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這是曉敏青春說的第380篇原創文章


去年10月,大連發生了一件讓人揪心的惡性案件,10歲女孩淇淇(化名)被13歲男孩蔡某殘忍殺害,全身赤裸拋屍在家附近的灌木叢中。

轉眼10個月過去了,目前這個案件已經在上週迎來了一審判決:

蔡某由於犯罪時年齡未到14歲,屬於無刑事責任人群,被判處3年收容教養,他的家人需要向被害者家人道歉,並賠償各類損失128萬。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128萬,在很多城市買不了一套80平的房子,但它卻是一條人命的價值。

新聞被爆出再一次引發人們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討論。許多網友振臂高呼:我們需要降低量刑標準,讓兇手得到應得的懲罰,讓死刑發揮出真正的震懾力。

的確,近來有太多未成年殺人的案件被爆出來。每一個案件看著都讓人揪心不已。

2018年4月2日,陝西14歲女孩在被窩玩手機時被弟弟發現,因害怕弟弟向父母告狀,竟然殘忍地殺害了11歲的弟弟。事後,女孩被控故意殺人罪,該案並未當庭審判。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新京報以3d形式還原事發現場

2004年7月,黑龍江省通河縣13歲的男孩趙某強姦了同村14歲女孩,警方認為施害者未達到14週歲不能判刑僅處以民事賠償9000元,然而趙某卻對賠償的判決懷恨在心,竟夜闖受害女孩的家將其母殺害,最後趙某僅被判處勞教1年零6個月。

......


可是,僅是降低刑罰年齡,讓死刑來得更及時,就能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概率嗎?


未必。


孩子能有多惡毒?#


其實,青少年犯罪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幾乎所有國家都為此苦惱不已。

1993年2月12日,英國發生了史上最惡名昭著的青少年殺人案

——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兩個男孩,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成為英國曆史上年紀最小的殺人犯。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那年他們10歲,因為逃課而相遇。


一開始,他們在一家購物中心遊蕩。他們搞破壞,踩髒凳子,偷了一些糖果、電池、塑料玩偶和一小罐顏料。


但很快,他們發現惡作劇無法滿足作惡的需求,於是,他們產生了一個充滿惡意的念頭:誘拐一個孩子,並用之前偷盜的東西好好虐待一下這個孩子。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就這樣,僅2歲大的詹姆斯巴傑爾成為了他們下手的目標。


兩個男孩拿偷來的糖誘惑了小詹姆斯,讓他跟著自己從鬧市離開。一路上他們對小詹姆斯又打又踢,當找到一個更偏僻的地方,兩個男孩就開始了新一輪的折磨:


他們把顏料潑到小詹姆斯的眼睛裡,把幾塊電池分別塞到小詹姆斯的嘴和肛門裡。後來,他們喪心病狂地拿著撿來的鐵條砸碎了詹姆斯的顱骨。


然而,死亡並不是事件的結束。


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這兩個僅僅只有10歲的男孩為了脫罪,他們像個老道、深謀遠慮的殺人慣犯一樣把小詹姆斯的屍體帶到廢棄火車站的鐵軌上,他們希望火車通過能製造小詹姆斯意外身亡的假象。


果然,一輛火車駛過時將小詹姆斯的身體碾成了兩半,而小詹姆斯的屍體直到2天后才被發現。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警方在鐵軌上找到遺體

如果只是一時犯錯的孩童,在面對成人的質問和責難時都會迅速崩潰認錯。


可是,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在警察面前卻堅持不承認自己謀殺了小詹姆斯,即使是鐵證如山的監控錄像擺在眼前,兩個男孩還是能冷靜地否認自己就是帶走詹姆斯的人。如果不是血液比對的證據被擺在眼前,這兩個男孩大概永遠也不會講出事情的真相。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小詹姆斯被帶走的監控

當年這個案件驚動了整個英國社會,超過28萬人簽名請願增加兩個少年犯的刑期。但最終結果是他們費盡心思也未能如願。

惡人也承受著重大創傷#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到出離了憤怒?是不是覺得法律不公?

可是,直到很久以後,大家才發現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這兩個殘忍的男孩,他們也是在非常殘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喬恩·維納布爾斯,出生在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家庭,他的哥哥和妹妹都有智力缺陷,他的爸爸媽媽多次離婚而又多次複合。


因為哥哥妹妹的事情,喬恩從小是被大家嘲笑的對象,而他的父母卻無暇顧及他的成長,

對他採取的教育方式不是無條件的溺愛就是最嚴厲的懲戒。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圖片來源於兩個小殺人犯庭審錄音改編電影《羈押》,對話發生在警方詢問喬恩是否去過案發地點。

爸爸會為了排遣生活壓力而帶著喬恩一起看暴力血腥的電影。而媽媽既脆弱又敏感,無法給與喬恩穩定的教育。喬恩自小起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往小詹姆斯臉上潑顏料就是模仿電影中的殺人橋段。


而小一點的孩子羅伯特更為可憐。羅伯特的家裡沒有愛只有權力的爭奪。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他一直是全家的洩憤對象。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他爸爸數次家暴甚至拋下妻兒而去,他媽媽酗酒如命,對孩子的管教極端情緒化;在這樣惡劣的成長環境中,他的哥哥一個比一個暴力,稍不如意就會拿他動手,甚至有一個哥哥對他進行過性侵。


