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林丹“下山”的日子:主管教练眼中的弟子是如何面对下坡路的


十几天前,林丹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李志锋指导接到了他的电话,不是寻求解惑,而是告知一条讯息——“李指导,我决定退出国家队了。”

李指导没有丝毫的意外。

任何运动员在到达顶峰后都会经历“下山”的那一段,体育界都是如此,林丹也无法逃避这个自然法则。

走下“神坛”的过程其实早在2018年就已经有了端倪——林丹在那一年遭遇了9次一轮游。

从2010年开始执教林丹,到如今这个节点,他曾陪伴弟子路过光彩绚烂的辉煌之路,更长地是与他一起与时间搏斗。

人们大多只注重林丹创造的奇迹,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羽毛球男单选手,是如何从一步步接受失利到与之妥协,并慢慢意识到他已经与过去无所不能的自己告别。

李志锋目睹和参与了一切,面对无法逆转的势头,他能做的只有让它来得越晚越好。


陪伴林丹“下山”的日子:主管教练眼中的弟子是如何面对下坡路的


衰退

如果将林丹在国羽的20年分成三个阶段,李志锋指导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心目中弟子的成熟期——“差不多从2006年开始,到2017年。”

分割在一头一尾的是他的成长期与衰退期。衰退期从2018年开启。

林丹的2018年赛季,“一轮游”成为了主旋律,他先后9次止步于第一轮,让球迷渐渐意识到“超级丹”褪色了。

一整年的比赛中,能够击败林丹的不再只有顶尖选手,这个阵营逐渐扩充,越来越多的一流高手,甚至是世界排名在100名之外的无名小卒也开始露出稚嫩的獠牙。他们看重能够战胜林丹的这份尊荣,嗜血成瘾。

1月16日,马来西亚大师赛,林丹在苦战71分钟后以1比2负于印尼选手穆斯托法,这名24岁的选手世界排名只有第110位;10月23日,法国公开赛,林丹面对30岁、世界排名第88位的日本选手坂井一将,同样以1比2落败。第一局,林丹还曾以21比9轻松胜出。

年底两次在第一轮中遇到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选手桃田贤斗,林丹都输了,但两次都输得并不难看——一次在第二局中打到21比23,一周后林丹也曾在桃田贤斗的手下拿下一局的胜利。

李志锋对新浪体育剖析了林丹在这一年中颓势显露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年龄慢慢增大;另一方面,谁遇到他,无论是否战胜过他,都会充满动力,尤其是国外选手。”这种感受,不仅是站在场上的林丹能有直观的感受,即便是坐在场边的李志锋,也是感受强烈。

“他们和林丹打比赛,胜了就是赚,是荣耀,输了也很正常,在这种心态下往往都有好的表现。”

在巅峰期,球场上的林丹可以做到为所欲为,只要他认真,他想赢的比赛就能赢,他想得到的冠军就能得到;到了衰退期,他的这种能力随着体能与精力的下降也慢慢消褪。

他开始无法做到在所有比赛中都保持等同旺盛的精力。2017年,他两次战胜状态不俗的李宗伟,显示了在世界羽坛的余威仍在。但在其他场次中也会出现此前从未暴露出的问题,比如大比分领先时遭遇逆转,比如关键分打丢、葬送好局。

李志锋坦承从2018年开始,林丹综合能力逐渐开始下滑,“从能力也好,速度也好,包括精力,他在这个方面数据都在下降。如果碰到强敌,比如李宗伟,他很想赢的话,会把自己调动得很全面;面对实力一般的选手,在调动得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他就会出现在场上越打越难的情况。”

综合指标的下落,意味着林丹的绝技能分能力变弱,“强势的进攻开始不如以前,很多对手开始慢慢地适应了他的打法。”

陪伴林丹“下山”的日子:主管教练眼中的弟子是如何面对下坡路的


接受

林丹一直都很自信,这种自信造就了他在赛场上的霸气。

但这几年的比赛,观众明显感受到,他激情澎湃的举动越来越少了。

接受自己竞争力下滑是需要时间的,李志锋回忆道:“他输球输多了,心里肯定会觉得不舒服,有时候也会钻牛角尖,领先的球怎么赢不下来,就会出现一种阴影。”

