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孫圈圈 圈外同學

最近,做了一個針對三四十歲“中年人”的職業發展解決方案,團隊內部在討論的時候,一度覺得這個主意簡直太傻X了,三四十歲還怎麼發展?二十歲的年輕人才是未來的希望啊!

不過,最後還是做了,因為我相信這個年齡段的人生可能性,以及我覺得,相比二十歲年輕人來說,這群人似乎被集體忽略了……


姚晨製片和主演的《送我上青雲》再次引發了大家對中年女演員的討論,於是我們逐漸會發現,不光是中年女人,我們的電影電視劇,甚至都很少把中年人作為主角。

中年這個詞,聽著就讓人焦慮。

隨便搜一下,就是“中年人的窮忙累苦”“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年輕的時候如何努力,才能避免將來中年危機”……

當然,這裡要說一下,大部分文章所說的中年,大概也就是三四十歲。

倘若嚴格按照定義來,中年其實是從45歲到64歲,而大部分人所說的“35歲中年危機”都不該在裡面

但是在年輕人掌握話語權的互聯網世界裡,45-64歲的年紀,已經沒資格叫中年了,得稱老年,應該退休去跳廣場舞的那種。

所以,這篇文章裡面的所謂“中年”,特指“有幾年工作經驗、但體力智力開始不如年輕人”的三四十歲人士

說回影視劇,我跟朋友討論過:為什麼中國的影視劇不太用這群人做主角?

他們明明很有料啊,夢想與現實的肉搏,慾望跟責任的掙扎,向上渴望與下滑焦慮的交織……這些難道不比一個狗血愛情故事更加層次豐滿嗎?

然後他道出了真諦:大部分人,是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的,看影視劇本來就是為了逃避現實,誰要看那些層次豐滿?

我們喜歡的愛情,是高顏值男女主之間的卿卿我我,而不是一同面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兩個家庭的價值觀撞擊。

我們喜歡的成功,是出身貧寒之後頭懸梁錐刺股般的逆襲,而不是奮鬥路上的自我懷疑,和過程中那些枯燥乏味的練習……

可中年的人生,就是會觸及到這世界最真實最慘烈的一面,真實慘烈到讓多數人無法面對。

所以,中年人必須缺位,因為我們不愛看他們身上呈現出的生活真相。我們愛看朝氣蓬勃、未經世事的年輕人,他們身上才能展現出對生活的美好想象。

而當一兩個中年人,忍不住說出他們所觸及到的生活真相,則很快會被打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標籤,認為他們的處境都是活該、都是不努力的結果,彷彿只要努力,就不會進入中年

這樣的輿論,連帶著讓所有中年人們,都開始懷疑自己,甚至貶低自己,成天跟年輕人比體力、比記憶力、比熬夜,落敗之後立馬陷入被年輕人替代的巨大焦慮。

可是,中年明明是最好的年紀!歲月並非只會剝奪我們的體力和智力,它還會帶給我們很多年輕時候並不具備的財富

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財富,只是用體力和記憶力跟年輕人比,反而擾亂了自己的發展節奏,拿不到這個年齡應有的“紅利”。

那麼,中年人的“紅利”是什麼?應該怎麼利用?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看清事物的真相,有更多勇氣應對困境

我過去在諮詢公司的時候,每次面試會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做諮詢?大部分人會跟我說,因為熱愛。

但我後來發現,不同人的熱愛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面試過很多說熱愛諮詢行業的年輕人,一部分是熱愛,可很大一部分人,熱愛的原因是“出入五星級酒店”“面見各大公司高管”“一份方案賣出幾百萬”這些外人所認為的幻象

於是當他入行之後,發現自己需要每天做表格、畫PPT,客戶方一個經理級別的人就能隨便刁難他,薪酬可能還不如甲方,那麼支撐他奮鬥的那個幻象會破滅,他的工作熱情會降低,他甚至開始後悔,開始抱怨。

但是,當一個入行多年的顧問依然在熱愛的時候,他往往是真的熱愛,因為以上這些真相他都經歷過,但他仍然願意為了這種熱愛而付出

在我做在線教育創業的過程中,我也經歷了類似的心路歷程。

最開始的時候,我認為自己是熱愛的,我對這個行業有很多情懷和期待,但當我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發現這件事跟我想象中不一樣的時候,我一度產生了排斥,甚至開始懷疑這件事。

