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導語:

《長安十二時辰》是2019的爆款劇,該劇主人公張小敬在擔任長安不良帥之前曾經在隴右前線作戰。這段經歷對應在真實的歷史上就是唐玄宗時期唐王朝與吐蕃對西域的爭奪戰。西域,始終是中原王朝強盛時勢力擴展的必然方向。為了保證自己對西域的控制,中原王朝大多設立都護府進行直接的控制,盛唐也不例外。那麼西域都護府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又對唐王朝統治西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一、 歷史上設立在西域的都護府——西域與中原的聯繫紐帶

西域最初在先秦書籍中指的是距離中原較遠的西方地區。到了漢代,玉門關以西的地區被稱為西域。漢武帝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張騫接受皇帝的委派出使西域諸國與他們討論共同對匈作戰的問題。自此開始,中原和西域出現了明確記載的聯繫。

在漢朝和匈奴的連年戰爭中,漢朝奪得了西域。漢宣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方便對匈奴的防禦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負責代表中原王朝對西域的諸多國家進行管理。

唐朝初期對突厥、回紇勢力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對西域的控制權。唐王朝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處理西域全部事務,兩者都屬於隴右道管轄。都護府下屬有駐軍,也有民事官員,負責管理當地的行政問題、經濟往來、民族糾紛、宗教事務。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大唐西域都護府

通過在西域建立都護府,中原王朝順利完成了對西域的統治,並能夠長期安定下來,對當地形成有效的管理。都護府成為了遙遠中原王朝和西域之間政治文化交流和商業往來的聯繫紐帶

二、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唐代都護府的軍政制度

唐朝時對西域地區的統治主要通過設立都護府的方式。為了方便管理,統治者以天山為界,在西域地區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北部地區是北庭都護府的轄區,南部屬於安西都護府。

由於西域地區疆域遼闊、國家和民族眾多、吐蕃、突厥、大食、回鶻勢力盤根錯節、西域地區都護府的責任和壓力可想而知是十分巨大的。

都護府既是西域地區軍事系統的最高機構,也是行政系統的最高機構。主要的官員如下:大都護府設置一名大都護,官職為從二品;副大都護倆人,從三品;副都護兩人,正四品。其下還有都護府官員,長史、司馬、錄事參軍、錄事、功曹、戶曹、法曹、兵曹。大都護掌握駐地所有權力,位高權重。既要負責保護駐地的安全,也要注意對附近各民族的安撫統戰工作。屬地下官員的選拔考察權也在大都護手中。司馬及以下都護府直屬官員相當於現代的某行政區直屬辦公室公務員,負責處理日常的軍事、民政、財政、法律、人事工作,協助大都護保證都護府職責的正常履行。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唐軍

1. 上馬管軍:都護府軍事系統

唐朝時期由於對外戰爭頻發,軍事體制改變非常快,即使是唐玄宗時期都有都護府、節度使的變化。在都護府統治時期,軍事系統的設立主要是根據人數和重要程度劃分。人數多的被稱為軍,小一些的叫做守捉城、城、鎮。軍有經略使,守捉城有守捉使。安西都護府就有安西四鎮用來駐軍。各個軍事重鎮的負責人都是通曉軍事的副大都護。在各地軍事歸節度使管理時期,西域出現了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伊西節度使。節度使下屬有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 刺官二人, 掌書記一人, 參軍若干人, 隨軍四人。《長安十二時辰》中書生程參最後選擇去西域從軍。歷史原型就是長期在西北軍中擔任掌書記、參軍、司馬等職務的邊塞詩人岑參。除了軍鎮的部隊,

少數民族聚居區也有自己的武裝部隊。他們的日常工作是維持本地的治安。一旦開戰就又會配合軍鎮部隊作戰,歸屬於都護調遣

由於從內地向西域運送糧草路途遙遠、損耗很大,西域駐軍只能靠屯田儘量維持後勤的自給。西域設置有營田使,統領軍屯的事務。根據當地駐軍的規模、駐地位置、自然環境的差異,各級軍事組織都被安排了一定量的屯田生產任務。《唐六典》記載:天下諸州郡屯田,西域安西都護府有二十屯, 疏勒有七屯, 焉省有七屯.共三十四屯, 北毯都護府有二十屯, 伊杏軍一屯, 天山軍一屯, 共二十二屯。天山南北各軍合計屯墾五十六屯。這些屯田需要的人口大多是內地來的青壯年,戰時作戰,平時從事生產。也有部分被政府招募來的志願兵加入了西域駐屯軍的隊伍,他們的親屬被政府允許一起隨軍,建設邊疆。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都護府遺址