在训练中,林丹也曾刻意地想要保证速度,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打法意识方面来弥补速度的缺失,“我们教练组感觉他的速度没有以前快了,他有时候就觉得自己的速度还可以,后来通过录像分析,确实慢了一点。”

面对无法抵抗的颓势,再好的心态也都会崩塌。输了球,林丹不解,下场后会发脾气;训练质量达不到理想状态,他会和自己置气,情绪易燥。

李志锋理解弟子情绪的波动,“我们教练也会着急,也这是自然规律,也抵抗不了,不用说国外选手,就连队内的竞争也很激烈。大家看到他这么多次的‘一轮游’,会质疑他,但他在背后的努力、心酸以及加倍吃苦,很多人是看不到这些的。”

输球次数多了,团队复盘比赛的次数也相应增多,林丹心中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都准备充足了,还是会输?“我们会对失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也会从训练方面找原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李志锋庆幸林丹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还在,“这是基础,如果林丹做不到这一点,他实力下滑的速度会更快。”

就像下山的行人,躲不过万有引力的掌控,“找问题的时间没有以前那么快,就算找到,起到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难度倍数增加。”

对职业生涯后期的林丹而言,想用训练量来维持状态变得不太可行,“如果增加训练量,他的身体就会有反应,需要3、4天,甚至一周的时间,酸痛的感觉才会消除。

2019年,团队改变了策略,试图增强林丹的体能来缓解场上的降速问题,他时常去田径场跑步。跑着跑着,他和苏炳添成为了好友。两个皆与自然法则抗衡的成熟男人,有了共同的话题。

林丹对体能训练的自我要求甚高,“他到一个地方,下了飞机就要去训练;或者刚到一个赛区,放下包,马上去健身房,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加强体能训练。”

陪伴林丹“下山”的日子:主管教练眼中的弟子是如何面对下坡路的


理解

从2019年开始的奥运积分赛,林丹打得不太顺利。2020年,他在参加的4场比赛中,只赢了一场。

东京奥运会,队伍最多只有2名男单选手能够参赛。谌龙稳居前列,基本占据了一个名额。石宇奇在受伤后赶在了去年年底回到赛场。

一切迹象来看,林丹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打乱了林丹的计划。

“全英公开赛后,林丹的想法还是打到最后,尽力争取,不管希望大不大。但在疫情出现后,东京奥运会推迟到明年,本来他的年龄就没有了优势,现在推迟了一年,对他来说有很大的难度。”

在林丹微博宣布退出国家队的消息前十几天,李志锋就知道了弟子的决定。

“我和他交流了一下,他做运动员,每年每天都在外奔波,家庭方面基本上是顾不过来的,他自己也说,退出国家队后可以多陪陪家人,我特别理解他。”

这些天,他的脑海里会不断冒出过往的片段,关于他的,更多的是他与林丹并肩作战的画面。林丹对他而言,是弟子,也是朋友。

多数成功的运动员,都会伴有争议,林丹也是。

有的人说他为人傲气,恃才傲物,跅弢不羁。李志锋认识的林丹则全然不是如此。

“他对长辈、对教练一直以来都很尊重,该有的礼貌从来都不会没做到位。在人情世故方面也做得非常得体。”

赛场上的林丹,无法回到以前,但他身上的可贵品质,却没有被岁月稀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是很多运动员难以做到的,他在训练时就是能给队友起到模范的作用。”

生活中的林丹,从未改变过,“他讲义气,讲情义,有很多小兄弟一直陪伴着他,他对待小兄弟也向来很慷慨。”

原本,李志锋在去年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因为林丹想参加东京奥运会,所以我得陪他。”如今,林丹冲击奥运会失利,李志锋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已经决定即将解甲归田。

两个不同年龄的人都走到了山脚下,他们微笑道别,各自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