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家规的概念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群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世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家规是祖上家族内人群的行为规范,你看《弟子规》是不是都是行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全是关于行为的,是可触摸、可量化的,是能够看得见的,就像红绿灯一样,闯了红灯就是违反交通规则。家规有时候也叫家法,你违反了家规之后是不是就有一套家法来惩罚你?有一个案例,诸葛亮的《诫子文》,刻在尺子上,这就是家里一个家法象征。你看古人也有放一把剑,在供桌上供起来,告诫子孙,我们家里谁违背就得用家法处置。


《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家规的作用与价值

一是家规的熏陶作用。纯朴、正派的家规对于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尤其是家庭道德观念的行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陆游在《示子孙》诗中教育子孙耕读并重时,谈到了家规规范的作用。诗中写道:“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郑氏规范》的浙江浦东郑氏家族,据史料记载,从北宋建炎(1127)初年开始就累世同居,同灶而食,人口最多时达三千,其中一支维持了十九世,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凡三百余年。郑家以孝义名重浙东,被誉为“浙东第一家”,明建文帝曾御书“孝义家”赐之。这个大家族之所以能“九世同居”,举家和睦相处,恪守家庭伦理,不能说不依赖于长期形成的纯朴家规。正是这种家规,使家庭道德对家庭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制约作用。家规的熏陶是一点一滴的,要慢慢来。不过现在的人是急性子,开水泡菜,今天泡,明天就能吃,恨不得我们老师给你个秘诀,给个咒,回去念,就变了。记住,别着急,要给时间,要给空间,用时间来换空间,用空间来换时间。


《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二是注重规范、准则的可操作性,要使家规变为家庭成员的具体行动指南。由于家规是“教家立范”,供家人子弟学习、执行的,因此传统家规对家人、子弟的教诚既有理论的说服,更有实际的操作指导,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家规尤其如此。如赵鼎的《家训笔录》共31项,其基本内容是讲严谨治家的,条款非常具体,像谈到家庭成员口粮的分配时规定:“五岁以上,给三之一;十岁以上,给半;十五岁以上,全给。”还指出家长要持心公平,子女婚嫁资送要有统一的定数。这种具体的规定,减少了矛盾,保证离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三是实行奖惩结合、情法并用。传统家规在论及治家教子时有不少都强调了这一方法,认为“立家之道”,应刚柔相济,恩威并施。《郑氏规范》规定从四十岁以上的家族成员中选出一名为人正派、可以服众的人作为“监视”监视负责掌《劝惩簿》,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的是非功过。同时,制两块木牌,一块刻上“功”字,用于记录好事;一块刻上“过”字,用于记录坏事。牌子挂在墙上,“三日方收,以示赏罚”。包拯立的家规中强调后世子孙若有贪赃枉法者,死了以后也不能葬于祖先坟地。

《家道》——定好家规乃旺家之本


四是注重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榜样人物的事迹典范,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使人产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的道德情感,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相对照,变成趋善避恶、择善而从的道德行为传统家规的作者们都很注意这一点。早在被历代学者推为“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就在让子孙晓喻勖勉的道理的同时,列举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以加深他们对家庭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实践。

摘抄于智新著作《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