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天子十二冕旒冠

有着诗佛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为了描述大明宫早朝时的巍峨森严场景而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这样写道:"九天阊阖(即天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有记载,"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冕的上方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子,名叫延,在延的前后两沿会挂一串串的圆玉,即旒。

诗中所写的为文武百官齐拜皇帝的情形,"冕旒"即为皇帝的指代意象。自古都是"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但为什么偏偏是"十二",而不是作为古代至阳的"九"呢?

由三出发,表示统领百官的数字十二

1."天道莫不成于三"——三之数确定百官之量

《白虎通义》有记载:"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等,君、父、师。"所以说天下所有的道全部都合数字"三"而成。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白虎通义》

因此,一个皇帝需要设置三公来辅佐,一公需要设置三卿辅佐,一卿设三大夫辅佐,一大夫设三元士辅佐,总共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个元士,合一百二十个官职,正好对应十二地支。而旒冕设置十二,即表示这一百二十名官员尽归天子所统治。是天子受百官尊崇统领天下,权力至高无上,地位尊贵至极的意思。

古代以天为尊,因此称帝王为天子,以示尊崇。而在古人的观察中,天象正好与数字"十二"十分相和。

2.和天象而成的数字十二

《周礼·春官》有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以会天位。""冯",乘也,登高的意思,"相",视也,看的意思,冯相氏是周时掌天文的官名,主要通过登高观察天象演变从而推算历法。"岁"指的是为了纪年而虚构的大岁星(即现在的木星,实际运转一周为11.86年。古人观察木星运转时,因为觉得它运转的方向和由东向西划分十二辰的方向相反,不方便观看,就虚拟了一个和木星运转方向相反的大岁星。),十二年绕天转一周。

"月"指的是朔望月,也就是月球绕地球十二周的时间,"辰"即北斗七星勺柄所指的方位。这段话的意思即为冯相氏负责观测十二年绕天运转一周的太岁星,一年发生十二次盈亏变化的月亮,在不同时候指向不同方位的北斗七星勺柄,通过这些来排列确定年、月、时、节(节气)等历法,只有确定了时间,统治者才能更加方便准确的管理国家,颁布政令。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周礼》

这段话表明十二这个数字正是天相官根据观察天象中周期运转的天体而得。以天象推演出十二在为了纪年而创立的"十二次"中得到了更加明确具体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说道:"(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份,叫作十二次。"这是古人为了通过太阳位置的变换来得出节气变换而作,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太阳周期性变换位置来纪年所作。既然皇帝被称为天子,那么将冕旒之数设置为与天道相应和的十二也就不奇怪了。

应和"万物始施而牙"的十二月,将冕旒冠旈串数定为十二

1.古人据天象之演变而得出的十二月

《礼器》有云:"天子麻冕(即用麻制成的冠冕,麻象征着女工的开始,麻冕表示不忘本),朱绿藻,垂十有二者,法四时十二月也。"

这里有说到,天子冠冕上垂十二旒是取自四时(即四季)十二个月。

古时候,为了统一时间方便管理,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将昼夜交替的周期定为一"日",将月亮盈亏的变化周期定为一"月",将庄稼熟成的周期来定为一年,一年分为十二月,十二,既是表示一年的结束,同时也表示下一年的开始。《白虎通义》记载:"十二月,万物始施而牙。"也就是说,在十二月的时候,万物都开始舒展,生命开始萌芽。天子冕旒之数定为十二,也有表示天子将带领百姓结束昏暗,走向光明的意思。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天子冕旒冠

2.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相配的"月建"

"建"即为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的斗柄顶端指向,一个太阳年内,"建"会依次转过十二个不同的方位,每个方位对应一个月份。作为指代方向的地支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子表示北方,午表示南方,依次类推。因此,十一月又称为建子月,是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北方的月份的意思,十二月为建丑。"丑",纽也,纽,即绳结。《汉书·律历志》有记载:"纽牙于丑。"表示说丑月时,阴气就像可解的绳结一样即将消散,而阳气正当萌发,伺机而出。

将帝王的冕旒设为十二,能够表示作为阳之至的天子能够驱散一切阴霾,为天下带来生机。

为何天子的冕旒冠上的旈串数是十二而不是九?

