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顏淵---4

《論語讀後感》顏淵---4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子張問怎樣才能崇尚德行並辨識迷惑。孔子說:“圍繞忠信而行事,以義理為目標,這就是崇尚德行,愛他想讓他水遠活著,厭惡他想讓他馬上死掉。既想讓他活著,又想讓他死去,這就是迷惑。《詩·小雅·我行其野》說:‘其實不是因為新人家族更富有,只是因為你變了心,’(被拋棄的女人,就是一個迷惑中的人。愛之深,恨之切,既想讓夫婿死,又想讓夫婿活。)

迷惑這事在現代的愛情生活中比比皆是,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還有的連帶傷害下一代。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施政。孔子回答說:“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到嘴嗎?”

孔子適齊在齊景公三十年,即公元前522年,時年孔子三十五歲。各得其位且能安分守己,天下就太平了,但是人是有慾望的,也是有個體差異的,所以天下從來沒有太平過。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孔子說:“憑藉一面之詞就能判斷訴訟的人,這是子路能做到的嗎?“子路允諾去做的事,從不拖延過夜

古代打言司,原告和被告叫作“兩造”·聆聽訴訟必須兼聽兩造,一面之詞可作“片言”,孔子以具體事例展示子路耿直急躁的性格。“子路無宿諾。”此句是否孔子所言,不得而知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孔子說:“處理訴訟,我像別人一樣。必定要做到沒有訴訟才好?”

孔子當過魯國大司寇(公元前500年一公元前498年)。聽人告狀、處理訴訟是他的本職工作。孔子認為,他處理訴訟的能力很一般,和普通人一樣。他的理想是天下沒有訴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訴訟是越來越多,看看現在的法律分的有多細就知道了。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張問如何從政。孔子說:“在其位不能懈息,行事時忠心竭力”

居:在此用為佔據職位義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此章與《雍也篇之六》重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成全他人的美化,不助長他人的邪惡,小人的做法相反

這是一句源自古代的格言,《穀梁傳·隱公元年》曰:“《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之美的原意是,成全一個人向美好方面發展,亦可泛指成全他人的美化。我們要在別人做好事的路上推人一把,不要在別人做壞事的路上煽風點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