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二十六卷│實知篇第七十八(5)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農曆庚子年【鼠年】四月初三


《論衡》第二十六卷│實知篇第七十八(5)

【原文之五】

昔辛有過伊川,見被髮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後百年,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焉,竟如。辛有之知當戎,見被髮之兆也。樗裡子之見天子挾其墓,亦見博平之墓也。韓信葬其母,亦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其後竟有萬家處其墓旁。故樗裡子之見博平王有宮臺之兆,猶韓信之睹高敞萬家之臺也。先知之見,方來之事,無達視洞聽之聰明,皆案兆察跡,推原事類。春秋之時,卿大夫相與會遇,見動作之變,聽言談之詭,善則明吉祥之福,惡則處兇妖之禍。明福處禍,遠圖未然,無神怪之知,皆由兆類。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論衡》第二十六卷│實知篇第七十八(5)


《論衡》第二十六卷│實知篇第七十八(5)

【拙解】

昔日辛有經過伊川,看見披髮祭祀者,說:“不過百年,此地將有戎族聚居!”此後一百年,晉國遷移陸渾的戎族到伊川,竟然如辛有之言。辛有預知伊川之地將有戎族聚居,是看見有人披髮祭祀的預兆。樗裡子預見有天子宮殿夾其墳墓,亦是看到其墓周圍開闊平坦的地勢。韓信葬其母,亦尋找高且寬敞之地,讓墓的旁邊可以安置千家萬戶,後來果然有萬戶人家居住在墓旁。故而樗裡子預見開闊平坦之地將會有帝王修建宮殿樓臺的先兆,猶如韓信預見高且寬敞之地將會有萬戶人家一樣。預知先見未來之事,並非是有過人的遠見透察的能力,皆是察知徵兆跡象,依同類事物進行推測。春秋之時,卿和大夫相互交往,看見行為有異,聽到言談反常,善則表明有吉祥之福,惡則判斷會有兇妖之禍。知福斷禍,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便有所預知,並非是有神怪之智,皆是由先兆類推。如今論之,那些可預知之事,是通過思慮所能預見的;不可預知之事,不學不問便不能預知。不學而自知,不問而自曉,古今先例,尚未有過。可知之事,惟有精心思考,雖大事而不難預知;不可知之事,即便用心學習請教,雖小亦不易知之。故而即使是智能之士,不學則無成就,不問則不會知曉。

【小議】

秦國嚴君似神奇,預知其墓將伴帝。

豈料左右雖宮臺,卻是漢帝建殿宇。

韓信葬母覓良地,高敞將為萬戶需。

力助高祖興漢室,功成命喪亦失意。

古時預言頻現世,史書只將應驗記。

世人難辨先知論,預見之事常存疑。

大千世界雜紛繁,滄海桑田未可知。

厲心學問增心智,踏實做事方得實。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