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鄭州日報》版面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巍巍嵩山,文化之根,文明起源

本報記者 石大東 孫新鋒 李娜 李曉光 文 李焱 圖

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 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其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為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本報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道。今天刊發《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那是在25億年前,地球還沉浸於一片蒼茫浩瀚的大海的時候,他橫空出世,傲然挺立,成為歐亞大陸板塊中最先露出海平面的陸地。

億萬年來,他經過了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1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的“少林運動”……地殼的衝擊和波動,都不曾撼動他的根基,反而讓他有了不同時代的壯麗印記。

又歷經多少歲月,他笑看人類文明從雛形到日益成熟;從他身邊走出過黃帝文化、河洛文化;他見證著夏商周在他腳下建都;他集結過儒釋道三大哲學流派……

中嶽嵩山,巍巍峻極。

北望黃河如練,天地一線;俯瞰風光如畫,生命葳蕤。

如果說,蜿蜒壯闊的黃河如母親河滋養著一代代華夏兒女,那偉岸而又沉默、高聳而又雄壯的嵩山,就像是父親般,源源不斷地為華夏兒女輸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帶來生生不息的希望。

何以天地之中 何以文化聖山

黃河橫貫,匯萬流以浩蕩。

中嶽雄立,標九州而崢嶸。

盛春時節,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巍巍嵩山綠意正濃。若到金秋十月,這裡有油畫般的層林盡染,而冬雪飄落時,又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不過,在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眼裡,嵩山的魅力遠不止於一年四季變幻的美景。他說,嵩山是中國最古老的山脈之一,其地貌變化多端,其植物種類紛呈,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現代人生存和創造文明生活的必然選擇。

如果說,四時之景帶給人視覺的衝擊和美的感受,那麼,延綿數十億年的時間跨度,則給人以對宇宙洪荒的敬畏。然而,凝結於嵩山的歷史文化,卻能直擊人心最深處,因為這是民族之根、文化之魂。

嵩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呂宏軍致力於研究嵩山文化,在他看來,以嵩山為中心的文化圈內所分佈的諸多文脈,不僅代表著中華文明,還決定著嵩山成為中華文化聖山。

何以為中華文化聖山?他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

早在人類從原始社會向氏族過渡的舊石器時代,華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存,滎陽織機洞遺址、鞏義神南溝遺址、登封鬼谷子洞遺址、登封君召遺址等都是其重要代表。

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這裡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數量之多和分佈之密為全國之冠。

何以為中華文化聖山?他是人文始祖黃帝活動的中心。

人文始祖黃帝的誕生地、建都之地及活動的中心就在嵩山下。在黃帝一統中原後,建都嵩山腳下的軒轅丘。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等。在黃帝的帶領下,以嵩山地區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成為當時農耕文明最發達的地區。

何以為中華文化聖山?他是華夏民族心中的“天地之中”。

地理位置上,這裡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之地和活動的中心,夏朝先民認為嵩山是其祖先的誕生地和活動中心,商朝則以嵩山為活動中心,周朝也認為嵩山是其祖先的誕生地和活動中心。

心理位置上,嵩山還是“中國”之名的發祥地。西周初年鑄造的“何尊”上銘文記載,周公到嵩洛地區的“中國”建都,這是現存最早的帶有“中國”名字的實物資料,也是最可靠的“中國”名字的由來。

故土陳跡中,周公測景臺便是實證。據《周禮·地官司徒》載,周公為了尋找天地之中營建東都,在嵩山腳下的陽城“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終於,他在嵩山腳下的陽城尋找到了“天心地膽”,還留下了千古稱頌的周公測景臺。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嵩山地質博物館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嵩山少林寺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綿延不絕的嵩山文明

中嶽嵩山

“嵩山由於地鄰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優勢,最早完成了從原始的山神崇拜到聖山崇拜的轉換,確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聖山地位。”呂宏軍高度評價。

何以驚心動魄 何以流連忘返

歷史的長卷如此厚重又悠久,嵩山因為佇立了太久,他的故事太過浩繁又太過璀璨。隨手讓一個時間段定格,他都能展現一份令人炫目的五彩斑斕。

有人說,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於此,這裡走出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維華說,華夏族最早發跡於中原,後播遷全國,中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有人說,嵩山應該成為華人的精神聖地。少林寺作為馳名中外的名剎,鐘樓前佇立著“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儒釋道作為中國傳統三大宗教如此和諧地佔據一碑之上,那是因為,三教的文化之根均源於嵩山。國學大師文懷沙認為,嵩山集儒學聖地、道教之源、禪宗祖庭、武林盟主於一體,我們要像西方人崇拜奧林匹斯山一樣來仰視嵩山。

天賜五嶽之央座,柱擎華夏之天中。

正因為嵩山如此雄壯又如此美麗,如此包容又如此傳奇,一代代華夏兒女爭相登臨,或許,只是為了尋找心靈的故土——

他們登臨揮毫,留下印記:少林寺內有宋代書法家蘇東坡書寫的“觀音贊”碑,蔡京書寫的“面壁之塔”刻石,黃庭堅書寫的“祖源諦本”碑,米芾書寫的“第一山”碑,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裕公碑”,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道公碑”等。

他們來此封禪,來此祭山:漢武帝來過嵩山,把他到過的山峰命名為“萬歲峰”,上建“萬歲亭”,下建“萬歲宮”,增建“太室祠”,設“嵩高縣”。武則天幾次遊覽並禪祭中嶽,把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紀念“登封告成”之意。少林寺山門上的“少林寺”三個字為康熙所書寫,寺內不少對聯是乾隆所撰寫。

他們慕名而來,激揚文字,揮斥方遒,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張九齡、駱賓王、歐陽修、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何以源遠流長 何以綿綿不絕

如此風雲際會、天人和諧;

如此三教薈萃、文明交融。

這份榮耀,理應傳承。每當銀杏葉黃鋪滿寺院的時候,嵩山論壇就會如約舉行。多年來,嵩山論壇始終圍繞“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這條主線,把不同國度、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請進來”,共同開展世界多元文明的對話交流,努力推動多元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份榮耀,理應弘揚。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徐立毅在登封調研時說,要把保護和挖掘歷史文化這篇大文章作為大課題、大戰略,把嵩山文化這一中華文明的瑰寶發掘好,把“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這一寶貴資源利用好,圍繞建設“天地之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少林功夫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目標,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彰顯其在鄭州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作家張承志曾感慨:登上中嶽嵩山的太室,有一種可以望盡中國的感覺。

那麼,若閒暇,不妨登臨嵩山,一覽風光無限之外,再品味這裡一石一階的文化傳奇——這色彩斑斕又融會貫通的嵩山文化,代代傳承,從幽玄的嵩山源源流淌,奔湧漫漶,直至流成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