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文:文史趣雜談

引言

兩宋時期酒文化一度迎來發展的高峰期,文人們舉起酒杯共飲於一堂,將人生中的境遇一併通過飲酒抒發出來,將情感融入到飲酒之中,把酒當成是一種代表的意象。至此兩宋時期的酒文化甚至開始決定文人之後的人生走向。

在社會環境的倒逼之下,文人在坎坷的仕途中看不到奮鬥的希望,在飲酒中重塑思想境界,為其尋找解救的出口,企圖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在創作中排解自身的情感,併成為當時酒文化發展的中堅推手,對於兩宋時期酒文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文人飲酒賦詩,將前半生的際遇孤注其中

宋朝酒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較大的發展,追其根源還離不開宋朝釀酒業技術的不斷提高,制定了一套嚴格的釀酒工藝:

“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於琉璃放逐, 秋生暮雨,朝登槽丘,暮遊曲封,御魑魅於煙嵐,轉炎荒為淨土,酒之功力,其近於道耶。”

當時宋朝市面上流行黃酒,平時飲酒所需和大型節日都少不了酒的身影,統治者為了更好加強對於酒業的控制,因此推行酒的專賣制度,還會收取一定數額的酒稅。文人們這一時期在酒文化中所起的作用還並不是很突出。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更多體現在統治者為了貫徹重文輕武的政策,時常會廣開宴席,君主藉由宴席上的舉杯交錯來籠絡人心,樹立親近的形象。文人在這些宴席上常常以詩酒為樂趣,一杯酒下肚之後盡情藉著酒力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因此當時也出現了很多創作於酒席之間的詩詞韻律,不少名門旺族也十分流行在壽辰等重要日子設宴,文人在宴席上飲酒送詩也是一種酒禮的表現,文人們也熱衷於參加諸如此類的宴席,在這些場合中似乎可以將自我的心緒烘托而出。

相對於唐朝飲酒的豪放而言,宋朝的飲酒方式則更加的含蓄內斂,文人們飽讀詩書又普遍經歷過科舉考試的洗禮,因此更多的是一種叫文雅式的飲酒作詩。特別是在宋朝程朱理學的引導下,宋朝文人講求一種理性的精神,在表詞達意中感悟精神情懷,並開創出飲酒體裁。

不過當時宋朝的文人,更多表達的都是一種抱怨,積怨與怨恨的成分佔比更多,除了一般的宴席之外,由於宋朝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到處林立的酒館為文人們找到了心靈棲息的場所。以“天人合一”的境界來更好體現出文人的風骨。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比較被人熟知的文人多如牛毛,比如說書法家張旭,就曾在酒後揮筆寫出草書,蜿蜒縱橫的筆跡一展其鴻鵠之志。另外蘇東坡、辛棄疾等人在面臨不安的境遇時,也重新轉換角度。就拿蘇軾來說,雖然經歷了人生經歷著大起大伏,三次被貶的經歷未曾消磨他的意志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在《放鶴亭記》中這樣表達自己的情感:

“山林遁士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

仕途上的不如意並不能摧殘樂觀向上的生活本身,當時的蘇軾找到了排解的出口,雖然內心尚有憤懣,但是未停止對於自我的鞭策,樂觀豁達的面對人生的浮沉,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宋朝時局轉變,詩人飲酒消愁愁更愁

類似於蘇軾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同樣好酒,她的作品伴隨著她的成長而發生細微的積澱,在深閨之中的天真爛漫以及初為人婦的恩愛,都能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在《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中就有這樣的詩句: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後來丈夫的離開,她孤身南渡後經歷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李清照開始從先前的小資式酌酒,到借酒消愁式的排解,她感傷國家憂患下家破人亡的悽慘境地,也深情思念著家鄉故土,不願輾轉於異鄉。也不甘於就此淪落,藉著筆觸將情感描寫出來。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李清照後期的詩詞更多體現出一種現實主義的語境,不再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年輕婦女形象,失去了情感上的依賴,同時積攢下來的古器一併在顛簸中丟失,這種痛苦足以讓她改變,獲得成長的最明顯體現,就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出。

