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胡說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第六章說到了玄牝的三個特點穀神不死,接著,用三章的篇幅,即第七八九章,主要是講怎樣在生活中去把握玄牝。其中第七章天長地久,講要先人後己,甚至是像天地一樣無己無私,你才能像天地一樣長久不死;第八章上善若水,你只有像水那樣低下不爭利他無為,你就把握了玄牝的神;第九章功成身退,你做到了就既神又不死,真的得玄牝了。第十章和前面三章不一樣,是從修心的角度,層層深入的講了如何得心之玄牝——玄牝之最高境界。那這最高境界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胡說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先看第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營,形聲字。從宮,熒( yíng)省聲。宮,房子,與居住有關。本義:四周壘土而居。這裡指住所,有集中的意思。魄是散亂的,營魄,就是把散亂的魄集中起來,就是聚精會神的意思。載是承載,魄存在於身體之中,身體承載著魄。至於"一",是指道始所生的太和精氣,就是像無和有一樣都指道,指道的不同形態。如果我們能讓這個"一"常不離身,充沛而縈繞周身,自能長命百歲。所以,《道德經》第39章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貞"。所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一句大致可以這樣理解:肉體、精神、靈魂,能和大道在一起,永遠不分離嗎?

關於魂魄,很多人誤以為是迷信,其實不然,中醫及道家對此有專門的論述,又各不相同,比較常見的說法是,魂魄指人的精神靈氣。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也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也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說,認為魂魄由"三魂七魄"組成,《雲笈七籤》卷五十四有云:三魂:1.道家謂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靈,三曰幽精。七魄:1.道家謂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屍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陰,第四魄名吞賊,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穢,第七魄名臭肺。每一個魂、魄,它們的功能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喜怒無常,就會失魂;倘若突然受到驚嚇,就會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餚,雖然其味無窮,但腐人肝肺,也就傷人魂魄。

老子是修行得道的高人,內觀工夫自是非同一般,對於實修的困難瞭如指掌。抱一往往只能短時間,很快就分開了。要不斷的修煉,才能不斷地延長抱一的時間,最高境界是無離,分秒不離,真正的天人合一渾然一體。要做到這樣,何其難也!你得忍受各種各樣的誘惑:美酒美食,腐人肝肺,你要拒之,不能放任;美色機巧,亂人心志,你要穩住,不能縱慾;喜怒哀樂,有傷魂魄,你要節之,不能恣情;意淫妄念,擾你虛靜,你要守之,不能稍殆……汝能持否?有沒有李白"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啊。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氣"指的是持之以恆的養丹田之氣;"致柔"指的是導致身體柔韌。這句話的意思是:專守精氣使之不亂,形體就會變得柔順,能像嬰兒那樣,內無思慮,外無政事,那麼,精神和肉體就不會分開,靈魂與大道也能抱在一起了。結聚精氣以致柔和,這就是在講養氣,養氣是為了修心。而小孩子沒有執著,所以氣是柔順的,身體的棉軟的,等到有了執著,身體就開始僵硬了,死的時候就更硬了,變成殭屍了。但是,大修行人,死了之後,身體也是柔軟的,因為他沒有執著。這個談何容易,我們實難為之啊。因為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之中,我們的心常常不在我們的管轄之內:有時候他跟著領導的臉色走;有時候也跟著同事的成敗走,有時候還跟著孩子的表現走;有時候又跟著妻子或丈夫的要求走;更有跟著美女或帥哥走,跟著山珍海味走,跟著房子車子走,跟著官階職位走……我們想管也管不了啊。古人早就知道我們會這樣,專門為我們這樣的表現造了一個詞——心不在焉。是啊,我們的心基本不在我們身上。我們咋辦?其實還是有辦法的,只要你有心,辦法一定比困難多嘛。讓我們來練氣收心吧。


《老子》胡說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我跟大家洩一點密,學《老子》就要善於利他嘛。秘而不傳的道家寶典《太清元道真經》養氣行氣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試: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熱,及可排積元氣";學到呼吸的方法了嗎?用鼻子吸氣用口吐氣。這樣可以驅寒散熱,什麼冷啊熱的不在話下,冬天一件單衣不冷,夏天穿上棉襖不熱。達到這個狀態,只是稍微改變了一下呼吸的方式而已。我們再看:

"閉氣,可以救餓劣,通百關,治萬病,非養氣復元也"難怪人家不生病,學會閉氣就好了,而且還不會餓,可以辟穀了。

"嚥氣可以救虛弱,非自然充滿也"

"行氣可以潤肌膚,非常道也"

吸氣、呼氣、閉氣、嚥氣、行氣,你看看,真有學問,深奧!不像我們普通人只會自然呼吸。

我們再看看《太清元道真經》講怎麼復元氣:

"復元氣之道,別無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虛心湛寂,則自然元氣復也。復元氣之法,當以減息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減。減半息增半壽也。"這裡強調的是"降心湛寂,"虛靜寡慾,就能降心,能降心,就能靜,靜到一定程度,就是寂,寂靜了,心就明亮了,我們在第四章學過嘛"湛兮似或存"。你看,這境界不就來了嗎?再繼續:

"從減息至無息,則復元歸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壞也"這不就返老還童狀如嬰兒了嗎?

