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我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 近富口袋 远富脑袋


截至去年,我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  近富口袋 远富脑袋

南江县朱公乡百坪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记者夏雨摄


截至去年,我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  近富口袋 远富脑袋

来凤村村民在园区劳作。 记者付海旭摄


截至去年,我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  近富口袋 远富脑袋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村小教师为学生上课。 记者夏雨摄

截至2019年底,通过6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巴中累计减贫49.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6%。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贫困户通过农民夜校培训学会了技术,发展起了产业;通过精神扶贫,重拾生活信心;教育扶贫阻止了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摒弃“等要靠”思想,主动发展产业。“志智双扶”等一系列措施激发出了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让贫困户挺直腰杆。最美人间四月天,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近贫困户,倾听他们是如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燃起脱贫斗志和决心的。

  扶技术

  农技专家“开方” 农民心里有底  

  “茶园要注意管护,及时除草施肥……”

“黄羊的防疫工作要做好,天气热了,蚊虫多,圈舍经常消毒……”

这段时间,南江县桥亭镇落垭村村民一直在田间地头忙碌,有县农业局茶叶专家对茶园管护技术的叮嘱,也有镇农技员上门对黄羊进行养殖培训。

“我们村主导产业就是茶叶和黄羊,茶叶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前技术跟不上,茶树被灌木包围,黄羊不敢规模养殖。”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林鲜说,有好项目没有好技术,是他一直头疼的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市创新开办农民夜校,培训内容由群众“点单”、培训方式由群众“点选”、培训教师由群众“点将”、培训效果由群众“点评”,采取干部面对面宣传推动、夜校教师点对点讲授,利用身边致富能手带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驱动等方式,不仅解决了刘林鲜的烦恼,还培养了不少“土专家”。落垭村里,易新平就是获益者之一。

清洗羊圈、喂食、放羊……易新平每天在黄羊养殖基地里忙得脚不沾地。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外务工20多年的他,决心回到家乡发展,抠破脑袋,想着要搞个致富产业。了解到黄羊价格稳定,市场需求大,加上贫困户享受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他决定搞黄羊养殖。镇农技员伏贵文知道后,送来相关书籍,并一对一进行培训。

“从幼崽管护到防疫知识,从圈舍清洁到黄羊越冬,根据时间节点定时上门,我们随时电话沟通,确保黄羊产业顺利发展。”伏贵文说,短短几年间,易新平家的黄羊从60多只发展到190多只。“现在有大羊170多只、小羊20多只,成羊每只售价2000元左右。”易新平说。

石小芳也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以前,她家的2亩茶园因为缺少管护,一年不如一年,最后荒废了,“这几年,通过技术培训,茶园技术改造了一部分,每年鲜叶能卖三四千元,有了稳定收入,不愁脱不了贫。”( 记者何欢)

扶观念

  "还好听了干部的,土地流转对了"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顿顿吃粗粮。”是恩阳区上八庙镇来凤村村民流传多年的顺口溜。过去,来凤村是典型的“三无”村,如今依靠发展芦笋、猕猴桃等产业,走上农旅融合发展路,实现村民致富增收梦。

今年54岁的村民谢长义是贫困户。由于母亲生病、两个女儿读大学,沉重的经济压力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也让谢长义失去生活的信心。在来凤村,与谢长义一样忍受贫穷的村民不在少数。

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2014年,来凤村成立国胜种植专业合作社,准备发展芦笋产业,村民不但能获得流转土地租金,还有务工报酬。

然而,习惯了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村民,对产业发展没有信心,“把土地流转出去,我们靠什么生活?”“听说不少村产业发展失败了,我们村能发展起来吗?”得知情况后,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讲措施,组织村民到其他产业发展好的村取经,干部家家走访、户户宣传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在村“两委”的宣传和引导下,村民逐渐转变观念,流转土地,愿意加入合作社种植芦笋。

