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有困難,該尋求父母的幫助嗎?

“ 讀書還是工作?”,相信很許多同學,報考前都曾猶豫過。

當然,對於仍在全日制讀書階段的同學來說,這兩者天然是矛盾的。

而對於選擇業餘形式升學的同學或許是其他因素:

1.“ 工作學習在內心難以平衡”

2.“無法確定讀書與工作未來產生的價值哪個高一些“

3.“因為初入社會經濟基礎薄弱,承擔學費有壓力。”

這三個因素,綜合起來其實都可以用“資源不足”來概括, 因為忙著謀生,所以沒有時間讀書。

因為無法確定讀書帶來的價值,所以恐懼失去的機會成本。

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害怕在學費重壓之下喘息。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在內心中想過,如果有“第三隻手”給予我們援助,會不會更有底氣一些?


升學有困難,該尋求父母的幫助嗎?


若升學的困擾在於綜上原因,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該不該尋求父母的幫助?

出於道德倫理束縛,成年獨立後極多數人不會向父母過度索求,否之則會被冠之“啃老族” 的負面標籤。

原本,這是個人家庭問題,但《奇葩說》中,薛教授卻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01 延長教育投資,更符合現代的經濟效益

兩百年前,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

在英國,那時候三、四歲的小孩,就被送到礦井下面挖礦,因為身材小方便下礦。

有人看不慣這樣的場面,他們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在這個烏托邦裡面沒有童工。

兒童如果年齡不到12歲,他們是不需要工作的,哪怕到了12歲以後開始工作,每天工作時間也不超過10小時。

可是今天,誰會把自己的子女12歲就送去工作,說他們不應該再啃老了?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預期壽命延長了,前期投資的時長越來越值得了。

過去是體力勞動為主的社會,而今天腦力勞動越來越佔優勢。


升學有困難,該尋求父母的幫助嗎?


這就需要更長時間的人力資本積累,體力勞動早幹活早結束;腦力勞動晚開始工作但也很晚結束。

因為積累的人力資本可以不斷地循環使用,這使得我們學習的時間不斷延長,要讀高中、讀大學,還要再進修,因為投資人力資本更有效,更有回報。

社會需求變了,對於教育費用這種正面投資隨著時間的增長,更有助於我們在未來謀得更多的收益。

當我們困惑依靠父母算不算吸血行為時,不妨問問自己這筆教育投資在自己身上值不值得?

02 中國是教育回報率最高的國家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宏斌,曾在《從錢的角度來講教育改革,從投資回報率看中國教育問題》一文中提及:

城市職工的平均教育年限,1988-2009年增加了2.5年。

而城市職工受教育時間每增加一年,教育回報率從1988年最初只有2%增加到2009年的8%~10%。

勞動力市場化後,教育年限的回報率逐年上升,但從2000年開始,上升速度減慢,保持在10%的水平。


升學有困難,該尋求父母的幫助嗎?


全世界各個不同地區的回報率,平均率是9.7%,亞洲是9.9%,經合組織、發達國家是7.5%,拉美、非洲比較高,總的來說,中國的教育回報率達到世界的水平。

教育投在哪個環節回報率最高?

中國的大學回報率為16.3%,中專、大專比大學要低,但是相比大學、大專、中專,高中的回報率非常低,只有4.5%,可能會更低。

從用錢的效率來說,投資在哪一個環節的教育回報率最高?

一是高等教育,二是職業教育。

由此可見,現在因為提升學歷在教育上的支出,在日後其實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提升學歷並非無用,相反,它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為你提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