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能講具體些嗎?

燒紅的冰塊


問題: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能講具體些嗎?


前言

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學習的一個口訣,有助於初學者記住格律詩平仄相間的基本規則。

不論,是指平仄都可以的意思,類似於麻將中的混子。

但這個口訣並不100%嚴謹,雖然格律詩的句式只有四種,但是並不完全符合。

我們以杜甫的這首絕句為例,這首仄起平收的絕句恰好用了四種律詩的句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上面標記為“中”的,表示在杜甫這首詩裡,肯定可以“不論平仄”,但是其中還有很多變化。

首先要說明的是:

七律的第一個字永遠可以不論平仄。

所以後面只討論三和五。其實就是討論五言詩的一和三。

一、中仄中平平仄仄 不可“三、五”同時不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中仄中平平仄仄

這種句式有兩個變格,三仄尾和錦鯉翻波。

1、三仄尾 不可三五同時不論

唐詩的這種句式,有兩個常用的變格,其中一個叫做三仄尾,第五個字【鳴】可以改為仄聲【隱】:

兩個黃鸝【隱】翠柳,中仄平平【仄】仄仄。

在三(黃)固定為平聲時,五是可以不論平仄的。

但是三仄尾時,第三個字不可以為仄。例如【黃】改為仄聲【幼】,就出律了。

兩個【幼】鸝【隱】翠柳,中仄仄平【仄】仄仄。

宋朝劉頒的《中山詩話》中寫過: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 ..................二公詩自非語病

可見,【請】在宋朝是仄聲: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仄。

但是這個【請】在唐朝是平聲:平平仄仄仄,所以說在唐朝“二公詩自非語病”。

宋朝人早就注意到:唐朝五言詩的三仄尾不可以寫作:仄平仄仄仄。

其實這也符合清朝人總結的規律是:

五言詩,除了韻腳以外,沒有連續兩個平聲就是孤平。

這個句式,一可以不論,三、五不可以同時不論

2、錦鯉翻波 三必須平,五必須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上面說了一個變格是三仄尾,下面說另一個變格錦鯉翻波:

中仄平平【仄平】仄,這是把第五個字和第六個字顛倒過來。

例如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

休問梁園【舊賓】客,中仄平平【仄平】仄

這個句式中:

一可以不論, 三和五,都絕對不可以不論,三必須平,五必須仄。


二、中平中仄仄平平 五不可不論

一行白鷺上青天。中平中仄仄平平

這種句式,三可以不論,白是入聲,仄。可以改為平聲例如“飛”:

一行【飛】鷺上青天。中平【平】仄仄平平

但是第五個字的仄改為平的話,叫做三平調(三平尾),這個孤平一樣,是格律詩大忌。例如上,改為【歸】

一行白鷺【歸】青天。中平仄仄【平】平平

可見這個句式, 一和三不論,五必須論。

三、中平中仄平平仄 唯一可以“一三五不論”

窗含西嶺千秋雪,中平中仄平平仄 ,

這個句式,是唯一的“一三五不論”。第三個字平仄無所謂,例如改為【北】也可以。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個字【千】,如果改為仄聲的話,叫做半拗體,是唐朝律詩中常見的一個句式,而且可以不必救拗。

例如【千】改為【萬】:

窗含西嶺【萬】秋雪,中平中仄【仄】平仄

所以,這個句式是唯一沒有條件,即可同時“一三五不論”的句式。

四、中仄平平中仄平,不可“三、五”同時不論

為了避免孤平,不能三五同時不論平仄的句式是:

中仄平平中仄平

以第一句為例:

門泊東吳萬里船,中仄平平中仄平。

第三、五的位置【不可以同時不論平仄 】。

1)三平,五不論

第三個字是平聲的話,第五個字平仄可以不論。

例如第五個字可以改為平聲,萬改為千。

門泊東吳【千】裡船,,中仄平平平仄平

2)五平,三不論

第五個字是平聲的話,第三個平仄可以不論。

例如第三個字可以改為仄聲:楚。

門泊【楚】吳【千】裡船,中仄仄平平仄平。

3)三、五不可以同時仄,避免孤平

三、五的位置【不可以同時不論平仄 】, 否則犯孤平,例如:黃改為幼、鳴改為隱。

門泊【楚】吳【萬】裡船,中仄仄平仄仄平。

  • 關於孤平

這種三和五同時仄聲就是格律詩大忌:孤平。

在五言詩中,仄平仄仄平就是標準的孤平(七言詩看後五個字),這也符合清朝人總結的規律是:

五言詩,除了韻腳以外,沒有連續兩個平聲就是孤平。

結束語

相對來說,二四六分明比較簡單,杜甫的這首詩,四句都是“二四六分明”。

關於一三五不論,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其實只有一種句式是“一三五不論”:

中平中仄平平仄

另外,格律詩還有必須救拗的拗體句式, 如:

(中平)仄仄仄仄仄,(中平)平仄仄仄仄,(中平)仄仄平仄仄。前面加(中平),表示七律,主要看後五個字(即五律)。

這三種都是”仄仄平平仄“的變化,第六個字本來應該是”分明的平聲“,但是也”不分明“了。

這三種救拗句式都是:(中仄)中平平仄平,卻變成了”分明“,每個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

例如: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中平)仄仄仄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能講具體些嗎?

我們知道,凡屬口訣,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學習、記憶比較複雜難懂知識的時候,用相對簡潔明瞭的方式為我們指出知識點之間的共性。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像我們記化學元素表,揹物理公式,都有一套比書本枯燥知識更有意思的說辭,像順口溜一樣,方便好記。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這樣兩句話,用來簡單形容近體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方便初學者在寫格律詩的時候進行自查、自糾,儘量避免出現格律錯誤。

但是這只是一種籠統的總結,我們要真正學明白格律知識,首先要學會平仄基本格式,然後就會發現,這種順口溜總結方法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是正確的,但也有例外。

我們隨便選首格律詩來做例子說明,避免全是理論,複雜難解。就用五絕典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講格律詩,這首最好了,大家都熟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現在使用最簡單的平仄標註方法,一二聲平,三四聲仄,標註出這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要注意,在古時候有入聲字發音,這首詩中“白”、“日”、“入”、“欲”、“目”、“一”都是入聲字,所以都是標註仄音。

看首句“仄仄平平仄”,這是四大基礎平仄格式中的“仄起仄收”格式。而我們如果系統地學習過古詩平仄知識,就知道格律詩總共也只有四種基礎格式,這四種基礎格式都是由首句第二個字定起,首句尾字定收,再通過“對”、“粘”規則推導出整首格律詩的平仄。

如“仄仄平平仄”,根據“對”的關係,我們得到第二句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再根據“粘”的規則,得到第三句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再用“對”的規則得出尾句平仄。所以“仄起仄收”的正格應該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看到“欲窮千里目”的“欲”字卻是仄聲,但是因為這是處在句子的第一個字的位置,所以按照“一三五不論”之說,這只是平仄用字的靈活變通,並沒有出律。

也就是說,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都是針對四種平仄基本格式和實際寫詩中字詞靈活運用來說的。

格律詩嚴格在於平仄交替、對、粘、押韻、對仗這些規則都必須遵守,但是就單句的平仄來說,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平仄交替。因為漢語作為雙音節詞彙,兩兩交替發音變化是保證詩句抑揚頓挫的基本方法。所以如果一個句子平仄不是兩兩交替的,我們稱之為“失替”,這是最根本的出律,除了僅有的幾種拗救成功之外,都一律排除出格律詩範疇,劃入古體詩。

如何兩兩交替呢?