羅伯特和喬恩與其說他們對小詹姆斯進行的是無意義的虐殺,倒不如說他們把自己承受到的不公平,把不敢對社會、對成年人、對大孩子發的火,一股腦地發洩在更弱小的受害者身上。


他們想殺死的並不是小詹姆斯,而是自己難堪的過往和為難自己的兄弟姐妹們。他們想通過自己諸多的不良行為獲得父母們的關注和愛,只是最後擴大成謀殺也未能如願。


家庭才是更關鍵的因素#


沒有人天生是惡人。


美國FBI心理分析第一人羅伯特·k·雷斯勒說過:


“一個人不可能突然從一個正常人變成魔鬼,他後來出現的兇殘行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邪惡的種子,而這些‘殺戮的種子’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

而國內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也曾說過,她經手的殺人案,幾乎都能歸結到犯罪者在青少年時代缺乏良好家庭環境上。


安徽警官學院的犯罪心理學老師孫麗偉,曾對安徽兩所監獄150名服刑的青少年做過一個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每個服刑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均與正常家庭不同,他們面臨著更極端的家庭矛盾,他們的父母往往欠缺科學的教養方式,服刑者普遍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服刑者的父母一定是冷漠的,完全不在意他們嗎?不一定。

只是面對教育中的衝突,他們的父母往往採用懲罰、干涉、拒絕、否認、偏愛和過度保護等不良教養方式。

“別解釋,你幹了壞事就需要得到懲罰”

“你這麼小,你不懂事,你必須聽我的”

“你和我不一樣你肯定是錯的”

“你這麼小,犯錯了也不要緊,一定是別人的錯”

......


當然,我相信每個選擇錯誤教養方式的大人肯定事出有因,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不當的教育觀念摧毀了孩子們的自尊,讓孩子感受不到愛,他們迷茫又分不清對錯曲直。

他們會因為關注和愛的渴求,或者因為徹底失去希望,在衝動的青春期裡做出許許多多在我們眼中不可思議的事情。


看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說到犯罪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洗白青少年犯罪,更不是希望他們不受責罰。只是,在我看來青少年犯罪,不只是法律問題,更是涉及到家庭的社會問題。


所以,青少年殺人犯罪註定是複雜的,一刀切的方式不可能帶來明顯的改變。


修改刑法降低受刑者的年齡,或許能減少13歲少年犯案的可能性。然而之後,我們很可能會在新的新聞裡看到少年犯們的年齡不斷下降,犯案對象變得越來越小。


畢竟,法律能確定兇手在多少歲行兇是犯法,但無法妨礙兇手挑選誰去下手。


比起單純刑法的改變,我覺得我們更需要看見家庭的影響,看見家庭如何對一個人的思維、行為進行塑造。


TED有一個關於原生家庭的視頻曾講到:雖然貧富對孩子的影響重大,但父母對孩子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如果父母缺乏對孩子成長正確引導的技能,沒能給到適合的關照,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而父母如果在孩子5歲的時候陪伴他快樂閱讀,在孩子10歲的時候對他的生活和學習報以關心和肯定。那麼孩子更容易超出家庭對自我的限制,對這個世界抱有正向的看法和野心。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面對未成年人的犯罪,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制裁,對犯罪青少年們進行仇恨動因的挖掘,讓更多埋藏在黑暗之下的影響因素被發現,也同樣重要。


我們越是願意去了解惡性案件背後錯綜複雜的原因,重視每一件惡性事件背後的意義,也許惡性事件的發生就能越來越少。


後記#


原生家庭,一般指我們與父母組建的那個家庭。


它是我們人格性格形成的最初的體驗,是我們生命塑造的最初的土壤。我們的性格、情緒、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取得的劇本,也取決於當時的我們對它的解讀。


在我們沒有察覺到它對於我們生命運作的影響時,我們的喜怒哀樂,核心信念、人生關口中作出的重大決定,都會受到它無意識的牽引。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是不可以擺脫,但那註定是一個負面且漫長的過程。你需要看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塑造,你需要反覆去察覺成長的傷痛並且嘗試著與過往和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犯罪的少年們是可悲,他們還來不及長大,還來不及逃出原生家庭施加在他們身上的過錯與陰影,就犯下了滔天罪行。


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怎樣的?

他們與自我的關係是怎樣的?

他們清楚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他們有沒有理想和非要去做的事情?


這些問題的答案,關乎著少年是否會犯下罪行,關乎著惡性暴力是否會傳遞下去;也關乎著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是否能獲得幸福和內心的安寧。


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是面對一切問題的根基,而愛與關懷,是自我成長中最重要的養分。



互動話題


原生家庭即是最初的命運

你怎麼看待原生家庭對自己、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會給留言點贊排名第一名的家長

贈送曉敏老師的課程

《情緒,是成長中的隱藏力量》


截止時間:2020年8月21日晚8: 00


作者/ 諸曉敏

圖片/ 部分來源於 www.pexels.com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連13歲男孩性侵殺人案宣判:少年殺人應該判死刑嗎?

“ 轉發評論是最高的讚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