練氣從而祛病延年長生不老,早已成為東方人文的專長,有中國的道家的有印度的瑜伽術,其實我們的儒家也是練氣的。孟子就"善養吾浩然之氣",而且也講層次遞進。他的《盡心篇》是這樣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孟子就說明白了養氣的層次:第一層次是修煉有收穫發現它的好,這就叫善;自己有善,已經有善得氣了,叫作信,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氣充滿全身叫作美;第四個層次是充滿並且能發出光輝叫作大,光大並且能使容天下人感化叫作聖,這就進入第五個層次了,最高層次是第六層,聖又高深莫測叫作神。

要達到專氣致柔,得有耐心,慢慢練;得有恆心,堅持練。會成功的。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什麼是滌除?就是清除我們心裡的各種妄念雜念,各種意淫機心,各種小算盤小九九。使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什麼是玄覽?覽,就是鏡子,這裡指心境。玄覽,就是指靜心而觀,達到虛靜之態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明亮起來,就開悟了,就生大智慧了。智慧一生,萬事萬物就瞭然於心。這就是玄覽,也是見道啊,那就了不得了。難怪那些神一般的人物,什麼都知曉,原來他們是有絕活的。這個絕活,老子又洩露給我們了。現在,好多名家都講靜坐冥想,靜能生慧嘛,而且還有一套一套的方法,另外還配有相關的音樂,讓人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虛靜冥想之態,然後與道合一,生出大智慧來。其實,也不是想入靜就能入靜的,我試了一下,就效果不佳。當然,這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而是我自己心不靜啊,雜念太多要清除。滌除才能玄覽嘛。

那什麼是無疵呢?有個成語叫吹毛求疵,就是說吹開皮上的毛尋疤痕。疵,就是疤痕就是小毛病。"不淫邪,淨能無疵病。"講的是,沒有雜念,才沒有瑕疵。無疵,就是心鏡上面沒有一點不乾淨的東西,當然,心鏡就會很明亮。滌除之後,才能見玄覽,不斷滌除,才會無疵,心鏡才會一塵不染。這個滌除,讓我想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不斷反思,不斷滌除雜念,才能到達虛靜之境。

那麼,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意思就是:清除雜念以使內心靈明,能使他沒有一點瑕疵嗎?是啊,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有一個修煉的過程,就像佛教的開悟一樣,修行過程是很漫長的。我想到了《六祖壇經》裡的一個故事:五祖自知時日不多,想確定接班人好傳衣缽於他,於是就要大家都寫偈子,大弟子神秀寫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說的不就是滌除玄覽而至無疵的過程嗎?這神秀是不是化用老子的這句話呢?雖然這個偈子五祖認為沒有進到門內,只在門外,就是說沒有開悟,但是他把修行的過程做法還是表述得蠻明晰的。

《老子》胡說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河上公說:"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治國者,佈施惠德,無令下知也。"我認為,河上公說得太好了!你要修身,你就得愛氣,愛氣最重要的是心無雜念,不分心,周遭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才能虛空明淨;才能很好地養氣,行氣,閉氣,嚥氣。才能讓氣能自如周行於身,什麼小周天大周天的,什麼任脈督脈的,一通百通,氣能周身運行,身體柔軟如嬰。你要治國,就要像修身愛氣那樣愛民,就要從老百姓需求入手,廣施惠德,並且不要讓老百姓知道你在向老百姓施恩。不然呢,不是沽名釣譽,就是譁眾取寵。怎麼廣施惠德呢?這就是佛家的不住相佈施,不住色身香味觸法佈施,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要使人民自由發展,不要左一個政策右一道命令,搞得老百姓疲於奔命,少苛捐雜稅,少騷擾,也就是老子在第二章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樣,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大的恩惠。能做到這樣就是愛民治國,就是無為了。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這一句,老子將養生治國進行對比,說愛民治國只有一箇中心,就是愛民,方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無為。那你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呢?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耳為聲之門,目為色之門,口為語言飲食之門,鼻為嗅之門,而皆天所附,故曰天門。所以,天門,就是指感官。開闔,即開合,就是破迷得悟。天門開闔,就是指人體感官與外界融為一體,即是明心見性。雌,指安靜柔弱的。為雌,雌柔守靜。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的意思是:感官和外界融為一體,明心見性了,還能夠做到雌柔守靜嗎?這個境界就厲害了,我們以眼為例,來說明天門開闔能為雌的境界,老子說的與佛家的是差不多的。我們借用佛家的五眼來說明:

肉眼,指一般的眼睛。所見非常有限,而且無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質,只能看非常短的距離,可以說是非常受到侷限的"觀看"工具。但是如果經過用功的修行,肉眼也能穿越有形的物質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可見人的潛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即使肉眼這個感官,也只是使用到很少的能力,足見修行是每一個人其實都應該作的事情,因為如果感官有限,往往就會落入有限的思考,也繼而作出"有限"的行為,而對於這浩瀚的宇宙而言,不啻是坐井觀天,故人人宜修行,最起碼,可以擴展自己的"視界",何樂而不為呢?

