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80年代人的消费观,挣钱、存钱主要是买家用电器。一个家庭,必须要置办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组合音响、空调。单拿电冰箱来说,有钱的买高档的,没钱的买低档的,但终归要有这么一件。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天津出现了三家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分别生产可耐牌、海河牌、冰峰牌电冰箱,盛极一时。

当时来说,可耐牌以其220升的大容积、四星级的深冷速冻功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海河牌是双门双温冰箱中,价格最有诱惑力的;冰峰牌以物美价廉见长。这些天津产的电冰箱,由诞生到红火,再到衰落,其中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也代表了80年代天津市的工业水平,是天津人的骄傲。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博物馆里的电冰箱洗衣机

1983 年,天津电冰箱厂试制成功冰峰牌电冰箱。这种冰箱容量适中,体积小,噪音小,封闭严,制冷效果好,耗电少,价格较低,最大的特点是皮实。当时电冰箱厂接到一封用户来信,说有一位老人去开冰峰冰箱拿水果,行走不便站不稳,手扶冰箱门摔倒在地,电冰箱也倒在水泥地上,两小时后家里来人将冰箱抬起来,从外观看,只是冷冻室门拉手摔坏了,重新启动后,冰箱运行正常。

知名度最高的可耐牌冰箱的生产,经历了很多波折。1983年,中国技术进口总公司得到消息:法国单班年产40万台电冰箱的鲍克耐希公司倒闭,设备和技术寻找买主。当时中国各大城市“冰箱热”,广州、北京从国外引进设备先拔头筹,轻工部有意安排天津二轻局购买这批法国设备,开发一条冰箱生产线。

鲍克耐希的设备可以生产从120升到390升的冰箱,还可以生产215升卧式冷冻箱,产品有三十多种规格,图纸资料以及全套工装模具比较完整,部分产品可以直接在中国投产。这套设备的生产能力,是广州电冰箱厂从日立引进的设备的十倍。天津代表去了法国,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的成交价为2950万法郎,折325万美元,与广州电冰箱厂购买生产设备的价格持平。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可耐牌电冰箱

天津成立了电冰箱总厂,号称国内最大、亚洲屈指可数,以最快的速度安装设备,投入生产,出产冰箱,还起了一个特别响亮的品牌名字——可耐。天津人都知道,耐,在天津话里就是“爱”的意思。

1987年3月,劝业场举办“可耐牌电冰箱展销”。当时双门冰箱零售价每台1840元,顾客从头一天夜里就等在门外,早上开门后,发了三百张购货券,仍有上百名没领到劵的顾客不肯离去。第一年年产四万台,本以为一切顺利,但上市不久却砸了锅——可耐冰箱质量极差,却标榜“四星级豪华冰箱”,消费者花了钱,吃了亏,上了当。

为什么呢?天津电冰箱总厂有2400名职工,真正干过电冰箱的,只有副总工程师武广新一个人,操作人员几乎全是电冰箱生产的门外汉。厂里的管理乱成一锅粥,为防止职工上班时串岗,竟然花三四万块钱,在各个车间建起了监狱里才能看到的铁笼子。组装车间干活的一百多名工人,是从无线电联合公司外聘的,为请他们,每个月要向对方支付14万元劳务费。发泡工序上操作的是没技术的农民工。关键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这样的企业能赚钱才是怪事。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80年代生活场景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冰峰牌

1987年12月,市里和二轻局决心要挽狂澜于即倒,果断调整电冰箱总厂领导班子,吕新等人走马上任。经过整改,可耐冰箱从低谷向顶峰回升,月产量从2500台增到2万台,一级品率升至85%。兴建了维修中心,凡购买可耐冰箱存在质量问题的,厂内派维修人员登门,需要拉回厂里修理的,将临时为用户更换一台新机。可耐,终于成为天津人最信得过的冰箱。

1988年,可耐牌冰箱日产量突破450台,在北京西单商场举办的二十八个城市可耐牌电冰箱联展中走向了全国。80年代末,可耐牌电冰箱在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1年,十几万台可耐BD—120型冰箱在天津新港登船出口法国,重返故里。

可耐电冰箱赞助了一系列文体活动,比如天津的节目主持人大赛、迎春文艺晚会,还以25万元赞助国家游泳队,队员在国内比赛中身佩“可耐”标志。“可耐酒家”在围堤道开业,以川菜、粤菜为主,另有丁香海鲜火锅,附设可耐卡拉OK歌舞厅,在当时天津形成了一种随处可见的“可耐”文化。正如可耐电冰箱的广告语:“可耐可耐,人见人爱!”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文:何玉新)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80年代生活场景

可耐冰箱人见人爱,80年代购买法国生产线,形成“可耐”文化现象

海河牌电冰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