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慾望延遲滿足,需要“反上癮”的自控力

真實的生活,不是一味沉浸在放縱的“慾望滿足”中,像吸毒一樣,讓這種快感麻痺你思考的能力,毀掉你的自律和人生。

而是去認識慾望產生的原因,看清它,然後反擊它。

我們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現代商業社會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充滿各種誘惑。

特別是,如今各種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讓誘惑更加兇猛。

當你玩著王者榮耀,刷著朋友圈,看抖音的時候,背後其實有幾百個精英團隊在研究“如何讓用戶上癮”。

我們的情緒,就像被別人設計好了一樣。稍不注意就會失控。所以,我們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反上癮”的能力。反上癮

是一種需要“刻意訓練”的能力

如果你想掙脫“快感上癮”和“自我嫌棄”的惡性循環,需要一點強烈的不適感,但這種不適感,卻會給你更長久的舒適。

上世紀,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他在一群孩子面前,擺放了棉花糖,曲奇等零食。並給他們設定規則:

1、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1顆糖,但沒有獎勵。

2、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糖做為獎勵。

禁受不住誘惑的孩子,可以隨時吃掉糖,但是必須放棄第二塊。最後只有30%孩子等到實驗者回來。研究之後,米歇爾追蹤這群孩子,發現有意志力的那幾個孩子,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他把這種能力叫做: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的人,可以為長期利益放棄當下的快樂,從而獲得更長遠的滿足。無法抵制誘惑的人,一生都在追逐中痛苦。

正如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說到:

為什麼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戀賭博 。因為他們需要馬上獲得結果。

同樣的道理,酗酒無度的、嫖娼樂此不彼的、吸毒不顧死活的、玩電遊沒完沒了的,都是這種“希望自己的慾望 馬上獲得滿足的天性”使然。

要命的是,整個社會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刺激人們的這種天性並使其越來越強烈。

電視廣告告訴你,減肥藥當天見效。報紙上的醫療廣告跟你說藥到病除。各種培訓班告訴你不管學什麼都要速成,因為人生苦短。

但實際,這些只是給了你虛假的幻想。

所以在我們沒被淪陷在“即時滿足”前,就要意識到用反上癮訓練,讓自己變得更自律。這種訓練不是盲目執行,而是要突破思維認知,意識到什麼能讓我們長久快樂。

1、 情緒自由是終極人生目標

現在網絡上經常出現一些新詞,比如車釐子自由,買房自由。但本質上,我們希望獲得的是情緒自由,免於痛苦和焦慮的自由。

二戰作家弗蘭克,在歷經人生磨難之後,在納粹營中悟出一個道理——“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 ,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

這就是反上癮訓練的核心,我們無論是賺錢,或實現自我,最終都是為了追求長期的快樂感和價值感。

2、快樂是有限度的,不要過度消耗

快樂是有限度的,需要我們控制 。因為當你吃過頂級廚師的料理,就不容易迴歸粗茶淡飯。愛過偶像劇裡的完美男神,現實遇到的都是屌絲。

你知道為什麼很多人不快樂嗎?因為她們從未意識到快樂閾值的存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但好在,快樂值對於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會受到物質影響。假如阿寶是個平民,吃一頓自助餐的快樂值,和阿寶是個富人,品嚐全球頂尖廚師做的料理,兩種快樂值是一樣的。

所以平民的阿寶,要體驗的是麵包到頂級食材間的這段閾值之間快樂。富人阿寶就要去尋找更高層次的,或者改變維度自己當一名廚師,尋找新的快樂。

很多人不快樂,因為他們在起步階段,就想要終點的成果。

3、讓快樂保持“來回波動”,更舒適

快樂這種情緒,過了巔峰就會回落。

你突然有了一千萬,或者男神突然愛上你,快樂到頭你也不會升仙。但情緒會很快回落,那種落差感的傷害更大。

所以不斷給自己設計一些困難和獎勵,不要一上來就獎勵自己登天的快樂。比如學完一節PS課程,給自己買一杯奶茶。下一次要學完5節PS課程,才能獎勵自己1小時遊戲時間。

因為有“延遲滿足”的不適感在,你便能讓快樂來回波動。難受時不至於掉落谷底;高興時,情緒不會上升太高充滿失重感。

這樣做一個平凡且情緒穩定的人,讓快樂來回波動,更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