谢长义把自家2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在园区务工,2016年,土地流转收入、园区务工收入和利益分红超过1万元,一家人顺利脱贫。如今,谢长义和妻子还搞起了家庭农场,养起了生猪和土鸡,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村里人依靠产业带动纷纷实现增收致富。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佘玲回家办起了农家乐,村民佘碧法种起了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就业岗位也多了。村里成立就业工作扶贫站,常年带动2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钱包越来越鼓、信心越来越足,增收的办法也越来越多。”来凤村村主任佘永胜说,如今,不仅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摘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本报记者杨佳)

  扶志气

  “懒汉”脱贫记

4月23日,天还未亮,45岁的魏志便起床给90多只鸡准备早食。“再喂些日子,这些鸡就可以拿去卖了。”魏志高兴地说。

魏志是平昌县驷马镇鲜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但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几年前,他还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

“田里的庄稼他懒得种,就连自家门前的杂草也懒得打理,长得比人还高。”村民苟中梁回忆。

“我患了慢性病,常年靠药物调理治疗。”说起过去的艰辛生活,魏志直摇头,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去世,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基本靠低保和慰问物资度日。

2014年,魏志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平昌县驷马中学的教师王海成为他的帮扶责任人。尽管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动员他靠养殖增收,但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要让“懒汉”不懒,解决由“不动变心动”是关键。王海一有空便去魏志家,有时还买些菜跟他一起做饭吃,收拾屋、聊家常。

看着自己的房子一天天干净起来,屋里慢慢有了烟火气,魏志终于愿意和王海交流了。一天,他主动找到王海,说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不劳动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说到动情处,魏志眼眶都红了,他向王海敞开心扉:身上的病痛让他十分沮丧和自卑,但还可以劳动,今后要好好干,争取重获新生。

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为魏志规划了产业发展方向:既进行农业种植,又发展养殖业。魏志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和1500元产业扶持资金,购买了成套农用机具、割草机用于农业耕作。

“我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来。”魏志暗自下定决心。从此,他起早贪黑,不仅建起鸡舍养起土鸡、圈起猪圈喂起肥猪,2018年,还挖了一口10多亩的鱼塘养起了鱼,今年又种植了10余亩小麦。一年下来,魏志有8000多元的纯收入,于2019年成功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医疗扶贫政策解决了我看病难、吃药贵问题,现在手里还有了闲钱。”魏志说,他不仅甩掉穷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记者赵秋林)

  扶智力

  “有了助学贷款,我上大学‘不花钱’”

“咱村老陈家的闺女考上大学了,‘土窝窝’飞出‘金凤凰’了!”好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平昌县龙岗镇金光村。3年前,当全村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时,陈家现却为女儿陈玉叶大学学费犯了愁。

陈家现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啥手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老陈,不要急,有办法让孩子上大学。”了解到陈家的窘境后,金光村党支部书记朱坤明来到他家,详细介绍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一惠民政策。

“听说有这么好的政策,我赶紧去申请。”陈玉叶说,在填写申请、提交材料后,仅花了几分钟时间就办理了手续,顺利申请到8000元助学贷款。2017年9月,陈玉叶终于实现“大学梦”。

女儿上大学后,陈家现跟着亲戚去福建做木工活儿,一个月有4000—5000元收入。大学期间,陈玉叶申请了本专科建档立卡学生国家助学金,并积极找兼职,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还好有助学贷款,我上大学几乎没花家里的钱。”陈玉叶说。

“在校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部门支付,毕业以后分期还款。”陈玉叶说,她已续贷了两年。

陈家现算了一笔账: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年下来要花1万多元,有了助学贷款的支持,再加上他打工挣的钱,一家人生活得到了保障。

“爸,我在西安找到工作了,实习期工资3000元一个月。”4月20日,即将毕业的陈玉叶向远在福建的父亲报喜。

“找到了就好,找到了就好。到单位之后要好好干。”接到女儿的电话,陈家现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助学贷款,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上大学,改善后代教育条件、提升后代职业技术能力,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学生尽可能知晓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为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贷款业务。据市教体局数据统计,2019年,全市共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6万人,贷款资金2.8亿元。( 记者彭敏)

责编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