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随着开学时间的一再延后,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像是快要撑破的气球,哪怕再使劲一点点就会使其爆炸。父母们似乎也在这个从未遇到的漫长假期中使尽了浑身解数,把挤破脑袋才能想全的玩法都陪孩子玩了个遍,也再无招可使了。但看着每天还是精力极其旺盛的孩子上串下跳地缠着父母还要继续玩,真的是要崩溃了。

不过比起这种能够想着法地陪孩子在家玩,只要孩子不吵着总去外面就一切OK的家庭陪伴模式,那些整天里既没有父母陪,更没有什么新奇好玩的孩子,可就要在这漫长的假期里无聊坏了。要么就是整天抱着电子设备视力一路下跌,可能比美股还要跌得快,要么就是把家拆了的节奏,只要能整出点动静即使天天挨打挨罚心里也是满足的。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其实平日里当孩子周末放假在家或者长假在家时,有种孩子也会是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整出点动静,让父母自发营造出一种怒不可揭、拳脚相加的场面来,又更何况是这个特殊时期长时间地待在家里这个一层不变的固定环境中呢!所以很多父母在求助中抱怨为什么自己明明教训过孩子了,也向其说明了各种道理,或者是父母用好言好语劝说了,但无论软硬孩子一切照旧,依然是我行我素地做家里的小魔兽呢?

于是我们问了求助者几个问题:

“您能时刻准确地觉察出孩子此刻的情绪吗?”

“您能时刻不需要通过语言询问就猜中孩子此刻的内心需求吗?”

“您一天陪孩子都做些什么,多长时间,怎么陪的?”

于是我们也从父母们的回答中找到了孩子们宁愿做个“坏”小孩,也不愿意停下破坏行为的原因: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首先,孩子是个有血有肉有大脑的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情绪情感

亲自养育了几年孩子的父母都会知道孩子们的生理发育是遵照一定的发育规律和顺序的,比如翻身、爬、坐、站、走、跑等,那么孩子们的心理发育也同样是遵照一定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顺序的,比如关于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先有的情绪而后产生低阶到高阶的情感。情绪属于低级的心理发展,与此相关的心理发展内容还包括感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气质等,大概在个体的0-3岁主要是这些心理内容在迅速发展;情感则属于高级的心理发展,与此相关的内容还包括有意注意、有意记忆、语言、自我意识、性格等的发展。无论是低级心理还是高级心理的发展,但凡发展都不会总是人们所愿的那样可以一直朝好的方向走,也会因种种外在的因素环境等原因朝反向方向走。

比如情绪,出生不久的婴儿可能会因为基础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满足而生发出快乐、兴奋、恐惧、哀伤的情绪,等稍微长大点便会延伸至羞愧、委屈、沮丧、固执、困惑等较为复杂的情绪,待个体成熟后则会有淡定、宽容、博爱、开悟等更为高级的情绪。这个过程中很多情绪的产生和拥有也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经历的,除了本能的基础情绪之外,其它很多复杂和高阶的情绪都会依赖于外界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来形成。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从神经科学研究的结论看,个体对于本能中的负向坏情绪能够控制则是基于大脑发育是否成熟这个生物性基础的,一般大脑的生理性发育较为成熟也就到了个体25岁左右了,也就是说25岁以上的人从大脑运行机制的角度讲是可以做到控制自我情绪的,但现实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多大于这个年龄的人,特别是女性还是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心理学的专业研究中也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最终把对于情绪的控制定位为一种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掌握的能力,而不是个体先天的东西。这一结论给我们的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内容维度,于是在0-6岁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便有了这项足以影响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培养的项目。

但现实是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完全没有对此项内容受过相应教育和训练的,对于这些因为缺乏相应的教育而导致的父母本身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同时又在做父母的过程中没有接触过相应的教育心理理论的大多数来说,确实在整个教育下一代的过程中无法在家庭教育中完成这项重要能力的训练。那么对于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我们也是非常能够理解其根源的,但知道了,了解了就要开始改正,这才是作为现代父母最尽职之处。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所以我们的父母需要回想一下,在孩子6岁前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关于情绪能力的训练内容?是否在平日处理任何和孩子有关的事项时父母首先能意识并准确把握孩子此刻的情绪,再与之同频安抚,最后才是解决问题本身的?是否在平日的家庭生活中,成人彼此之间也会非常注重对于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的形成而给予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呢?如果这个基础根本没有搭建或者是有漏洞的,那么需要我们及时补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年幼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其次,在复杂情绪情感的背后是孩子此刻的内在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满足

