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本文轉載自:尋匠之美(ID:xjzm681)

沒有完美的教育理論,每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跟著時間的變化,去改變、提高它,讓它更適應這個時代。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

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當然也沒有標準答案,但“自由、尊重、平等,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在生活中安頓好自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對教育的基本期待。以下內容選自紀錄片。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你覺得什麼是成功?

“當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就算是成功”,“沒有什麼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是平等的”。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你能相信嗎?這麼成熟的答案,出自幾個只有9歲的孩子之口。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提起芬蘭,許多人會想到芬蘭式距離與冷漠。排隊的時候,間隔距離至少要1米,公車上緊挨著的座位是無法忍受的。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但是這個人口只有500萬的國家,卻號稱教育最強國。芬蘭人甚至敢說:“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個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這裡的孩子上學極其自由,用我們的標準來看,甚至自由過了火。

當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到達學校時,感覺這裡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遊樂場。學生們有聚在一起玩手機的、打遊戲、玩桌遊的,甚至還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即使在課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東西。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學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師的兢兢業業為前提。

出現在鏡頭中的拉妮老師,負責教小學三年級。她講一堂主題為《時間、年齡、我》的課,能穿插著藝術作品、數學、生物、芬蘭語言文學…… 為此要準備許久。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但是老師如此認真,並不是為了學生的成績。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沒有任何考試,他們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

老師的要評估的,不是學生學了多少東西,而是他們學習的方法。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現在的時代飛速向前,芬蘭老師的任務卻是讓他們慢下來,靜下心來一起看書。

雖然姿勢五花八門,抱著熊的,趴在地上的,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但重點是愛上閱讀。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剛好和芬蘭完全相反。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特殊的地方,一開始就放出差異最大的。

日本幼兒園的早晨從晨練開始。孩子們一大早就光著腳在土地上,瘋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滾,為的是讓身體甦醒。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日本講究個人儀表,更講究團體和規則。孩子們從小就集體練習坐姿,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一模一樣。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從幼兒園開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東京的藤幼兒園,以獨特的圓形設計聞名,設計師的初衷,是可以讓孩子自由出入各個教室。體會到自由和隨心所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但是如果認真看細節,就會發現這座“自由”的幼兒園,其實充滿了“枷鎖”。

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因為如果忘記了,就會留下縫隙,離門近的孩子會喊冷。

這樣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水龍頭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後來被拿掉了,因為這樣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溼自己的腳,讓孩子記住節約用水。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幼兒園的許多細節,其實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從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以做事嚴謹,追求完美而聞名。他們的追求完美,是為了讓團隊更好,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從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從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性格。

芬蘭的課堂自由,註定他們不會照本宣科。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去森林上課,給每個人發一張色卡,讓他們去森林中尋找匹配的顏色。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周軼君說在她嘗試之前,單純覺得森林中只有兩種顏色:綠色和土色。孩子們需要觀察,甚至聞味道,回答什麼都可以,並沒有對錯。你可以說它是自然的味道,也可以說聞起來像蘋果、像雨。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芬蘭的學習是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環境中。所以芬蘭給人的感覺就是樸素,拒絕喧囂,迴歸本來,這是一個安靜不急躁的社會。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當芬蘭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時,日本的孩子在學習分享與保護。

幼兒園安排孩子們吃飯時,常常是6個人一桌,其中2個人自己帶便當,4個人吃學校的配餐,配餐裡會額外提供果凍。在正式開動之前,孩子們要去交流溝通,和夥伴分享、分配食物。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但是當分配結束後,老師們又會用“搶”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說“不”。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裝可憐索取,孩子們都會馬上推開老師的手,並大聲拒絕。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因為老師希望教給孩子,這個時代“拒絕”同樣很重要。

分享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有時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結束後,對於有些重要的東西,例如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護的。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如果芬蘭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則是力量。他們在讓每個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時,又引導他們凝聚成一股力量。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芬蘭人很內斂,喜歡保留自己的空間,即使夫妻之間也一樣。

芬蘭人把“愛”看的很崇高,和中國人一樣,不會輕易掛在嘴邊。如果丈夫出門前對妻子說“我愛你”,她可能會覺得丈夫是瘋了,或者犯了什麼大錯。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這種內斂和距離,同樣存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

