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是怎樣興起的?武則天當時採取了哪些措施削弱關隴集團?

我聽見風在笑


受邀作答,不勝榮幸!

“關隴集團”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提出的概念,是於北魏末至唐朝興盛於關隴地區的軍事貴族集團。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北魏初期,其興盛於西魏、北周,隋及唐初仍把控政局,於高宗年間被武后大為削弱,此後關隴集團趁於消亡,但影響力仍持續至唐中後期。

一、關隴集團的前身:北魏六鎮

關隴集團是由多股力量整合而成的,包括關隴舊士族、代北貴族以及部分河東士族,但主體是北魏六鎮軍人,在六鎮中又以武川鎮為主。

六鎮的具體設立時間不詳,其最早出現在史料中在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間(452年至465年)。當時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六鎮起到了護衛京城免受北面柔然等遊牧民族侵襲的作用。

因此,六鎮在北魏前期具有極高地位。但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漢化改革轉變了六鎮的地位,使之從昔日的邊防重鎮,成為被朝廷遺忘的角落。

孝文帝將都城南遷至洛陽,六鎮一夜之間淪為偏遠之地,此地軍民待遇每況愈下。遷到洛陽的朝廷在此後迅速腐化,不顧六鎮軍民生計艱難。加上中原漢文化與六鎮胡漢混合文化的衝突,六鎮的不滿日益加深。

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駕崩,其幼子元詡即位,胡太后掌權。由於胡太后亂政,北魏社會矛盾空前激化,關隴地區、河東地區均有起義,六鎮軍民也揭竿而起。

公元523年,懷荒鎮軍民首先起義,沃野鎮軍人破六韓拔陵隨之響應,成為起義軍核心人物。在北魏與柔然的夾攻下,六鎮起義數次被平定,但由於對降軍降將安置不當,六鎮人又反覆起義,最終仍被撲滅。

二、關隴集團的形成與興起

原本六鎮軍民或許不會有翻身之機,但北魏洛陽朝廷發生了變故。逐漸長大的孝明帝元詡希望親政,引起了與其母胡太后的尖銳矛盾。

說回六鎮起義。雖然起義並未成功,卻使北方邊境的軍事集團迅速壯大,契胡部落酋長爾朱榮就是其中代表。在鎮壓六鎮起義的過程中,爾朱榮取得朝廷支持,招兵買馬,又收納降將,成為北魏後期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

孝明帝元詡感受到其母胡太后的威脅,遂以密信召爾朱榮入京。結果胡太后先行一步,殺死元詡,另立幼帝元釗。

爾朱榮以為皇帝報仇作藉口,攻佔洛陽,殺死胡太后和元釗,擁立孝莊帝元子攸。為了完全控制北魏朝廷,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將洛陽的宗室與漢人士族幾乎屠戮殆盡。

由此,爾朱榮與北魏皇室的矛盾不可調和。不久,爾朱榮被孝莊帝刺殺,爾朱家族反撲洛陽,弒孝莊帝,另立新君。

再說回六鎮軍民。起義失敗後,其中很多人轉投爾朱榮麾下,為代表的是武川鎮的賀拔嶽與懷朔鎮的高歡。公元531年,高歡攻佔洛陽,兩年後消滅爾朱氏,控制北魏朝廷。

530年,賀拔嶽平定關隴起義,並聯合武川鎮軍人以穩固局勢,關隴集團形成。534年,賀拔嶽死於與高洋串通的侯莫陳悅。武川軍人推宇文泰為首領。

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滿高歡控制,投奔宇文泰。高歡另立孝靜帝元善見,建立東魏,是北齊的前身。年末,由於孝武帝不甘受制於人,宇文泰殺之,另立文帝元寶炬,建立西魏,是北周的前身。

