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讀書會 第九周 聽第九本書《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本書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 埃利斯,這本書管理那些非理性的過激情緒。

說句實在話,就情緒管理來說,我目前做的還好,已經少有被他人左右的情況了,也許是我多年的經歷和學習有關吧。

先從本書抽離一下,記得以前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過年回老家的時候,衣服該怎麼穿,話該怎麼說,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相親鄰居們的問題。後來有一天,我突然開悟了:我的事關他們什麼事呢,我成不成家,賺多少錢,他們真正關心嗎?其實他們問我這些問題只是在那一刻,他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問那些並不是真正的關心我,他們一轉身也許就開始考慮他們自己的問題了,自己的孩子還沒成家呢,我哪有那麼重要。想通了這些,簡直太開心了,從此回老家再無任何負擔。

再後來,學習了情緒管理的“允許”和“接納”,還有張德芬《遇到未知的自己》中的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從此再遇堵車,也再也不著急了,因為那是老天爺的事,你急不急都沒有用,不如索性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所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到本書,關於壞情緒是怎麼來的,作者提到了誘因ABC模型,所謂A是人物和事件,C是反應,B是判斷和思考。而導致C的往往不是A,而是B思考的方式。這讓我想起了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中提到的,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個巨大的空間,那個空間就是“選擇”,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的結果,我們永遠不要放棄選擇權!其實本書中的B就是選擇。

說來也巧,前一陣子剛好學習了情緒管理專家愛芬老師的情緒管理模式:覺察—評估—駕馭,也提到在事情(A)發生之後,先按下暫定鍵,“評估”然後做出最優選擇(B)然後達到駕馭情緒的目的(C),道理都是相通的。

作者說,有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分別是:

1.恐怖化 把事情考慮的過於困難,以至於精神緊張。

2.應該化 我應該…,我必須…,結果就是對自己,對他人要求過於嚴苛。

3.合理化 就是覺得什麼都合理,接受一切,不抗爭,逆來順受。

對我來說,第一個以前還經常有,記得我還沒學車的時候把學車想的特別恐怖,我覺得那太難了,怎麼可能駕馭一輛車到處跑?那麼多零件,怎麼拐彎,想想都頭大。直到有一天,看了劉墉的《螢窗小語》,裡面提到一件事,作者家裡有一座假山,時間久了破敗不堪,他就想拆除,但總覺得工作量太大,不可能搞定。有一天,他和孩子沒啥事,就試著說我們要不把假山清理一下吧,孩子說好啊,結果三下五除二,半天功夫就清理乾淨了,這讓他很感慨,原來沒他想象的那麼難!後來他還有提到,其實生活中我們認為特別困難恐怖的事,大部分都不會發生。相應的,我後來學車不僅感覺沒那麼難,反而覺得自己還有點天賦,一次通過!多麼神奇。

關於怎麼應對這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更好的選擇,這正是史蒂芬柯維提到的選擇權,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吧。

我個人覺得,知道自己要什麼很重要,這樣才不會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也自然不會輕易被他人影響情緒,然後牢記在刺激和反應之間,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最後,用情緒管理專家陳愛芬老師的話做個小結,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覺察、評估、駕馭情緒,讓我們都做情緒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