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日读《礼》

《礼记》:“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礼记》:“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于为友。”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礼记》:“尊客之前,不叱狗。”

《礼记》:“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对于传统文化,历来有这么几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洪水猛兽,应大加贬抑;一种呢全盘接受,优秀的很;第三种折衷论。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是优秀的,几千年来的老祖宗都不是吃素的,不优秀,大毒草,传承它,阐释它,有必要吗?整体上肯定没问题。然而时运在变幻转移,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环境和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削足适履,旧瓶装新酒,可能会有问题。那现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的当下化。”我不想用现代阐释,民国时期的阐释在民国是现代阐释,放现在那还是现代阐释吗?

传统的东西尤其是经典的东西,寥寥数语,若参之以相当阅历、素养,那真的是咀嚼不尽,余味无穷。拿着则来做个例子。《礼记》:“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于为友。”这则如何理解?有一种说法说:对于一个正人君子来说,你的交往对象很要紧。假如你老往一个寡妇家跑,别人问,你说去找这个寡妇的儿子。固然可能是,但怎么能说的清呢?除非这寡妇的儿子很成器,像宋代的欧阳修,那尽管跑,没事,不会有绯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经得住多方面阐释,也禁得住各个时代的阐释。各个时代价值取向、阅读眼光变了,但都认同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唉唉,现在每天看死了百号左右的人,确诊病例还在大增,也苦了那些医生护士。奈何,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