在宇文泰掌權時期,屬於外來勢力的武川鎮豪將群體,成功團結了關隴當地士族,並打退東魏高歡的數次進攻,在關隴站穩了腳跟,關隴集團走向興盛。

公元556年,宇文泰逝世,其子宇文覺在侄子宇文護的支持下篡奪西魏,北周建立。

三、武則天對關隴集團的打擊

其實,在武則天掌政之前,關隴集團早已開始解體。下面先講從隋文帝至唐初歷代前人為武則天所做的鋪墊。

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其父楊忠也是武川鎮出身。此事使關隴集團內部出現裂痕。雖然楊堅很快平定宇文氏勢力的抵抗,但楊堅仍開始尋求擺脫關隴貴族束縛的方法,因此他草創了科舉制,用意即是通過扶持寒門削弱舊貴。

隋煬帝繼其父進一步行動,其遷都洛陽即出於此意。相較於關隴貴族,他與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更為親切,這也使得關隴舊貴在隋末大多背棄朝廷。

繼而稱帝的唐高祖李淵,也是武川鎮後人,其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起兵於太原,並不是關隴地區,故而唐朝初建時已不完全依靠關隴舊貴。

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關隴集團元老勢力過大使他不滿,武則天出色的政治稟賦於是入其法眼。唐高宗決定藉助“廢王立武”打擊關隴貴族,武則天自然也樂於幫皇帝剷除元老。

武則天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幾點:

  • 拉攏寒族與庶族

在武則天的建議下,高宗提拔了一批新晉官員,如李義府、許敬宗等人。這些人都對高宗和武后感恩戴德,成為武后對付關隴集團的重要力量。另外,武則天還完善了科舉制度,文武採用糊名法,又開設了武舉。關隴集團最初是文武結合的,武則天的措施從文武兩途都結束了關隴貴族對上升通道的壟斷。

  • 擒賊先擒王,扳倒長孫無忌

高宗時期,關隴貴族以長孫無忌為代表。武則天為登上皇后之位,起初打算拉攏之,不成則欲除之。

許敬宗在武則天的授意下,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意圖謀反。唐高宗順勢將長孫無忌流放黔州,不久後逼其自盡。

長孫無忌之死對關隴集團是不小的震動。此後,關隴貴族不敢妄動,基本沒有反擊能力。

  • 遷都洛陽,逐步轉移政治中心

這是隋煬帝楊廣使過的招數。其實隋煬帝遷都也起到了效果,只是他濫用民力導致農民起義,才讓關隴貴族找到反撲之機。唐高宗和武則天就不同了,唐朝政治平穩,人民安居樂業,關隴集團也不似當初強盛,因此收到與隋煬帝截然不同之結果。

而且,武則天此時只是營建東都,主要的政治中心起初仍在長安。如此既減少了阻力,又能通過新增官署以培植自己的勢力。

經過武則天的打壓,關隴集團已基本瓦解,但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唐朝官員仍以世家大族為主,關隴集團的後代也依舊是高門。科舉制帶來的寒人政治,要到晚唐牛李黨爭時才成氣候,最後是唐末黃巢起義給了世家大族致命一擊。


漁人文史


關隴集團是現代才提出來的,也就是組成西魏、北周、隋和唐的統治集團。

西魏執政者和北周開創者宇文泰,隋王朝開創者楊堅,唐王朝開創者李淵,都屬於這個團伙。

關隴

指關中和隴右地區,即現在陝西渭南、西安、銅川、咸陽、寶雞地區和甘肅以東的天水、平涼等地。

這些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即為少數民族和漢族的雜居地區,農牧業發達,民風剽悍尚武,是關隴貴族的肇興之地 。

關隴集團的土壤

兩晉南北朝時期,士家大族一直是佔據著統治地位的,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

五胡十六國的時候,大量的遊牧民族,尤其是鮮卑衝進了中原,對於世家大族是一種巨大的衝擊,一部的進入了南方,留在北方的,和新來鮮卑等新興軍事貴族發生了衝突。

在戰亂的時候,這些新興的軍事貴族對於社會是有一定的統治力量,但是在安定的時候和就需要士家大族來統治。

就造成了前秦和北魏等比較統一政權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這種矛盾被掩蓋在漢胡之間的矛盾之下。

