志、腹有良才。这个词本来也没什么影响,但后面的“明主”结合这个词来看,问题就大了。在玄宗皇帝看来,你孟浩然诗中“不才”是假的,那么“明主”却也未必是真的了,这不是简洁的骂我昏庸,不是人才吗?想到这儿的话,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怎么能不生气呢?

所以,就因为这一句谦虚的诗,断送了孟浩然一生的政治生涯。

从此,这位孟同学就人为的和政治“无缘了”!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浅评佳作

其实,就这首诗来看,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诗的首联是记事之作,叙说自己不再追求做官,要归隐到南山的草庐中。颔联是全诗的名句,此句中有自谦,有反语,有感慨,有埋怨,有自怜,有哀伤,甚至有恳请,是诸多矛盾的的结合,内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颈联则是心境的写照,感慨时光易逝,但自己无官无职,功名未就。尾联以景语做结,表达了自己内心不可排解的苦闷。“虚”字一语双关,既指院落、静夜的空虚,又指仕途的空虚,内心的空虚。

谦虚也会坏事?孟浩然这句自谦诗害得他一生没能当官

故事小悟

通过这个故事和这首诗,我们有三点小小的感悟:

1、千万不要对自己的上级发牢骚,不然很可能被裁掉;

2、自己想表达的可能和别人听到的是两个意思;

3、讲话要分清场合,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文/若木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