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前不久,去買東西的時候,商店裡的老闆給找零一塊錢。這一塊錢的紙幣在我口袋裡放了許久,皺巴巴的。我想把他它花掉卻發現不知道該買些什麼。

因為一個雞蛋都一塊五了,一根巧樂茲都好幾塊。一個肉包子都兩塊。打一次有空調的公交車都要兩塊,..........我在腦海裡過了一遍真的不知道除了一個白麵饅頭,它還能買到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隨著支付寶、微信等各種支付手段的普及,都已經忽略了它的存在了。

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當時光的畫面回到回到40多年前,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一塊錢的購買力的變化,帶給我們那些年代特有的時代印記和充滿人情味的回憶。

聽父親說:一元錢那時候可能是整個家庭的一筆“鉅款”

60年代的一元錢,在他們小時候一塊錢可以買到50斤黃瓜或是一大堆幾分錢的書,有一塊錢就是可以上學的學費,甚至可以讓一家過半個月的生活了。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對於農村人來說那確實是“鉅款”。吃的用的基本是自己做的沒什麼錢可以花。我爺爺是一名大學生,國家給的補助一個月九塊錢,那就是他的工資,用來維持全家人的“開支”。

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到了70年代,一塊錢可以買到30多斤白菜批發到50多個冰棍,量大還會給你多送幾根,如果你願意可以在夏天,挎個簡易保溫箱,去走街串巷賣冰棍做點小買賣。那個時候挺好,做生意so easy!哈哈!

但是那個年代,敢這麼幹的人可不多,一不小心就成“資本主義的尾巴”要被割掉罰款甚至坐牢。可見是簡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一塊錢能做很多事,是大人眼裡的“鉅款”。

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80年代,那時候買糧食有糧票,買布匹有布票,買肉有肉票。是供應機制的計劃經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隨著票證退出生活舞臺,一塊錢在那個年代還是可以買到10多斤白麵和一斤半的豬肉。這個購買力也很給力,直接能改善全家人一週的生活,吃肉和白麵饅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是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大家過上了奔小康的日子。

我們小時候眼中的“鉅款”

進入90年代,一塊錢那時候能買到的東西也不少。5根雪糕或是一大堆糖果,還有3包唐僧肉,一塊錢那可是我這個農村娃童年一個月的零花錢還多呢。那時小籠包一塊錢買3個。對我們小孩子來說那在我們眼中就是一筆"鉅款"和自己的小金庫。

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進入2000年以後的一塊錢只能坐得起公交,買兩包乾脆面,稍好點的雪糕都只能買到一根了,直到今天,一元錢就這樣一步步的從家庭的“鉅款“變成了家庭的“零錢”然後又從我們小孩子眼中的“鉅款”變成了現在的“零錢”,見證了人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國的時代的變遷。

50多年的時間,看一元錢是如何從“鉅款”,變成了“零錢”

這50多年的時代變遷,從這一塊錢的地位的變化中,我們看到的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精神生活的不斷提升。

但是我們也能見微知著的感受到,在我們工資上漲的同時,物價水平也在不斷上漲,生活的快節奏和巨大的社會壓力正成為壓垮不少年輕人的一根稻草,我們懷念那個時代簡單的幸福,但我們卻不能回到過去。所以,我們只有不斷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和節奏。

不然再過10年之後,我們的一塊錢還能買到什麼,可能一元錢真的就什麼也買不到了,甚至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對此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