当我们解决了孩子的本能情绪问题,父母也能做到第一时间感受和认知到孩子当下的情绪,同时通过使用各种方法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能够使其冷静下来了,父母则需要开始探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背后到底隐藏着孩子哪些具体的需求或者真实原因呢?因为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出现各种负向情绪时一定会是由某种真实原因导致的,但矛盾的是当个体处于情绪中时或者因为很多外在的原因、曾经的经历、自我的顾虑恐惧等又无法和盘托出,不光是在家庭环境中会有这样让人着急的情况,就连在成人世界中的单位、公司、团队组织中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于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沟通便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至于说到底是有效沟通还是无效沟通那就因人、因事而异了,于是也相应地产生了很多相关的学科。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那么在亲子沟通和父母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时,也就要求父母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而和在单位中管理者不同的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其秉性、脾气、成长经历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有足够丰富的资料作参考,如果同时能像单位管理者一样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是非常容易实现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的,只是事情便是这样,总是不能让人拥有所有的有利条件,而是需要父母自己去创设对孩子教育有利的条件。

当孩子从小一直是被父母带大的,当父母非常有心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当父母足够有耐心,当父母能够持续地拓宽教育的眼界,当父母拥有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时,那么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干扰孩子、阻碍孩子健康科学成长的不利条件便会得到转化,父母对于孩子的认知和了解,对于自己的认知和了解都会上到一个更高的层级上,那么对于孩子情绪背后所真正在意的内容也会一清二楚,排除误会,更不会出现猜测偏移,于是当父母缓缓讲出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时,孩子内心感受到的爱和理解则是他这辈子最最重要的力量来源,这股力量不仅可以支撑他健康快乐地长大,更可以成为未来一生勇敢坚韧跨越一切艰难障碍的精神动力。这已经远远超过了父母期望的只是解决眼前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的短期目标了。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当父母们已经可以轻松分析出孩子此刻情绪背后的原因或者内心的某种需求未被满足时,我们同样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第三,无论是孩子哪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照镜子”

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玩伴时,当孩子整天只能由电子保姆陪伴时,当孩子总是跑到父母跟前哼哼唧唧粘着父母或者要求父母陪玩时,又或者当孩子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窗前看向远处时,父母会作何感想,又或者会做什么呢?那些在父母看来有破坏行为的小恶魔们,要么就是经常被父母忽略的一种,要么就是被父母过度关注宠溺的一种。而大多数都是前一种,这些想要得到父母更多关注和陪伴的孩子。

通常父母们都会小瞧那些小小孩的智商,其实他们从一两次成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中就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当他好言向父母表达需求时一般都会被拒绝,但当有一次偶然体会到大声、捣蛋、破坏是可以让父母妥协而答应自己的需求后,就牢牢抓住了这点而且屡试不爽。父母总会自以为以成人的智商和多年的社会经验怎么会被一个小小孩而玩弄威胁最后妥协呢,但事实是成人总会高估自己而低估孩子。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当我们想到用孩子最喜欢的吃食来哄孩子听话安静时,是否想过其实孩子就是想要吃糖果呢;当我们想要用30分钟看动画片的时间来哄孩子不要上串下跳安静一会时,是否已然意识到孩子其实正想看电视呢;当我们用一些物质和金钱的奖励来试图让孩子更努力地学习时,是否也同样意识到其实孩子脑子里正想要获得某种物质和更多的金钱,而非成人所谓的好成绩以及口中经常描述但从未体验过的未来幸福生活呢。

所以父母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会直接间接影响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发展,亦不是父母们意识中的只要解决了当下聒噪的问题,能让自己耳根子清净可以完成工作上的事儿就算是解决了,这无异于自欺欺人、饮鸩止渴。而这却是真实存在于很多家庭的现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方面源于一些父母对于科学教育理论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有作为人本身的懒惰、将就、局限等人性的问题。我们总是能感觉到现在的父母都想要快速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教育状态,因为教育不同于技术、不同于任何可以用金钱和人力就可以快速解决的难题,而是更需要时间、科学和人的心、情、精力等。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当父母无法给予孩子一个正向的榜样和示范,当孩子也无法在父母身上看到人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素养,那么彼此也就只能离心中所想的美好未来渐行渐远了,我们只有在彼此身上照出自己、照出自己的缺点弱势差距才可以逐步完善,逐步提升,逐步成长。

所以无论是对于孩子的不良情绪、破坏行为、小魔兽一样的家庭日常、各类学习问题等等,都可以从他们身上照出作为父母的我们的懒惰懈怠,也同样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同样的不良情绪、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另一半的较劲不和、各种工作上的问题等。

结语

父母已然不是孩子了,如今已加持了各种身份,身份的背后是需要承担的各种职责和义务,回想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可以在各种身份间自由切换,是否有与此相匹配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做到了身份本身所要求的一切,恐怕很多人还在路上吧!

当我们自己都不够努力、不够清醒时,当我们仍然需要领导等外人催促监督时,当我们也无法做到心中完美时,又有何资格去要求孩子一切如我所愿呢?他到底从哪里学、从哪里看才能做到父母心中所愿的孩子的样子呢?

是从对面的那面镜子里——父母!

“我已重重地惩罚了孩子,但他还是那样,气死我了”,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