我們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是不是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正好是相反的?我們可以隨便找出一首格律詩的句子來驗證,沒有不合格的。而五絕的“二、四”位置,七絕的“二、四、六”位置我們稱之為律句的關鍵位置。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對“二四六分明”這句話就完全理解了。作為格律詩的句子,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是相反交替的,“分明”就是要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混亂。我們可以去看所有的近體格律詩,這一點是必須做到的,這是格律詩最基本的平仄交替規則。

同樣,這也就給我們鑑賞格律詩帶來了便利。如果一首號稱五絕的詩,有哪一句在二、四位置上出現了同平或者同仄,也就是“失替”,那說明這位舊體詩人水平非常一般,甚至沒有入門。

那麼“一三五不論”是不是就是在一三五位置上平仄隨意呢?從這句話的理解上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我前面就說了,所謂口訣、俗語必然有他不嚴謹的地方。

這句話嚴謹的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大的原則上是不論平仄,但是如果因為不論而出現了格律詩嚴禁出現的“詩病”,那也是不允許的,會造出出律的結果。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黃河入海流”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如果我們不用“黃”,而換一個仄聲字,比如“大河入海流”,聽上去也不錯,但是平仄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這在格律詩中除了韻腳之外,整句只有一個平聲,這就是“孤平”,是嚴重的詩病,這一句出律,就導致整首詩不是格律詩了。

注意,是不是格律詩只是一個劃分標準。並非格律詩就一定好,非格律詩就不好。

近體格律詩只是在中國古詩汪洋中的一座小島,不喜歡格律的同學別爬上去就好。但是想學習格律詩的,就一定要遵守格律詩的規則。

這個標準,最基本的就是“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論”是在標準之上的相對靈活,不代表可以隨意使用。


梧桐樹邊羽


詩詞格律十八講

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對於七絕和七律來說,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於五絕和五律來說,平仄“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七言和五言都是兩個字構成一個節奏,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節奏的重點不在前一字而在後一字,所以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是固定的,該用平聲必須用平聲,該用仄聲必須用仄聲,形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交替。

一些專家愛用“中”字來表示可平可仄的字,雖然沒錯,但“中平仄”三字看起來比較麻煩,我用括號來表示應平可仄、應仄可平,一目瞭然。

先看七言的四個基本句式:

句式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不論。

句式二:(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不論。為什麼第三字不能用仄呢?如果第三字用仄,除了韻腳平聲之外,全句只有第四字是平聲,犯了孤平,為詩家之忌。如果第三字非要用仄,則第五字必須用平,拗救一下,三字拗,五字救。

句式三:(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三五不論。如果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第五字最好不要用仄,所謂句末“三仄尾”將被人們所詬病。

句式四:(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不論。為什麼第五字不能用平呢?如果第五字用平,形成句末“三平調”, 也將被人們所詬病。

再看五言的四個基本句式(七言去掉前兩字):

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一三不論。仄收的句式,不算犯孤平。

句式二: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論。為什麼第一字不能用仄呢?如果第一字用仄,除了韻腳平聲之外,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聲,犯了孤平,為詩家之忌。如果第一字非要用仄,則第三字必須用平,拗救一下,一字拗,三字救。

句式三:(平)平(平)仄仄。一三不論。如果第三字用仄,第一字必須用平。第三字最好不要用仄,所謂句末“三仄尾”將被人們所詬病。

句式四:(仄)仄仄平平。第一字不論。為什麼第三字不能用平呢?如果第三字用平,形成句末“三平調”, 也將被人們所詬病。

綜上,注意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要犯孤平,其他句式不存在犯不犯孤平的問題。句末不要出現“三仄尾”“三平調”,句子前面或句子中間出現三連平或三連仄不算犯規。如果第一、二字是仄平,應想到重點是第二字平,那麼本應是平平,第一字是應平可仄;如果第一、二字是平仄,應想到重點是第二字仄,那麼本應是仄仄,第一字是應仄可平。第三、四字類推。

作業:

一、指出下面兩首詩中應平可仄和應仄可平的字。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示例:鄭孝胥詩:“廿年詩卷收江水,一角危樓待夕陽。”廿,應平可仄。詩,應仄可平。)

(願做作業並求批改者,請私信於我。下一講:《平仄兩用的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