1.十二是周礼创建之初,根据天地变化规律所确定的数字

《周礼·弁师》中有记载:

"(王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就"即"旒",这段话说的是天子冕旒冠上的旒都是由五彩丝绳贯穿玉柱所作,每旒都有五彩玉珠十二颗,共十二旒。从这里能看出,不仅旒数为十二,就连旒上所串玉珠也必须是十二颗。"十二"是古人在最初制定冕旒冠时根据天象变化,日月流转所作。象征天子孕天气而生,将带领人们驱散邪恶,走向光明。同时也暗含祈祷国运旺盛、国道圆融的美好祝愿。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十二冕旒冠

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控制人心,通常会利用一些已十二经在人们心中形成固有存在的迷信让人们相信他是天选之子。袭承森严的礼法就是让人们形成固有观念,相信天子已经承接天运的最好做法。

2.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心,使人们相信自己是天选之子而选择承袭周礼

天子的冠冕,从用料到各个部件,逐类逐项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当看着继承大统的天子带着这样按照上古礼法所严格支撑的冠冕一步步走向王座,长期被礼法所熏陶的人们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崇敬之感。古代帝王为了尽可能的规避人们篡权夺位的心思,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特意制定森严律法,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为了让这样的分类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在人们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将等级与衣冠挂钩,不同等级的人穿着不同规格的服饰,佩戴不同类型的头冠。

天子所带的头冠必然是所有头冠之最,十二之数既合天道圆满,同时也象征四时月份之最

,朝夕时辰之最,寓意天子地位至高无上,群臣百姓莫不顶礼膜拜,决不可生出叛逆之心,作出忤逆之举。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天子十二冕旒冠

3.与象征萌发的十二相对比,象征终结的九。

虽然"九"在古代是至阳之数,但古代也讲究物极必反,"九"作为至阳之数,再往下走,就有衰变的可能。《白虎通义》中有记载:

"九月谓之无射,何?射者,终也。言万物随阳而终,当复随阴而起,无有终已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九月象征着万事万物随着阳气终结而终结,接着在随着阴气生而复起,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九"作为至阳之数,同时也代表了终结,而帝王最忌讳的就是终结,因此,"九"必然不能作为帝王冠冕上的旒数。对比起"九"来说,根据天象变化,应和天道演变的"十二"显然更加适合。"十二"是根据天体周期运转所得,是一个变换的数字,有天选之子,天佑国道的象征意味,不仅没有"九"盛极必败的缺点,同时还具备让人们相信帝王是天道庇佑之子的含义,无论是从古代以天为尊的思想上看,还是从封建统治者让人们对自己的至高地位产生臣服心理来看,"十二"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承周礼、控人心,帝王冕旒冠舍至阳“九”而择“十二”,目的何在

天子冕旒冠

总结

天子所戴的冕旒冠上,悬挂十二旒而不是九旒的原因在于,比起象征即将走向衰败的阳之至"九"来说,袭承自《周礼》,应和天象无穷变幻的"十二"具备更加吉祥、积极的意义。

在封建迷信的古代,"天"作为人们日夜观看却又永远无法触及的存在,是人们心中最向往、崇敬的地方。因此,在制定帝王冕旒冠的旒数时,选取了和天象变化最为应和的"十二"作为旒数。

在这之后,天子佩戴十二旒冕旒冠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了利用这种印象在人们心中确立自己的统治者地位,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等级印象,后来的统治者自然会选择继续佩戴《周礼》中记载的十二旒冕旒冠。《周礼》中有记载:天子戴十二旒,诸侯戴九旒,在这种规定这下,后来即使有想要改变冕旒数量的统治者,只可能选择比十二多的数字,断不可能选择象征诸侯的"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