天眼,是天人擁有的視力。能夠看得相當廣泛,能夠看穿有形的物質,而且能隨心所欲的觀看自己想觀看的任何人事物,但天人由於天界的境界不同,所看的能力還是會有細微的差異,例如四禪天的天人和初禪天天人所看的範圍,當然就是四禪天天人看得更清晰、更廣泛,故天眼絕對與修證功夫有關,修得越好,看得就廣泛。欲界的人類,一樣可以修得天眼,因為肉身雖然處欲界,可是還有天色身也與肉身並存,經過修行,天色身就會慢慢的醒覺,醒覺以後就會睜開天色身的眼睛──天眼,故修行得力之人,天眼會慢慢張開,就會看到一切欲界眾生看不到的人事物。但是天眼的證得與一個人的開悟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很可能一個有天眼能力的人,完全不懂空性,也很可能一個天眼尚未打開的人,已經澈見諸法實相,故一切的神通現象,切莫執著,因為因緣甚深,每一個人透過修行而證得的神通並非次第完全相同,相反的,每一個人證得的神通能力都是不太一樣,除非已經證得佛眼,才是究竟證得,否則都是千差萬別,故修行人切忌與別人比較進度,尤其是神通證得的進度。

慧眼,是開悟之眼。只要開悟者,就是擁有慧眼之人,也可以說,有慧眼,則必定是開悟者;這是一體兩面之事。對於諸法實相已經完全明白,這就是慧眼,已經不再受到外相的干擾與朿縳,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擁有空性知見與證量的人,修行人有沒有天眼倒還不是最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空性作為依憑,看到越多,煩惱也就越多;而一個修行人擁有慧眼則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見性了、悟空了,才有辦法稱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才有辦法離開一切的執著,也才有辦法解脫生死輪迴,因為一切的執著都會感召障礙,都會感召更多的業力,那麼修行人了業都來不及了,那能再造業呢?故慧眼是每一個修行人都必須努力證得的證量,因為所謂的法眼、佛眼也是植根於慧眼而繼續證得的。

法眼,是善辨眾生根器以及八萬四千種佛法之眼。佛法是珍貴無比的,但其實佛法並不是佛所發明,而是宇宙間迎向光明的方法,只要修證到法眼,便能知悉這一切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八萬四千種佛法。所以法眼修得越好,就自然而然知道越多的佛法,相對的,也越明白眾生學習佛法的根器與因緣,故法眼是大乘菩薩道行者宜努力證得的證量,因為法佈施是無上佈施,而唯有法眼開展了,才能作此無上佈施,自利利他。

佛眼,是佛圓滿澈見一切之眼。佛眼是五眼中的最後一眼,也是最圓滿之眼,佛眼能夠悉知悉見一切,也能對治一切,故佛眼即是最究竟的證量,一切圓滿,一切具足。

天門開闔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至少達到了慧眼境界,有的修行的道人會達到更高的層次,像老子無疑達到了佛眼境界。其實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他們達到的至高境界都是一樣的,都到了山頂上,我們還在山腳下。他們看我們像高分辨率的衛星看地球一樣,想看哪兒誤差在幾毫米,我們看他們,山太高什麼也看不到。這就是天門開闔而無雌與普通人的差別。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是洞透的意思,"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四達"是道、天、地、人無所不達。知,同智慧的智。就是莊子所說的"機心",即巧詐之心,機巧功利之心。無知,就是不用智巧,不靠手段權謀,就是無為,處無為之事。所以"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的意思是:天地人道無所不通,宇宙萬物盡在心中,能夠不用智巧嗎?到了這個境界,已非人哉。那就不僅神,而且神乎其神了,就像老子那樣。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事是他不知道的,也沒有事能夠難倒他了。


《老子》胡說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贊同臺灣學者陳鼓應的觀點,他認為:這幾句重見於51章,以為重簡。所以,51章再講。

這一章,老子養生治國一起說,告訴我們很多不傳之秘,養生也好治國也罷,載營魄抱一,要渾然一體,不能須臾離也;專氣致柔,要能內外皆無,才能狀如嬰兒;滌除玄覽,要做到耳目無染,才能沒有瑕疵;愛民治國,無相佈施惠德,才能自然無為;天門開闔,做到明心見性,才是雌柔守靜;明白四達,只有摒除機心,才能無知無為。達到這種境界,你就真的神了,你就真的靈了,你就真的是神靈了。也就是說,這第十章講的是玄牝的最高境界。

各位,你同意我這種說法嗎?期待交流。


文:胡老師說道

圖:來自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