其實說白了,這種矛盾不是一種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是一種權利之間的爭奪。就比較考驗統治者的平衡能力了,平衡不好的如短命的前秦劉趙等,平衡太急的如北魏的漢化反而激發了六鎮之亂。

關隴集團的來源,六鎮

六鎮的歷史

六鎮最初只是指北魏長城上自西向東的六個軍鎮:

沃野(今內蒙古五原北)

懷朔(今內蒙古固陽北)

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

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

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

懷荒(今河北張北)

隨著北魏的領土向東西擴張,更多的邊鎮被包含在了六鎮裡頭,比如位於懷荒以東的御夷(今河北赤城西北),所以後來也有七鎮的說法。

一般來說,北魏末年的“六鎮”,是泛指包括以上七個鎮在內的所有北方邊境城鎮。

北魏的都城平城當時面臨著遊牧大漠的柔然以及後來的契丹、奚等的威脅,如此一來,六鎮成了保衛政權的第一線。

北魏統一北方後,柔然便極少南下搶財掠畜,轉而向西域等地區發展,便反映了這一防禦戰略的成功之處。

所以六鎮的地位,那是相當重要,不僅可以防止北擾,而且當南朝北伐時,若北邊的防禦力量不足,六鎮與北魏長城的作用就突出了,有了六鎮之間的有效調度、彼此呼應。

守備六鎮的將領和軍士,自然得百裡挑一,忠誠度得高,戰鬥力得高,地位當然也得高。

於是,要擔任六鎮的鎮將,就至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必須是鮮卑人,後來不重要後也有漢人 匈奴人氏人羌人加入

二、必須是職業軍人

三、必須是貴族。

所以最初守衛六鎮的兵士,則都由高門子弟中推薦選拔,屬於一流的戰士,而且六鎮軍人立功的嘉獎強過其他地方的軍人,同時升遷也享受特權(所謂“復除”),擁有相應的優待措施。

年輕的鮮卑小夥們想去那裡建功立業的人絕不在少數。

然而時間變化什麼都在變化,最先變化的柔然勢微了衰敗了,南方成了第一線,政治經濟也南移了

遷都了

孝文帝兩個族群之間的鬥爭,就主動強迫漢化並把首都遷到了洛陽。

六鎮本身的戰略意義,在於防衛毗鄰大漠的平城。平城一日為都,則六鎮一日不得放鬆防務,隨著北魏的統治重心轉移到了黃河以南的洛陽,危險漸遠,戍邊將士們的地位也就不復存在。

儘管六鎮將士也是鮮卑貴族出身,卻得不到遠在洛陽朝廷的鮮卑貴族們的關照和重視,並且因為他們遠在北方沒有被漢化到,而成粗俗落後野蠻的象徵。

對手衰了

一直在北方想吞北魏不行就進行搶了就跑的把戲的柔然,自從第五任可汗吳提以後,實力不斷下降。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第八任可汗豆侖在位時,隸屬柔然的敕勒副伏羅部的首領阿伏至羅兄弟率部起義,在柔然的西部建立了高車國。

柔然失去了對西域的統治。

高車國悅般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北魏通好,不斷進攻柔然,柔然被蠶食騷擾的體無完膚。

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柔然遭到高車與北魏的兩面夾擊,吃了大敗仗,可汗豆侖被殺,部眾推豆侖的叔叔那蓋為可汗,那蓋死後,其子伏圖繼位。

伏圖為了緩解形勢,避免腹背受敵,幾次派遣使者。

但宣武帝正忙打南朝,正在此時,北魏已經佔領了揚州、荊州、益州等富裕之地,對這個在北方放牧為生,窮不拉嘰的,奄奄一息的北方鄰居毫無興趣。

這樣北方邊鎮處於無敵可戰的狀態,那些熱血的鮮卑小夥荒廢在了鳥不拉屎的邊疆,還呆了整整三十年。

到北魏後期六鎮光榮的成為作奸犯科、坐事違法的官員和百姓,勞動改造思想靈魂反思之地!