在芬蘭父母的眼裡,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存下來的人,所以需要規矩和邊界。這同樣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前面提到的拉妮老師,她有5個孩子,但自己從來沒有落下學習。為了取得芬蘭文學教師的資格,她在取得學位後,又學了一年半的中文,並針對自己的教學做了研究計劃,連廚房都隨手放著她要看的書。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對於她來說,學習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為了競爭或者攀比,只是為了自己和學生而已。

因為她能學到的知識,就是她教給學生的東西。她的老師是這樣教會她,如今她也這樣教育著自己的學生。也許這就是芬蘭人非常信任老師的原因之一。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許多母親為了孩子甘願犧牲自己。

在日本的文化裡,媽媽做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的東西都是從商場買來的,會被其他人瞧不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日本的許多家庭,都是父親工作賺錢,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能和家人呆在一起。母親雖然在家,但是全部家務和孩子的事,都需要她獨自面對和解決。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拉妮老師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時間,帶他們去療養院看望老人。老人與孩子的對話,正是過去與現在的交流。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老人和孩子一起畫畫時,周軼君也加入了其中,她一直覺得自己畫畫很差。但旁邊有位老人告訴她:自己同樣沒有學過畫畫,甚至不擅長,只是單純的喜歡而已。當你的人生中有一項愛好,你永遠不會孤單,不會絕望。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拉妮也告訴周軼君,畫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而不是為了競爭,我們不做任何評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創意,表達自己的感情。芬蘭人所追求的“為了你的生活而學習”,就是這個道理。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曾經在中東當過戰地記者的她,聽完這些話居然崩潰了,忍不住哭起來,她說:“我從小一直被說‘你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這個那個’……”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但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日本的教育能教出守規矩的孩子,但會磨滅他們的稜角。

父親擔心在日本的學校中,會導致孩子的個性消失。因為,日本的社會講究團體,要學會照顧周邊人的感情,但照顧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後唯獨對不起自己。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壓抑,以至於催生了一個特殊的職業:感淚療法師,教人們怎麼哭出來。給日本人從小接受的集體教育,帶來一點感性。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有的男生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教育他不能在別人面前流淚。甚至家人過世時哭泣,因為有外人在,還被告知先不要哭。日本人不在公共場合表達悲傷的原因,是因為會給別人造成負擔和麻煩。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集體主義的教育,可以讓團體變得非常強大。但是副作用也日益顯著,例如霸凌現象,連日本專家都說,日本幾乎不存在沒有經歷過霸凌環境的孩子。

如今許多學校都開始反思改變,尊重、承認每個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地讓步於集體。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而看上去讓人羨慕的芬蘭,同時也有當地人在質疑。有人覺得芬蘭會變成一個福利太重的保姆國家,而不是有競爭力的資本社會。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甚至學校的校長都覺得,現在孩子的生活太輕鬆了,看電視玩遊戲,失去了芬蘭曾經的努力精神。經歷過芬蘭苦日子的他,其實希望有更多競爭。因為正是過去的努力,才造就瞭如今的幸福。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紀錄片中頗為有趣的一幕,是芬蘭人提到他們的教育,跟中國的孔子很相似: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而講述日本那集,幼兒園的園長,在最後題字的時候,引用的是孟子的一句話:不為也,非不能。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也許這就和《圍城》是一個道理,“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周軼君表示:“我們對教育感到焦慮,常常因為我們只看見眼前筆直而狹隘的那一條所謂‘成功’,所謂‘人生’的標準道路。可是,這世界蒼茫遼闊,繁華幽深 ,童年的眼睛本來最能與之接通,探究其秘密。如果從童年開始,就被送上一條人為的‘成功’傳輸帶,一個勁身不由己往前趕,那豈不是對生命的一筆糊塗賬。這部紀錄片註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升學壓力。但我願與你分享,旅途上的驚喜、感動,與觀念刷新。因我堅信,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

沒有完美的教育理論,每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跟著時間的變化,去改變、提高它,讓它更適應這個時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來。

本文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走訪五國學校,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