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樣板戲的誕生彙集了幾代人的心血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儘管其存在著三突出、樣式化等模式,但其優美的唱腔曲調和舞臺設計使古老的京劇賦予了現代的新鮮血液,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不能不說是京劇改革的成功嘗試。
據悉,《沙家浜》是由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最早的故事情節是,地下工作者阿慶嫂借救胡傳魁一命之機,周旋於敵偽之間,胡傳魁要與阿慶嫂成婚,新四軍巧計奇襲,解放沙家浜的故事。顯然,一個革命者怎麼能與敵司令結婚呢?這完全不符合突出正面英雄人物形象的標準,即使是假結婚也不例外。最後,就改成了現在的模樣,阿慶嫂幫助胡司令張羅結婚。劇中彙集了譚派後人譚元壽、馬派後人馬長禮以及洪雪飛等名家,共同演繹了沙家浜的故事。《沙家浜》連環畫曾有丁斌曾、王仲清的繪畫老版本,曾獲全國連環畫二等獎。
《智取威虎山》則取材於《林海雪原》(智殲慣匪座山雕)的片斷,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林海雪原》也只是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由羅興、王亦秋繪畫的《林海雪原》比較接近原著,連友朋友如果有時間的話,看看原著最好,書中描寫少劍波和白茹的愛情一段是蠻感人的,還有最初版本中楊子榮在剿滅土匪謝之東的戰鬥中,被慣匪鄭三炮用大肚匣子打中小肚子壯烈犧牲的場面會令你久久不能忘懷。相對比較,連環畫是用畫面講故事,概括性強一些,更抽象一些,但與讀原作畢竟是兩回子事。
舞劇《紅色娘子軍》取材於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縱隊女子特務連的真實故事,娘子軍連在一個拂曉遭到國民黨軍與地方土匪的偷襲,幾乎全軍覆沒。幾位倖存者現在都已八、九十歲了,人們在電視中有時會看到她們。當時創作舞劇《紅色娘子軍》時,創作組考慮"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用現代革命故事代替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受舞劇《天鵝湖》啟必。但《天鵝湖》在當時顯然不符合中國國情,想到娘子軍的故事(全都是女的),用大褲頭代替了《天鵝湖》中的小褲頭(不裸露符合國情),配上美麗的海南椰林背景及動人的音樂與芭蕾舞蹈藝術,一炮打響,成為現代舞劇的經典作品。
歌劇《白毛女》早在延安時期就已是家喻戶曉,長影拍攝的同名故事片,也搞成故事片加歌劇的形式,是一敗筆。而舞劇《白毛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為人們所喜愛。上海出版社的樣板戲舞臺演出本繪畫精細,也同樣受到了眾多連友的歡迎。
《紅燈記》的原始故事人們可從浙江版張劍維繪畫的老版本《紅燈記》中看到其雛形。張劍維繪畫的《紅燈記》(上下冊)惟妙惟肖的白描手法頗象《鐵道游擊隊》的風格;65年的顧炳鑫、韓和平、羅盤等人繪畫的《紅燈記》同樣精美,只是故事與樣板戲相近了;72年樣板戲演出本與以上三本書都是精品。
八大樣板戲初創於65-67年間,經過了無數次演出,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至72-73年間分別由北影、上影、長影拍攝成電影,達到昇華,也算是一大總結。最初八大樣板戲的提法見之於67年《紅旗》雜誌與《革命樣板戲文集》,指的七大樣板戲和鋼琴伴唱《沙家浜》。漸漸至七十年代,鋼琴伴唱《沙家浜》顯然落伍了,究其原因是不宜普及與大力推廣,其位置亦被《龍江頌》所取代。革命現代樣板戲主要是為以後創作樹立榜樣,也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其後創作的《杜鵑山》、《平原作戰》、京劇《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京劇《盤石灣》、《節振國》、《苗嶺風雷》、《奪印》等基本上均未超過八大樣板戲的水準。
上海出版社根據舞臺演出本繪畫的連環畫樣板戲均出自戴敦邦、顏梅華等名家之手,但當時都以集體創作署名,每場開頭都配以小場景,底封配紅旗和"革命現代樣板戲"字樣。山東版《奇襲白虎團》捷足先登,得到了眾家認可,也是上海未出《奇襲白虎團》的原因。八大樣板戲連環畫風格比較統一,繪畫均以傳統白描技法塑造人物,受到連友的珍愛。另上美版40開本《紅色娘子軍》、《沙家浜》、《紅燈記》等書,浙江版48開《紅燈記》初稿本,天津版《紅色娘子軍》初稿(60開),《沙家浜》初稿本(60開),《平原作戰》(施大畏畫,64開)等版本,印數不多,品相好的難求,值得去尋覓。
..........
(作者:張海濱)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