六鎮從天堂跌入了地獄。

特權沒有了,升遷到內地也是隻有幾個人有這種待遇,到了後來甚至吃穿不愁的基本待遇也失去了保障。

鎮將們得不到任何改制的好處,在社會和精神上反而被漢化的洛陽貴族們認為是鄙夷的粗俗軍人。

失去了權勢希望的將領們,只好轉而聚斂錢財,讓精壯的士兵到境外去擄掠財物,老弱病殘則砍伐山林、耕種田地,並選擇那些有點文化技能的士兵負責經營,由此獲得的利益統統收歸己有。

普通士兵們的收入更是慘不忍睹,養活自己都快成問題了,兵將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

六鎮反了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夏天

北方的柔然又發生了一番內亂,立了新可汗阿那瓌,這時柔然各部鬧饑荒,阿那瓌乘著六鎮邊防空虛,闖到平城附近瘋狂洗劫,擄走數千人口,數十萬牛馬。六鎮地區損失慘重,遍地是饑民。

懷荒的饑民要求放糧賑災,然後再去打擊柔然但是將官不幹。於是饑民們衝進於景家裡殺了於景全家,分了倉糧並宣佈起兵對抗朝廷。

懷荒鎮軍民的殺將事件立即引發了多米諾效應,西面沃野鎮的邊民在一姓破六韓拔陵的匈奴人的率領下,殺了沃野的鎮將,佔領沃野,一路東進,舉起了一面更大的起義旗幟。

六鎮兵將積累已久的矛盾終於火山爆發,叛亂活動如瘟疫一般迅速蔓延開來,愈演愈烈。

平衡又完了

朱爾榮平了六鎮之變後,殺了胡太后發了河陰之變。

爾朱榮認為,洛陽人士驕侈成俗,不動刀斧,難以控制。

於是爾朱榮請孝莊帝在淘渚的行宮外朝見百官。

百官一到,被爾朱榮的鐵騎呼啦啦圍了個水洩不通。爾朱榮斥責他們貪戀享樂,不思報國,乃是天下喪亂、皇帝駕崩的罪魁禍首。慷慨陳詞了一番,越說越激動 一聲令下,數千名官員上至王公、下至普通大臣,不論鮮卑還漢士紳全被軍刀砍翻在地。

連孝莊帝的兩個兄弟被拖走,一刀了結!

剎那間,黃河邊哀嚎漫天,屍首遍野,慘狀怖人。這就是著名的河陰慘案,也稱河陰之變。

孝文帝平衡下來的鮮卑新貴和漢族士族之間的關係和新生的權貴階級洛陽門閥,又被朱爾榮給打亂了並滅了。

但這樣為關隴的上升打掃了障礙!

隨著朱爾榮的毀滅,北魏形成了高洋主導東魏和宇文泰主導的西魏。但是不管是東魏還是西魏,還都是以六鎮軍人為主導的集團,在北方大地上橫衝直撞。

高洋的起家的主力軍隊,是當時被朱爾榮所俘虜的六鎮軍隊,而高洋家本身也是六鎮下層的漢族士兵。

到後來建立的東魏:

高洋手下的新興的六鎮權貴和中原漢人士族的關係一直就不和睦,高洋努力的想平衡,這種關係一直都沒平衡下來,雖然高氏一直努力把自己一半鮮卑化一半漢人化,但一直到北齊滅亡也沒什麼用,滅亡也是種矛盾激化的結果

宇文泰的西魏卻做得不錯,在六鎮的基礎上誕生了關隴門閥

武川宇文泰

宇文泰是北方塞外的宇文鮮卑部後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滅,遺民內遷到昌黎

後燕又被北魏打敗後,宇文氏的掌門人宇文陵舉家投奔了北魏拓跋珪,不久後因為是鮮卑貴族光榮的遷往六鎮之一的武川鎮。

從宇文陵到宇文泰,宇文家族在武川鎮共經歷了五代。

也跟著六鎮起義造反過,又被朱爾榮收編,他們家在六鎮屬於將官級別,日子並不難過,他之所以造反純粹是被裹挾的。

楊堅和李淵的先祖也都是武川鎮職業軍人。

北魏末年天下大亂,宇文泰奉命改鎮關中,最先是與當地土豪相結合的武川集團,並控制了西魏。

後來隨著地盤的增加和高洋的不斷打鬥中,為了統一思想緩解上層民族矛盾。

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要求將主要將領官員的籍貫改為關中,還賜給他們鮮卑姓氏,比如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李淵的祖父李虎被賜姓大野。

這個籍貫郡望和西魏有名的府兵制有關!

