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同学们,一定要记好这些解题方法、答题模式……”

这是毕业班老师在阅读教学时经常提醒的。是的,阅读要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是毋庸置疑的。走进的教与学,不论是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可以发现都充斥着技巧性教与学,特别强调解题方法、规律和答题模式。反复强调、巩固的答题方法与技巧,很多同学都已掌握,好像终于大功告成。

然而,从同学们完成的阅读理解题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答案过于模式化、机械化,比如结尾的作用的回答,唯恐漏了要点,就把老师课堂强调的要点都写上,没有升华主题也写上,没有照应开头也写上,没有引人深思也写上……

对于文章内容或情感方面的表述,更是差之甚远,比如表现母爱的文章,无论是哪题,都写上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爱,而有些部分可能有母亲因误解而自责等等细腻的情感表达不出来。究其原因,我们师生都注重了答题规范、答题技巧,却忽略了内容与情感上理解与把握。


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傅书华教授曾指出:许多老师过多地注重教学技法研究,过多地注重表达方式的研究,而忽视学养的修炼,忽视对所表达内容理解力的培养。这种舍本逐末、重形轻神的做法导致我们的教学只有模式而缺少人文内蕴,只有课堂生活而没有社会情怀。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理解、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

我觉得:语文阅读切勿走入过分注重技巧性教与学,应更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非毕业班更应放下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因为语文素养是要靠“养”的,是“读”出来的。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注重“读”!而不能急功近利!

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读”出语文素养,要注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教材,深入了解作者,把握文体的人文内涵,进入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以生为本,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阅历情况、阅读能力、集体氛围等等,设计好课堂策略。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要熟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搜集资料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用心体会文章的立意、人物的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有利于课堂与同学、与老师交流,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以教学重新入材教材的《白杨礼赞》为例,作为托物言志的散文,要理解所言之“志”,学生就必须用心与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之“志”,从文中的“不平凡”、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就可以感知出来;再者,因为文本写作年代,学生还以搜集资料,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文本“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往往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言之“志”。

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还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忠于文本的阅读,是毋庸置疑的。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也必须是肯定甚至是鼓励的。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我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教学参考书的分析是这样的:王维在“萧关逢侯骑”是说明边塞的战事繁忙,所以“都护在燕然”,走不开来迎接这位朝廷使者王维,体现当时边塞的战争情况。在课堂学生的讨论中,都普遍认同这种讲法。但有学生根据相关的背景和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从背景上显示王维当时是遭受朝庭的排挤;从文本上看,古代的帝王都喜欢显示皇威,为何王维出使只是“单车欲问边”?以此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大漠之景的同时,也体现出王维自己英雄落漠的凄凉;“萧关逢侯骑”,也不是因为战事繁忙,而是“都护”打心眼里就不愿出来迎接这个被朝廷排挤的使者王维。当然,这样的理解的正确性有待考究,但能自圆其说,又怎能说它错误呢?

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读”出语文素养,还要重视朗读、诵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请注意,新课标强调的是“朗读”与“默读”,所以两者是并重的,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默读”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而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二者明显的区别是“是否出声”。从古至今,语言学科的学习都是重视开口,重视朗读的。朱自清先生指出,要增进学生的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开始,只有反复地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讲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松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多么的重要。

语文成绩提不高,能力上不去,问题就在一个字!

相对于朗读而言,语文教学中“默读”的指导是较弱的,学生默读能力也不强,从应试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默读,所谓“默”,就是静静地。静静地读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做到边读边想,还能边勾划批注。正如前文提到的《白杨礼赞》的教学,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默读读边勾划边思考,从“不平凡”、四个“难道”等词句的勾划中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言之“志”。默读,在静默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体验,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是“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而,朗读、默读是兼重的,要注重文本特点,熟悉“读”的方法,养成“读”的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读”出来,“养”出来。

“读”出语文素养,不是一朝半夕能成就的,靠长期的“读”与“养”,贵在坚持。此文,不是反对技巧性的阅读教学,阅读理解的技巧性教学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方法与技巧是必要的外在形式,作为语言类科目更在于其思想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情感的体验与提升。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如前文所说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只有“形”而没有“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