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笔势论的缘起(四)

文/大可先生

总之,崔瑗的《草势》虽然并无出现具体的“笔势”的字眼,但它的论述如“志在飞移”、“将奔未驰”已触及到笔势论的范畴,并且极为形象地说明了抽象的“势”,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笔势真正被提出来且附诸具体化的,当首推蔡邕的《九势》。

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集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于一身。据史书记载,邕生于一个世代保持清白家风的家庭里,他本人也因为以“忠孝素著”而“素为邦乡所宗”。他从小勤奋好学,而又多才多艺,“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而且“善鼓琴”,但他性情耿介孤傲,不苟同流俗,以致屡遭小人陷害,一生历尽坎坷,多次死里逃生,曾有过“三日之间,周历三台”的奇遇,最终惨死狱中。

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前面讲过,蔡邕所处的东汉时期依然受“易文化”影响而谶纬神学与阴阳灾异学说盛行,蔡邕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直接受其影响。然而,素有“旷世逸才”之称的大儒蔡邕,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体现忠孝仁义为本的积极入世的儒家一派。又由于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而使其性格仍保留着“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一种闲适心态,使他具有道家逍遥出世以求得心灵解放的美学倾向。于是一种以社会功利目的为中心、以善为艺术创作终极目的、以“和”(即多样化)的统一为艺术美最高境界、以道德品格为艺术品评基本原则的儒家审美观与一种对人生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其实现人生对现实超越理想的道家审美倾向,并通过“易文化”思维模式的深层架构,在蔡邕一个人身上得到具体实现。这种儒、道思想在蔡邕身上的“互补”,以致在他的思想境界里还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蔡邕在《笔论》的开头就写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我们从这句话里即可看出蔡邕的道家情结;而“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华;“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则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蔡邕的这些思想,将一以贯之地充斥于他的书论中,他在《九势》中这样写道: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大可诗生活·一日一诗书

从这段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它受当时十分流行的“元气自然论”的影响。所谓“气”,我们在前面已有讨论,它是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孟子所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认为气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之气,一种是自然之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统帅。这种“至大至刚”的气,显然已具有了封建伦理内容的精神力量。后来,《管子》亦指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这就是说,无论是孟子还是管子,都一致认为气乃生命的基础。“元气”说始于汉初,流行于东汉时期。汉儒们在“气”之前冠了个“元”字,是为强调元气是万物之始,乃“天地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的根本,是一切生命之源。由此可见,“气”应该具有物质的能量或势能,并且它应是处于聚散运动而生生不息的。于是,“气”贯通于一切形质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精神之中,甚至还可以象孟子所说的去“养”它。毋庸讳言,“气”具有了“质”与“能”相统一的内容,它既是物质存在,又同时具有功能的意义,“质”与“能”是相伴相随,永不分离的。“质”与“能”的这种统一性,在书法理论中表现为“形”与“势”的相即不离。

书法之“势”如何产生?专家:从阴阳相生去感悟

#书法##书法经典##书法爱好者##我要上头条##行书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