府兵制來了

府兵的“府”,便源於開府。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軍事結構,是通過廣募豪強、擴整鄉兵組織起來的,府兵專事訓練與打仗,無須擔負賦稅。

這種兵民的分離,使職業軍人的數量與素質大幅提升。

宇文泰將原本他一人擁有的柱國大將軍之職,分歸多人擔當。每名柱國大將軍各督兩名大將軍,每名大將軍再各督兩名開府,總共二十四軍。

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六柱國體系,六柱國的實權,是直接都督兩名大將軍,大將軍的戰功與資歷僅次於柱國,宇文泰總攬大權,位居眾人之上,六柱國的實權,是直接都督兩名大將軍。

如何才能夠有效地維繫呢?

宇文泰的措施是,改郡望,改姓氏加強凝聚力。

宇文泰下令,凡是納入府兵系統的有功將領,以宗族為單位,統一改變籍貫郡望,統一改成現在效力的地方籍貫

北來的鮮卑人本來就對自己的洛陽籍貫沒什麼感情,反正又不是第一次改籍貫,再改到關中也無所謂了!

而改變籍貫的漢人多數功勳卓著,這更是成了一種榮耀。

這樣將士們統一做了關中人了!

改姓氏的政策,也以消除各方人士的差異。

和孝文帝漢化改姓不同,宇文泰的改姓是出於軍事目的,而非文化目的。

當年孝文帝是改鮮卑複姓為漢族單姓,宇文泰因以鮮卑人為主體建軍,就要反其道而行:

對於鮮卑人,恢復原來的複姓,對於漢族將領,以賜鮮卑姓的方式把單姓改成兩字或三字的鮮卑複姓,

被賜姓的將軍手下統領的軍人,也統一跟著改姓,但這種改姓規定是軍人沒有波及大眾。

如此一來,並肩作戰的將士們不僅都是本地人,而且還是一家人,彼此都有認同感,向心力就得以加強,反正都是老鄉沒什麼南北民族之分了!

後來北周吞併北齊也用了這樣的辦法處理北齊的上層矛盾。

關隴勳貴,混血家族正式形成了

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秦將李信之後),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周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六柱國,各督二個大將軍,所以有十二大將軍。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后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乃是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的基礎。

包括這些人通通都是關隴集團的成員,關隴在中國歷史上馳騁了幾百年。

但是任何事情的誕生時間長了都會引起弊端,若這樣發展下來,堵了後進人的仕路不說,容易造成價級分化和種族主義的禍源。

比如隋唐男女結婚就是必須是門閥代對應的才行,若出身不好還皇后都當不了。

當年的則天還是武媚娘當皇后的時候就因為出生不好,差點連皇后都沒當成,之所以當成皇后的原因,不是因為她多麼本事,而是因為當時的唐朝存在於兩個集團的鬥爭。

初唐的時候,唐之所以成了唐,因為有關隴集團的幫助,但李世民奪權成功還還有山東士族的幫助。

初唐時就形成了關隴和山東之間的爭鬥,山東士族一直處於關隴之下。

不過是借了武媚娘當皇后這件事情鬥了一局而已,因為武皇后不是關隴士族。

對於關隴集團,雖然唐朝李氏隋朝楊氏都是關隴集團的,但是一枝獨大他們也是反感的。

科舉制度就是對付關隴集團的一種手段

隋朝之所以搞科舉制度,到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的昇華,主要原因是不拘一格的進人才,在當時死水一潭的貴族集團裡面注入新鮮的血液,讓上層的統治階級活泛起來,壓一壓關隴集團的勢頭

