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穷苦家庭的孩子想要读书,或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一般,而富裕子弟则既有可能,一面墙的大书柜,几十平米的大书房。

学习条件的差异不可避免,有人认为穷困之下,经历磨难方能成才。有人却认为,学习者就该有最优环境。民国两位校长,就曾因为此事发生争执。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一、秘密动工,教育先行

民国时期,西方教育方式引进不久,大学亦处在初创时期。此时大学里的学生与教授,几乎都是那个时代走在前列的人物。

正所谓,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管在何等战乱时期,人才永远排在第一位。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对中国已经虎视眈眈,军方自有人备战。

而此时,对于教育界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迁校区。1935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预备联合起来,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赶在北方爆发战事之前,提前带领师生南迁。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这一年,三个大学的校长秘密拨款,开始在长沙修建校舍。按照工期,应当会在1938年完工。

只是,谁也不曾料到,1937年战事便已经爆发。此时有些校舍并未完工,为此,他们不得已临时租用当地圣经学院的部分校舍,总归得先离开战乱之地。

据说,当时清华大学为了加速逃离,在清华园火车站,连夜运走了几列火车的书籍与器械。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一来,这些书籍与器械是师生上课与研究必需,二来,作为知识分子,清华大学的师生恨不能将全部设备搬走,不给敌人留一点。

二、破烂宿舍,校长相争

1937年,三个大学的校长在长沙对临时大学的宿舍进行考察。这一次,他们一看周边环境,几块板子组成的简单床铺,确实与之前在北京、天津的原校区无法相比。

于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当场表示,这样的宿舍根本无法居住,在这样的宿舍里居住,学生完全无法安心学习,又何谈做研究、报效祖国。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但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却认为,宿舍条件虽然不好,但在当前战乱情形下,能有一放天地安心学习实属不易,如果再要求条件也不现实。

何况,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的学生未来都将是国之栋梁。即便是在这种时候,适应一下艰苦环境也并无不可。

谁聊这时候,蒋梦麟却突然说:“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宿舍里!

张伯苓却丝毫不肯示弱,直接表态:“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这宿舍里!”

此二人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从成长环境来看,均家境良好,不曾受过太多苦。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如果要说不同,那便是张伯苓曾经是清末水师的一员,他曾经亲身体会战败投降的滋味。也正是因此,他深感国家缺乏人才,才转而放弃从军,开始兴办教育。与他相比,蒋梦麟的人生顺风顺水,几乎不曾受过挫折,前往美国留学亦颇受导师喜爱。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不难理解这两人的争执了。

三、三路大军,再度迁校

即便当初蒋梦麟与张伯苓争论再凶,他们依旧迫于无奈,让学生住进了宿舍。只不过,这种居住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很快长沙也不再安全,他们必须再次搬迁。

这一次,广西向三所大学抛出了橄榄枝,但仔细思量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云南昆明。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曾经,他们以为长沙已经足够偏远与安全,但现实却狠狠打脸。因此,这次再度迁校,必得成为他们的最后一次。于是,地点最终被定在了云南昆明,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合大学。

将整个学校从长沙搬到昆明,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一路上,他们分成三路。

第一路采用步行方式,从长沙绕道香港越南,随后进入昆明。这条路线虽然长了点,但好在一路上没有战乱,相对安全,道路也算不得太崎岖。陈寅恪,便是这条道路上的一员。

宿舍太破俩校长争执,蒋梦麟:我的孩子不住,张伯苓:我的孩子住

第二路采用汽车、火车等方式,从湖南入广西,绕道越南进入云南。这条路是三条路线中,最为轻松的,步行的时间不长,一路上除了有交通工具,更有广西政府接待。

因此,走这条路的人,也大多都是稍微富裕之人,冯友兰、钱穆便在这条路上。

第三条路号称最苦迁校路,他们一路步行,从湘西进入广西,再到云南。一路上山路崎岖不说,更有土匪威胁。幸好有出生在湘西地带又有从军经历的沈从文,他从中协调,这才使得一路上有惊无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