於是那時候我明白,我當初所熱愛的,只是這份事業的其中一面,而且全都是美好的一面,可那不是全部的真相

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和思考,逐漸認知這件事的全部之後,我發現,自己仍然是願意做這件事的,於是開始拋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專注做好每一件事,也更有勇氣接受過程中的那些不盡如人意。

我一直認為,無論對任何事物或者人,這世上的愛都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因為不切實際的幻想所產生的愛,一種是看清真相之後仍然選擇的愛

前者是脆弱的、毫無根基的,甚至在發現真相之後還會產生被害者心態的,而後者是經得起考驗的,是真正願意為了熱愛的對象而付出的,是有勇氣的

年輕的時候,我們對一切抱著美好想象,那些熱情驅動著我們;但人到中年,我們會看清很多事物的真相,驅動我們的,就變成了勇氣。熱情是會被消耗的,但勇氣卻是越積越多的。

所以,中年人所面對的那些殘酷真相,如果不能打垮我們,恰恰是我們看清真相、積累勇氣的關鍵,幫我們應對更多生活的困境。

別跟年輕時候比熱情。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懂得用讓自己舒服的方式,不吃無用之苦

既然所謂的熱愛,是需要付出的,而不是樂於享受的,那麼熱愛也意味著辛苦

我們熱愛家庭,所以願意為家庭辛苦付出;我們熱愛事業,所以願意為事業辛苦付出……

但是,我們應該已經懂得,不去把吃苦當成一種榮耀,而是開始知道如何舒服地吃苦。

讓自己舒服,是一個非常有價值但常常被低估的能力。

生氣憤怒的時候,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失眠的時候,如何儘快入睡?什麼樣的公司氛圍,能讓自己如魚得水?

什麼類型的朋友,值得花時間深交?這類問題,都應該有自己的答案,而在年輕的時候,可能並沒有。

比如,我是個性格偏內向的人,對一個不斷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的人來說,我覺得那是我的一個問題

所以年輕的時候,一直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強迫自己參加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強迫自己當眾發言,強迫自己跟不喜歡的陌生人聊天……

直到後來,演變成社交恐懼症,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那種不舒服的感覺,讓我耗費了巨大的能量去對抗

直到我的閱歷逐漸加深,學習很多自我認知的理論,認識越多不同類型的人,我才開始理解和認同,內向不是問題,只是一種特性,就好像喜歡吃甜和喜歡吃辣一樣

當然,可能你為了減肥,不得不暫時放棄吃甜,但至少你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知道吃點甜的會讓自己開心,而不是強迫自己徹底成為一個吃辣的人。

所以現在,我除了在工作中必要的社交之外,會在每週末給自己幾個小時的獨處時間,用來積蓄能量,讓自己活得更加舒服,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

讓自己舒服,並不是追求安逸,而是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來應對挑戰,知道什麼苦應該吃,而什麼苦沒必要,這是中年人所能夠也應該具備的優勢。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瞭解自己的慾望,知道“舍”什麼以及“得”什麼

小時候看過一個電視劇,完全不記得情節了,但我依然記得劇裡面有位高人,給他的徒弟,一對姐妹,取名字分別叫做“阿舍”與“阿得”,因為“有舍才有得”。

那時候懵懵懂懂,不太理解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之後,覆盤自己過往的經歷,突然想起那個電視劇情節,深有共鳴。

巴菲特有個關於人生目標和規劃的建議,或許很多中年人會非常有共鳴。

他說:首先,寫下你認為最重要的25個目標。然後,審視一下這個清單,從中圈出認為最重要的5個

那麼圈出來之後,該怎麼做呢?大部分人的做法是:馬上開始實現這5個目標,另外20個,並沒有那麼緊急,可以在閒暇的時間去做。

但巴菲特的建議卻不是,他說:接下來,你這一輩子,就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去躲避那20個目標,不要花任何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

因為人這一輩子做好5件事,已經非常非常難。

這些看起來有點希望、又不可能窮盡的事情,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個,它們只是幻覺,那5個圈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你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年輕的時候,一切充滿希望,熱情和雞血用不完,這個想要嘗試,那個也不想放棄,有點機會就想抓住。