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不會讓任何單獨的一個集團做大的,必須要找到平衡的。

而隋朝就是滅在關隴集團手中的

隋尚書楊玄感趁煬帝東征高麗之際,首先起兵黎陽,點燃了隋末戰火,關隴貴族集團內部矛盾迅速公開化。

當時有一個方士對煬帝說,“李氏當為天子”,勸煬帝“盡誅海內凡李姓者”,引起了隋煬帝對李姓豪門的警惕。

《資治通鑑》中說“帝以淵相表奇異,又名應圖讖,忌之”。

所以唐對於關隴是的那種是既愛又恨的感覺

唐太宗以後的唐高宗李治朝中以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為代表,甚至可以左右國家連皇室宗親也可以不顧皇帝的哀求,冤殺皇兄。

李治那不寒而慄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武媚娘成為武則天的漫長道路上,她遇到了關隴為代表的士族階層的頑強反對。

士族所堅持的儒家正統思想對“牝雞司晨”的反感,還由於武則天之父武士彠只是個木材商人出身,比起李治關隴出身的王皇后蕭淑妃就為重視門第的關隴士族所不容。

也因為這個緣故,武則天掌握權力後,她不僅繼承了唐太宗打擊士族勢力的政策,而且還開始大量提拔寒門庶族出身的官員。

武則天採取了移都,加大科舉,重修《氏族志》來削弱以關隴為主的士族

其實長孫無忌一黨完全覆滅,橫亙魏、周、隋、唐四代的關隴貴族集團也漸漸勢微了!

但自從漢代晚期形成了士族門閥,還是在唐朝上層盤根錯節。

東都洛陽

因為長安是關隴集團的發祥地,是李唐舊勢力盤根錯節的老巢,在這裡,武后難免會受到掣肘,無法放開手腳。

而東都洛陽則不同,那是她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只有在那裡,武后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

洛陽成武周王朝的首都並被賜予“神都”之名。

重修《氏族志》

當初唐太宗修訂《氏族志》時,關隴被列在“高門”之列,而相比起對高門大族詳細記錄郡望、家世、發祥、淵源、聲望鉅細靡遺的記錄,武則天三品的爹顯得甚為簡略。

武則天便請求唐高宗重新修改,而且李義府等大臣由於出身寒族,自然也極力贊同這一舉措。

李治當然就同意,很多人就認為李治是這是因為怕老婆引起了,其實這不過是用夫妻恩愛掩蓋的一個事實就是,李治對士族的警惕性

不過是以愛情的名義,行政治的事!

所以顯慶初年,他命令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元道、太常卿呂才等人重修《氏族志》

而當初支持武媚娘成皇后的李勣,雖然位高權重,但由於只是山東土匪出身,因此在《氏族志》中只能敬陪末座,如今也堂而皇之列在第一等。

而寒族出身許敬宗、李義府這兩位武則天的親信心腹,則以宰相的身份進入了第二等。

曾經高高在上睥睨眾生的士族,如今卻被迫與昔日不屑一顧的庶族和平民平起平坐,這讓士族們感到恥辱和憤怒。

這些關隴為主的士族將《姓氏錄》嘲諷為“勳格”,也就是官職表,甚至以被錄入此書為恥。

嗯!不高興有毛用為了讓你更不高興,李義府幹脆建議,將曾經印行天下李世民時期的《氏族志》全部勒令上交,並舉火焚之,但沒有通過士族的力量還是存在的。

《姓氏錄》對於武則天控制政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打破了士族在精神上的佔有率。

但是有一點要重申,她這個不光是針對於關隴門閥,對所有的門閥都是有用的。

因為門閥制度被打破以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被打破,給廣大庶族地主和平民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只要能夠做官,就能夠光宗耀祖,福澤子孫,上升到上流社會。