2. 下馬管民:都護府民事系統

唐朝的行政機構已經由兩晉南北朝的州郡縣制變成州縣制。每個州下下轄部分縣,重要的州稱為府。唐在西域的行政區劃也仿照內地,在人口聚居區設立了州,下屬有縣、鄉、裡。州中最高長官為刺史,擁有州里事情的決定權,他有輔助工作的副職官員——別駕、長史、司馬。負責管理治安、司法、財政的部門為州中的功曹、法曹、倉曹等。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的行政部門中居然醫學博士職務,對於管轄區的疾病衛生情況負責。鄉里主要是耆老、里長直接管理。

對於少數民族區域,唐朝並沒有像州中那樣進行直接管理,只要是採取了羈縻政策,類似於今天的少數民族自治。《史記》中解釋說“羈,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通俗說就是籠絡控制。在政治和軍事上政府說了算,在其他方面政府承認當地首領的領袖地位,使用當地的人員充當行政官員,並給他們經濟上的利益。羈縻地區的具體事務由當地民族的官員安排,唐王朝不濫加干涉。只要當地繳納足夠的賦稅、認可中央政府的統治地位。部落首領、當地官員並不會由於自身的異族身份受到歧視和打壓,相反,他們享受著和內地官員一模一樣的權利,領受政府的公務員工資。

在適宜農業生產的地區,內地的均田制也被西域採用。在商業發達是市鎮,稅收成為了都護府收入的一大來源。安西下轄的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及輪臺地區都存在徵收商業稅的痕跡。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三、 唐代都護府對西域地區統治的影響

1. 加強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保證了西域的安寧

自從漢朝確立了對西域的統治之後,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往往發生在強盛的朝代,一旦王朝衰落或者出現了內部的爭奪立刻就失去了西域地區。兩晉南北朝戰亂,西域出現了半獨立的政權。到了隋唐時期,周圍眾多遊牧民族崛起,給中原王朝的統一都造成了麻煩,更不要說西域了。與中原王朝爭奪西域最久的就是吐蕃。吐蕃興起於青藏高原,到松贊干布時期成為一個勢力強大的政權。到了唐高宗時期,吐蕃覬覦西域廣大的土地、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開始屢屢和唐王朝爭奪河西、西域地區。這之後的百年間,吐蕃或聯合西域勢力或自身單獨出兵襲擾西域都護府,安史之亂後一度佔領了西域。而唐王朝也不甘示弱,都護府聯絡當地少數民族駐軍主動出擊吐蕃也是常見的事情。通過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的設立,唐朝有效地阻止了吐蕃對中原王朝的進攻,

保護了西域各國的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維護了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

2. 引進了先進的制度,提高了西域的開發程度

唐王朝仿照內地的軍事、行政制度建立了西域的統治機制。屯田制、兵制、民政系統帶來了西域開發程度的加深。許多制度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在西域的確立幾乎是開天闢地頭一遭,深刻地影響了西域的發展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唐軍閱兵

大規模的屯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屯田士兵從內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通過內地鋼鐵冶煉技術的引入,西域出現了豐富的勞動工具,諸如鑿子、鑊、斧頭、鋸子、鐵犁鏵、鉗子等。耕牛的使用也提高了屯田的效率。這不僅僅解決了都護府駐軍的後勤問題,也帶動了西域地區對土地的開墾,對生產技術的革新。

民事系統設置了賦稅、戶籍、司法、醫療、教育的官員,各司其職。政令從朝廷出發,經過都護府、州、縣,一層一層深入到鄉、裡。明確的典章制度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便利。

羈縻制度更是一個重大的貢獻,給後來的王朝對於西域乃至邊境少數民族區域的管理提供了樣板。唐朝之後的朝代也大多使用少數民族事務自己管理,如明朝的土司制度。羈縻制度團結了少數民族,使得政令能夠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順利通達。這對於

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邊境地區的安全、邊疆的開發都有重要意義。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總結:

唐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建立在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基礎上。兩個都護府都屬於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軍事、民事雙重屬性的管理機構。都護府設置大體和內地管理體制相同。唐王朝通過西北都護府對西域地區實施了成功的統治,保護了自身的邊疆安全、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當地百姓的生命。而都護府實行的各種制度無形中也加深了對西域的開發,並給後世王朝對西域的管理提供了典範。

參考文獻:

《唐書》

《唐代西域的軍屯》

《唐代吐蕃在新疆的活動及其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