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後兩句表現了什麼?該怎麼賞析?

思辰168111291

















作者的簡單介紹和寫作的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現為江蘇蘇州)人,是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早期中過進士,任過很多的官職,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疾苦深感同情,在減輕百姓賦稅,興修水力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對百姓改善生存狀況

起到一定作用。晚年歸隱故鄉的田園生活,對於農民的辛苦勞動感同身受,描寫得深刻細緻,與楊萬里、陸游、尤袤被人同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我們再來看看《四時田園雜興》的詩歌是怎樣寫的: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的生活氣息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寫到白天要下地去耕田勞動,打理各種莊稼,晚上還要紡紗織布勞動,確實是十分辛苦。第二句"村莊兒女各當家"

說得是人人都有事幹,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各有各的活幹。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講得是小孩子們還不懂得農活和織布的時候,在大人們的影響下"也傍桑陰學種瓜",這結尾的第四句說明了孩子們耳聞目睹大人的勞動,也在桑樹陰中學習勞動。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對農民的生活寫得活靈活現,深有體會。特別是詩中表現出了孩子們的天真,活潑開朗,很是耐人尋味。

在這首詩中,"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流傳至今成為一個千古的名句,提起范成大之作,首先就會想起這句,是那樣的膾炙人口。

不過多的解釋了。


封護勝463


因為我國在古代以農立國,自然也就少不了,反映農村生活的詩歌。四時田園雜興;出自宋朝詩人范成大之手。范成大屬於擅長田園之類詩歌,自然也就形成一種流派。就如同李清照擅長情感,王昌齡擅長邊塞軍情的意思一樣。下面我們有必要,先弄清;

何為四時田園雜興?

四時乃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田園雜興?代表繁雜的農村生活。也代表著詩人隨筆,隨感的意思。下面請看整首詩。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解釋;

耘田;代表鋤草,除去田間雜草。績麻;代表將麻線搓成麻繩。各當家;就是名自立門戶,過日子的意思。童孫;在這裡指的是小孩子們。未解;就是不懂。供;就是一起參加的意思。傍;靠近桑陰的意思。

晝出耘田夜績麻。我們白天下地鋤草,晚上還要紡麻,搓繩納鞋底。

村莊兒女各當家。村民各自辛勤勞做,各自管理自家的事情。

童孫未解供耕織。小孩子們不懂,大人們所做的,耕田織布的事情。

也傍桑陰學種瓜。小孩子們忙不上大人的忙,就跑到桑樹底下,也學大人們的樣子,開始學種瓜。

小結

這後兩他表現出來的是;小孩子們不懂,大人們所做耕田織布事情。才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在桑陰裡學種瓜。也反映出小孩子們的好奇,好學的心。也正如,宋朝詩人翁卷所作的《鄉村四月》一樣,在我們農村生活中,沒有閒人。請看!

綠滿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你看這上兩句;山坡上綠意盎然,稻田裡波光粼粼。杜鵑鳥聲聲啼叫,天空中細雨濛濛。

後兩句則表明;在鄉村的四月裡,沒有閒著的人,大家忙完了養蠶,又趕緊去稻田插秧。

結束語

反映鄉村生活的詩句,還有很多很多。可畏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表述和內容,各有各的特點。我們不但是瞭解詩的內容,還要了解詩人的境界。


杜家人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描寫農村景色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有名的。四時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各個時期的自然景色和農民勞動生活做了比較細膩的描寫。

這是那些組詩中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中的一個小場面。他從側面著筆,反映出農村中的緊張勞動氣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場面是這樣展開的,初夏,小農忙的季節。水稻田裡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起來了,稗草也伴隨而生。這時該要耘田,即除草了。"晝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這在當時是男人們乾的活。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社會,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產。當時種棉技術還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穿衣是靠養蠶和種麻。闊人穿絲綢品,窮人穿粗麻布。麻布的製作過程,是在把薴麻收割以後,漚在水裡,除去表皮,抽出纖維,曬乾,然後搓捻成線,這叫做"績麻",再織成布。婦女在白天干完別的家務勞動,到晚上就"績麻"。耘草和績麻,作為例子,照應到第2句的"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從詩中人物的口吻來說,自然是年輕人。詩意說,村莊裡,男男女女都不得閒。"當家",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這裡的意義,不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當家作主"。

除了正在勞動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還有另一種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們。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也投入生產的熱潮中了。"童孫",指更晚一輩的小孩子們。這些小娃娃們,還沒有勞動的本領,不會耕,也不會織。注意"未解"這個詞,是"不會作"。如果會,也就參加"耘田","耕麻"的勞動去了。雖然不會,他們卻也不閒待著。那麼又幹什麼呢?農村的孩子嘛,耳濡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幹的農業活路,而且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於是三三五五,在桑樹下面,學著大人的樣子在種瓜呢。這是農村中常見的事情,卻具有特色。在這裡,不能參加勞動的小孩子們尚且這樣,那麼正在擔當勞動重擔的成年人,又是怎樣忙著生產呢?

童孫種瓜的描寫,雖然是從側面著筆,卻不是陪襯,而是深入。這樣寫,在藝術上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熱烈的勞動生產的圖景,使詩的語言留下了強烈的韻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