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這是曉敏青春說的第395篇原創文章



今天是失控專欄的第四期。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用結果教育孩子#


開學一個月了,可是小A的媽媽依然在為孩子每天的作業發愁。


回到家小A就是不想寫作業,東摸摸,西搞搞,時間就這樣從指縫裡溜走了,幾乎每天都少不了被催促和怒吼。


但是小A依然按照自己的節奏,一邊打哈欠,一邊揉眼睛,不緊不慢地繼續著。


媽媽感覺心中的火山都要爆發了。

“真的氣死我了” 媽媽說。


我問:“你急什麼?又氣什麼呢?”


“氣他不好好利用時間,急他不寫完作業明天又要不肯去學校了。”


“那麼,這是誰的事兒?”我問。


“我也知道是他的事兒,但一想到他明天會被批評或者不去學校我就緊張。”媽媽回答。


我知道這是家長心中真實的聲音,養育孩子的時候要做到淡定從容是不容易的,我們已經習慣了將孩子的興衰榮辱都背在自己身上。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每個行為都會引發結果,包含正面的和負面的,而恰恰是這些結果讓孩子學會了責任感和自律。


我們可以藉助結果這個工具來教育孩子。


讓後果自然出現#


需要申明是,後果是要讓它自然出現的,並非你插入的懲罰。


什麼叫自然出現,有一個詞叫“順其自然”,聽起來很隨意,特簡單,不就是啥都不做嗎,但對家長來說啥都不做才是最難的。


同意嗎?自然指它自己的樣子,本來的樣子,其實就是內在的規律。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而我們熟悉的是給孩子主動施加 “教訓”,比如:


  • 你走進孩子的房間,看見孩子在拿著手機看,一個小時過去了才寫了兩道題。我們本能的就會認為是看手機導致的,於是開始沒收手機。“沒收手機”就不是自然後果,而是插入懲罰後人為強加的後果,是為了避免更嚴重的後果發生,我們提前踩剎車的環節。


不利於孩子認識錯誤,也干擾了完整的體驗,並沒有起到積極的教育意義,因為人為強加的後果本質上是過度保護。


這時,你可能會問:“那,他不寫作業就隨他去嗎?”


非也,對還沒有培養出自律特質的孩子,不能完全放手,但可以逐漸放手。


逐漸放手的步驟是這樣的: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適當的提醒


“嗨,已經九點了。”

“我知道你想寫完的,從現在開始吧。”

“如果沒完成,會發生什麼?”


這些簡單的語言可以幫助你和孩子溝通,讓他看到自己當下的行為,並清晰這個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讓結果來說話


家長需要先關注過程,但如果孩子固執己見,家長可以預見到結果的時候,退回來,讓結果自然發生,讓結果來說話。


保持耐心,因為有時結果產生沒有那麼快。忍住,不干涉,讓孩子完整地體驗,必要時我們和他一起總結。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當我們能這樣執行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明白

“我的每個行動都會喚起一定的反應。”


忍住不管孩子#


用“後果來教育孩子”,對父母是一個考驗,因為你往往會hold不住自己,忍不住又想去幹涉。


所以,首先要修的就是“忍住不管的能力”。


回憶每個家庭的育兒史,不可否認,我們太操心,因為擔心,常年都在使用一套控制孩子行為的操作方法,企圖用我們的上心來彌補他的不足。


什麼控制手段都幹過,催促、指責、逼迫、打罵、懲罰,但絲毫沒有解決長期問題。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我曾經問過一個作業經常完不成的孩子,“你媽每次催你的時候你怎麼想的?”


孩子回答:“她催她的,我幹我的,誰叫她喜歡多管閒事。”


面對我們的操心,孩子們根本不領情,只會認為你干涉了他,強加了你的想法給他,還因此產生厭惡,甚至怨恨。


也許你會說:“怨恨,就怨恨吧。總有一天,孩子會感謝我。”


但,也許,你還沒等到那句感謝,他就遇上更大的挫折,一蹶不振。管太多會讓孩子能力不足,此刻的忍住不管是為了讓他生髮出自己的力量。


  • 就像鷹媽媽訓練小鷹飛翔一樣,母鷹會把小鷹從高高的崖石上推下去,小鷹掙扎著撲稜著翅膀,極度害怕。
    這時候,鷹媽媽並不會來救孩子,而是任由它掙扎,因為它知道飛翔的本領就是這樣自然學會的。


你知道嗎,沒收孩子手機其實是在沒收他的自律


是啊,養育孩子,說一百遍不如讓他承擔一次責任,忍住不管其實是在暗示孩子 “你行的,你是你生命的主人”。

接下來,考驗我們的洞察能力,即能通過表象精準判斷出背後的實質,

包含感受和需要。


  • 他遲遲不寫作業,不盯著他的行為。

    因為行為往往是由更深層的東西所觸發的,把這個潛藏的部分發掘出來,我們才會理解。

    哦,原來不寫作業的孩子很多時候是因為情緒,煩躁、抑鬱、畏難等情緒都會讓他狀態不佳,從而遲遲沒有行動。


理解了,我們就會慈悲,火氣就小了,態度就平和了,這將推動積極後果的產生。


寫在最後#


好,就從假期開始,我們一起來實踐逐漸培養自律的兩個步驟:時刻覺察自己是否能忍得住不去幹涉,是否擁有良好的洞察力。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對今天的內容有感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互動。


最後用一句話和你共勉——我們一起面對孩子的無限的不確定性。每一次成長,都是在最大的不確定性裡完成的。

感謝聆聽,每週失控專欄和你不見不散。想獲得更多優質內容歡迎加薇❤xmqcs4,重啟一段全新的養育旅程。


作者/ 諸曉敏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