當時宋朝雖然確實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每年所輸入的人才量較大,但是隨著官僚隊伍的日益形,後期朝廷腐敗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少文人在正式步入仕途之後,面對不堪的事實表現出了極其的不滿,希望通過抗爭來表明自身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

這一時期酒除了消愁之外,也成為文人創作的一層保護膜,文人們在醉酒之後創作詩歌,雖是醉態但是創作內容確實分外清醒的,想要表達而出的不滿絲毫未曾削減半分,在這種醉與不醉之間,恰是文人在經歷後最真實的反映。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與此同時宋朝還進一步出現了新的群體士大夫,他們積極號召文人去追求高層次的真善美,要透過人生的不如意去尋找一個可以抒發感情的方向,並主張通過一種放浪形骸的姿態來完成對於際遇的控訴。就拿歐陽修來說,雖然遭遇多次貶謫,但是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希望,反而是積極開導自己,主張隨遇而安。

這一時期受到時局混亂的影響,宋朝的文人們與宴席、酒館等分離出來,甚至開始縱情于山水之中,從山水遊樂中獲得平靜以及內心的喜悅,借酒消愁指揮使愁更愁,倒是不如早一點選擇開脫。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文人的心路歷程,感受到社會環境對於文人的影響之大。

進一步將目光轉向宋朝酒文化,在文人的支撐之下,飲酒中帶有著感情的共鳴,飲酒之餘的創作則是為飲酒鍍上了一層文化的符號,文人也進一步同酒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文人與酒文化交融滲透,宮廷酒文化也未曾懈怠

北宋時期統治者極力鞏固朝中的官僚隊伍,加強文官隊伍的建設,並積極籠絡文官。為了宮廷酒文化的有效開展,北宋統治者還設置了例如內酒坊這樣的酒業管理機構,在日常與大臣的交往之中,常常會將宮中的自釀酒作為禮物獎賞給大臣。

當時朝廷內盛行光祿酒,不少大臣都以獲得賞賜為榮耀,以品嚐過光祿酒作為日後吹噓的談資,

黃庭堅就曾有幸喝過光祿酒, 這樣評價光祿酒:

“翰林來饋光祿酒, 兩家水鑑共寒光 。”

此外君主還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製造滋補酒,傾心於道術一心想要延長壽命,這也是讓文人們時常詬病的地方。當時宮廷中經常會舉行大型的宴會,來慶祝節日和重要的日子,統治者和大臣們聲色犬馬,共飲舉杯。

青春伴酒好還鄉,詩酒合情的波瀾之餘,宋朝文人為何與酒交融?

除此之外,宋朝時期的軍隊之中也盛行飲酒之風,另外由於懷柔政策的推動,統治者雖然頒佈了相應的禁止法令,但是其約束效力卻很小,軍隊的整體士氣很弱,將士飲酒後經常去地方挑事,威脅地方的穩定,為之後的局勢轉變埋下了伏筆。

以宋真宗為代表的統治者極愛飲酒,做不到很好的表率,對於大臣酒後失職往往都寬容處理,這使得整體的統治處於渙散之中。文人們見證這些之後,為國家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憂患,但是又報國無門,這些因素都是致使文人新路發生轉變。

綜上所述,在宋朝的重文傾斜之下,文人們爭相進入仕途,有的人幾經嘗試無力踏破門檻,有的人則是在仕途後,面臨著內心的抉擇,一部分文人選擇隨波逐流安於現狀,一部分成為孤立出來的異端,雖然表明不願同流合汙,但是卻敵不過現實的衝擊。

文人就是在這些多方面的作用力下,,開始一步步接觸酒,並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飲酒之中 ,希望藉由飲酒後的創作,為自己開闢一條新道德道路。最後說回重點,宋朝文人為何與酒文化交融,在一定的層次上來說,是環境逼迫以及個人選擇的結果。

在一定的情境下,無論是那些好的還是壞的,都會如酒一樣一飲而盡,都是真實而鮮活的人生呀!

參考歷史文獻:

《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

《放鶴亭記》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