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鄉·拾韻

畲鄉·拾韻

走進古樸寧靜的畲鄉大均,也就走進了 “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侷促境地。放眼望去,山浪峰濤層層疊疊,翠色慾流;甌江支流小溪,在畲鄉大均兜了一個旖旎迷人的彎,旋即向西南方向瀟瀟灑灑地流淌,流淌出一派水軟山溫的世外桃源。

畲鄉·拾韻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上的人。千百年來,在青山綠水間放牧生命的畲族百姓,趕山燒畲,遊耕狩獵;倚山坡築梯田,擇河邊建村寨,過著自己卓爾不群的生活。聳立雲霄的山脈構築起的天然屏障,不但遮蔽保護著畲族百姓安然無恙地在這一方土地繁衍生息,還遮蔽保護著隱鱗藏彩的畲族文化踵事增華,流播至今。

畲鄉·拾韻

為了探尋畲族百姓古樸生活的流風餘韻,我們在初夏時節來到了景寧縣的大均。

大均其實是個古鎮。統觀其貌,既有江南古鎮所有的高牆老屋、廊街岸柳,又有江南古鎮所沒有的“澄潭印月”、“湯尖挺秀”、“鴉頂開祥”、“龍崗疊翠”、“屋崖瀑布”、“洋灘雪浪”、“古樟迎客”、“成美廊橋”、“傑閣撐雲”、“墳樹圍青”等十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裡的一切似乎還沉睡在畲族古老的睡夢裡。

畲鄉·拾韻

來到古鎮街口,一株千年古唐樟像一位餐風飲露的老漢,挺立在蜿蜒逶迤的河邊,彪炳日月;鬱鬱蔥蔥的樹冠向空中肆無忌憚地舒展,舒展出一片傘狀的陰涼天地。舉步穿過古街牌樓,就進入了古街。青石板道、卵石泥牆以及臨街鋪面的舊式門窗,似乎都隱藏著歷史的傳奇。離古街牌樓一箭之地,便是明代為褒揚一門三進士而奉旨三門並開的李氏宗祠牆門。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大均秀才李琮中舉,天順八年中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後來其弟李璋和李璋之子俱中進士。為褒揚這一門三進士,大均建騎街進士坊。

畲鄉·拾韻

步入曲徑通幽的街巷,躍入眼簾的是清光緒年間當地首富李開元的宅院。宅院系晚清江南風格民居建築,牆角的鵝卵石泛著清幽的光澤,碧瓦朱甍的門樓上福、祿、壽、喜等雕刻,凹凸有致,輪廓分明;花卉、人物圖案,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畲鄉·拾韻

枕山棲谷的古街雖然不長,卻曲曲彎彎首尾不能相望。當然,這裡除了古建築景觀之外,畲族百姓的生活狀態也確實讓人豔羨和著迷。男人們攢三聚五地圍坐在桌邊打牌玩耍,孩童們像無拘無束的鳥兒自由自在地在街巷裡嬉戲、打鬧,婦女們坐在自家的門口用乾草編制著東西。時間在這裡彷彿是停擺的古鐘,泰然自若的畲族男女浮雕一般地凝固在自己抱甕灌園的純樸世界裡, 怡然自得。

畲鄉·拾韻

古街盡頭是浮傘祠。浮傘祠供奉著馬伕人。馬伕人是中唐時期的村婦,一次從景寧取羹奉養婆婆,途經大均遇洪水無渡,竟以傘代舟而渡,被後人奉為孝仙。馬伕人浮傘渡河的地方被譽為浮傘渡。浮傘渡不僅是數百年來當地水上商貿重要渡口,也是畲族百姓婚嫁路徑的重要之地,“牛轎行嫁撐著傘,擺渡對歌浮傘渡。”就是其寫照。

站在浮傘祠前,隱隱聽見遠處的鼓樂聲,原來今天是個好日子,迎親的隊伍已經從街口出發了。

畲鄉·拾韻

景寧的朋友告訴我們,在畲鄉不看婚俗,就等於未到畲鄉。畲族婚姻慶典的伴娘和伴郎被稱做赤娘和赤郎。在小巷深處,衣香鬢影的赤娘和英俊瀟灑的赤郎簇擁著熙熙攘攘的迎親隊伍款款走來。我們也擠入迎親的隊伍中,一看究竟。迎親的隊伍經過杉刺攔路、喝寶塔茶、借鑊、殺雞、對歌等儀式才接走新娘,其情其趣讓人觸目興嘆。

畲鄉·拾韻

煙視媚行的新娘用松枝和鮮花遮住臉,被新郎抱上花轎。迎親的隊伍在爆竹聲中起轎,向新郎家出發。經過一系列的傳統儀式,花轎在新郎家落下。年長的老人拿出麻布袋鋪於轎門前,赤娘扶著新娘沿著麻布袋鋪成的一彎小路,走進新郎家。

畲鄉·拾韻

拜堂完畢,新娘新郎向長輩、賓客們敬茶、敬酒,之後雙雙來到灶前。新娘手執竹筒,新郎鼓腮用力吹旺爐膛之火,祈願今後的生活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灶前儀式做罷,夫妻雙雙入洞房。

喜宴散後,長夜對歌拉開帷幕。這是畲族婚禮最熱鬧的場面。風度翩翩的赤郎與翩若驚鴻的赤娘遙遙相對,你唱我和,縱情鬥歌。跌宕不羈的歌聲此起彼伏,餘音繞樑。因為赤郎和赤娘都是男女雙方專門邀請來的唱歌高手,所以鬥歌難分伯仲,只是在此良宵佳境盡情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情罷了。

畲鄉·拾韻

畲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相戀,以歌為媒;節日喜慶,以歌相賀;生活勞動,以歌傳言;喪葬祭祀,以歌當哭。“歌是山哈寫文章,代代流傳代代唱,誰家不唱山哈歌,便是學子斷書堂”。這段山歌,便是對畲族百姓嗜歌如命的真實臨摹。

畲鄉·拾韻

是啊,畲鄉的山歌,因其普及而絢麗;畲鄉的婚俗,因其傳奇而精彩;畲鄉的文化,因其悠久而厚重。娛心悅目地觀瞻畲鄉風貌,所見所聞好似一幅超凡脫俗的水墨畫。這畫面,樸素淡雅,韻味無窮,看上去讓人心旌盪漾、神搖目奪……

畲鄉·拾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