既然官職取代了出身成為區分社會階層的標準,那麼選官的程序也必然要發生變化。

唐代初年,官員的來源大致分為如下幾種:

出身士族

參加科舉

以及沒有任何來歷靠政績的“雜色”

那麼加大科舉來打擊士族是重要手段

為了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武則天拓寬了“制科”取士的範圍。

武則天稱帝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科舉的改革力度。

天子門生誕生了

天授元年,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制度,即以九五之尊在皇宮內親自考察通過會試的進士,對優秀者破格錄用。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科舉制度中的重要一環。

武則天還大大擴充了科舉取士的名額,唐太宗時,共錄取進士二百餘人,而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錄取進士達到千人以上。

在比之上,武則天還擴大了選拔人才的範圍

武舉誕生了

長安二年,武則天設立武舉,考察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等項目,選拔有軍事技能的優秀人才。

武則天的大興科舉,主要還是為了選拔人才,這種人才沒有家族文化的牽扯,能專心致志的報效國家,也結門閥制度下受到各種制約的寒門庶族和平民百姓一個出頭的機會。

甚至宣佈老百姓可以自我推薦做官

“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對自己的才學有自信的可以將詩賦文章建議投到皇宮前的銅匭內,如果確有真才實學,立刻授予官職。

為了免除遺珠之憾,武則天還派出“存撫使”赴各地巡視,蒐羅選拔人才,從科舉不第的落榜生,到鄉村私塾的授課先生都不放過,對於存撫使推薦的人才,武則天都親自召見,有能力的並加以錄用。

這樣的滲透力廣得人心民意,以士族的人脈早己無法匹敵。

為了防止冗官冗員,有言過其實、不能勝任的,武則天還創立了一種叫“試官”的制度,就是先授予這些候補官員一個臨時的官職,以便考察其是否稱職。

原先就有官職的,試用為鳳閣舍人、給事中;

原先是平民百姓的,則試用為員、侍御史、補闕、拾遺和校書郎。

如此一來,不僅朝廷官員正式編制大大增加,還多了不少額外官職。

應對辦法就加強對官吏的考核。

武則天時對官吏的考核也極為嚴格,她經常檢察官吏的任職情況,若有不合格者,立即處以罷黜、降職、流放不等的各種刑罰

武則天時期酷吏多也是這個原因,想當官容易,當好官長當官不容易,也更要想好當官後的所有負的所有後果。

恩威並施下,武週一朝湧現出了大量名臣名將,如李昭德、魏元忠、杜行儉、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邊將如唐休璟、婁師德、黑齒常之、郭元振等人,可比唐太宗時

靠著不拘一格用人才,並藉助這些寒門庶族地主和平民百姓中湧現出的名臣,武則天鞏固了自己的政權。

並打擊了士族對皇權的威脅並取得占人口多數的支持。

綜上所述:

所謂的關隴集團只是個權力籍貫上的總體,其實泛指的是士家大族。

而士紳和皇帝一起成為統治階級從統一政權形成起開始就已經出現了。

只不過皇帝是這一種政治的平衡者和決定者,由他來決定士紳官僚的來源,但是士紳官僚也能反過決定皇權的擁有者。

說白了,是相互妥協和相互平衡的結果。

關隴集團也並非的鐵板一塊,只是對暫時拉在一起,地域大不過利益和理想的。

當宇文泰死後六國柱趙貴與孤獨信被殺就是矛盾的最早激化。

趙貴所代表的賀拔嶽舊部本來就是割據軍閥,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整個統治集團中的實際利益。而獨孤信代表的是北魏拓跋氏的舊王朝軍閥,注重的是正宗。

所以不管你是關隴門閥還是山東七姓門閥,更是江南士族。

只是不過一個利益權力鬆弛的組合體而已

利益權力高於一切,只看誰的手段更高明!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視力有殘, 文內如果有錯字,請見諒!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歷史的提問太大了,我沒有時間研究,請歷史學家談吧。或者百度一下,應有盡有。不過功高震主,摸了君主的“逆鱗”,執政者必削弱其勢,那是必須的措施與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