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有不少家长跟我说,已经学过正面管教,或是上过一系列课程,也知道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可每次事到临头,却发现根本就做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最常见的情景:小朋友去打预防针,嚎啕大哭,身边围着一圈人,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爷爷奶奶:“不疼,宝贝不怕,你看人家都不哭,一下下就好了。”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随便身边的人怎么说,小朋友照样哭的撕心裂肺。

当我自己做了妈妈,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前几次宝宝还小,打完针往往都没反应,自然也不会哭。大一点之后,慢慢明白是怎么回事,从打完再哭到后来只要进入医院看见护士姐姐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哇哇大哭。身边响起这一片同样的声音:“不哭,勇敢一点,不疼的。”我自己的第一句话也差点就是这个。

好在那个瞬间,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我很害怕,虽然身边所有的人都跟我说不怕,就是打个针而已,没什么好害怕的。可是我就是很怕呀,害怕的感觉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消失。

于是我抱着宝宝:“宝宝,你是不是很害怕?打针会很疼吧!妈妈也有点紧张。”宝宝紧紧地抱着我,渐渐停止了哭泣。

我忽然就理解了,尽管只是个不会说话的小人,也渴望着被理解和共情。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可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的感受代替或者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养的小金鱼死掉了,家长会觉得,不就是一条鱼吗?我再买给你一条就好了。可孩子却哭个不停,嚷嚷着我什么都不要,就只要这一条。家长一头雾水,觉得孩子简直不可理喻。

但孩子们要的是什么呢?他们要的,其实只是有人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会让他们自己觉得被理解。

听起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就很不容易做到呢?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脑子里只有自己的目标,这时对方的情绪会成为达成我们目标的负担和阻碍。

就像妈妈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如果自己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一会还有个重要会议必须参加。一看医院乌泱泱一大片人,烦躁情绪立马就来了,这时的妈妈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赶紧打完针赶紧撤。这时,一切阻挡这个目标的一切人和事,都会被妈妈自动归入敌人的队列。

同样的道理,孩子哭是打针这个过程中的麻烦。一旦把情绪当成了麻烦,那后面的动作就很好理解了。妈妈会通过下意识地否定孩子的感受来尽快解决这个麻烦,而不是去共情孩子。

事实上,当孩子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时,他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或许是为打针疼而生气,到后来就变成了生父母的气,

而对于父母,你越想让孩子停止,你就越会被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记录,感受被否定时,结局往往都会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越走越远。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能理解宝宝打针会疼会怕会哭的时候,宝宝好像就更容易忍受疼痛。父母如果能理解孩子感受,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大的帮助,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给到了我们4个建议:

1,安静专心的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难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你也不妨试一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