直到某個時刻才突然發現,“今天往東走兩步,沒看到曙光,所以調整方向往南再走兩步,還是沒看到,號稱自己是快速試錯,但最後轉了一圈,什麼也沒有試出來”這種狀態,永遠看不到希望,不如快速選好一個方向,深紮下去

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常常來自於什麼都想要。但為什麼會什麼都想要?因為我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於是只能看到別人有什麼,就去追求什麼。

年輕的時候,會覺得“努力”和“聰明”是成功的關鍵;而人到中年,會發現“取捨”才是成功關鍵

哪怕你不追求多大的事業成功,只是追求簡單的幸福,也是一件需要捨棄的事情。

因為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很難同時擁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合拍的伴侶、有發展的事業、省心的子女,所以你總得捨棄一些東西。

而捨棄,是需要用力的,因為我們的思維慣性是索取,是不放棄任何機會,所以任何需要捨棄的決策,都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慣性。“捨棄”比“獲得”,可能還要更花精力。

只有當我們有過“什麼都想要、什麼機會都要抓住、但最後卻一事無成”的閱歷之後,我們才能深刻意識到“捨棄”的重要性,才願意在“捨棄”這件事上面花精力,而不是在“獲得”這件事上花精力。

學會“捨棄”的中年人,雖然時間精力資源不如年輕時候,但也能比年輕時候更專注。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更加堅持和長性,做到“慢一點,會比較快”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會很著急。

我們對成長很著急,恨不能睡一覺起來就脫胎換骨;我們對學習很著急,恨不能上一堂課就走上人生巔峰;

我們對賺錢很著急,恨不能在25歲就財務自由;我們對愛情很著急,恨不能出個門就碰到自己的Mr./Mrs. Right……

但是,當我們經歷更多,我們會更理解“慢一點,會比較快”這樣的道理。

下面這張圖,是巴菲特的財富變化圖,一個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事實是:身價超過800億美金的巴菲特,超過99%的財富是在 50 歲之後賺到的。

中年不只有危機,還有這些紅利


當然,巴菲特在早年也已經是個有錢人了,但從這張圖來看,他成為超級富豪的路徑,是持續不斷地堅持,而不是在某個時間點做了某件事情之後的爆發

結合他關於人生目標取捨的建議,我們就會知道,找到一個目標、放棄其他想法,然後不斷堅持去實現這個目標,是他取得成就的關鍵

巴菲特不斷跟人們強調複利,而複利的關鍵,就是常年如一日的堅持

巴菲特的平均年複合增長率在20%左右,單獨挑出任何一個年份,好像都不如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更加精彩。

但多年之後,當我們醒悟過來,才發現他已經遠遠超過了那些曾經一夜暴富的人,於是所有人都開始研究,他到底如何成功的,到底有什麼樣的關鍵事件起了作用。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喜歡驚天動地、大起大落、快速逆襲的故事,也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這樣的,但我們很少知道,這世界上的大部分成功,背後都是十年如一日的枯燥堅持

夢想的實現,看起來都是很燃的、很雞血的、驚天動地的,可那是旁觀者的視角,也是事後的視角,是我們把一個人一生的奮鬥故事濃縮在一篇文章裡面的視角。

在主角的實現過程中,一點都不性感,那個過程需要的是耐心和意志力

好比一場戰爭,我們看2個小時的電影,當然會覺得很燃,精神高度緊張,可那場戰爭卻持續了很多年,過程那些煎熬而枯燥的日子,沒有足夠的意志力是熬不下來的。

對於三四十歲的人生階段來說,好像有一點尷尬,我們正處於持續積累的路上,但量的積累可能還沒來得及發生質的改變,所以彷彿跟年輕人身處同一層面

於是我們在輿論的引導下,亂了陣腳,開始急了,開始追求突發性的勝利,但突發性勝利並不會來,所以必然陷入焦慮。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正視事物的真相、重拾勇氣、敢於捨棄、持續積累,按照這樣的節奏不慌亂,按部就班地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質變就一定會來

我想,任何年齡都有自己的優勢,三四十歲的時候跟二十歲的人拼體力,或者二十歲的時候跟三四十歲的人拼閱歷,當然會焦慮。

我們只有利用好這個年紀該有的優勢,才是把握人生和事業的正確姿勢

P.S. 此文利益相關,作者85年生人,即將步入被社會拋棄的35歲年齡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