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古關之黃土關探尋

新縣《雄關古寨》分析——

黃土關 是過去淮南“五關”之一,也是大別山“十三關”的東黃土關。東黃土關(後稱黃土關)居光(光州)黃(黃州)古道咽喉,自古乃兵家必爭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按史料記載,黃土關位置大概在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但具體位置不詳。

南宋王應麟撰輯的《玉海》雲:“淮南之關,黃土、大活、白沙、木陵、陰山,即‘五關’之目也。”明官修地方總志《寰宇通志》關隘:“虎頭關、黃土關、穆陵關、白沙關、大城關,俱在麻城縣北。”清代顧祖禹編著的地理名著《讀史方輿紀要》,其黃州府麻城條雲:“黃土關,在縣北九十里,接光山縣界,形勢聳峭。”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麻城縣誌》關隘“黃土關,在縣北九十里光山縣界。”《宋史》李埴《乞復五關之險疏》雲:“復五關,……黃土關,形勢聳峭;白沙關與黃土關密邇。”唯有《金史僕散安貞傳》和清乾隆《光山縣誌》有具體記載,但也不詳實,分別摘錄如下:“金人犯‘五關’。金興定五年復伐宋。二月,安貞出息州,駐軍於七裡鎮。宋兵據淨居山。遣兵擊敗之。宋兵保山寺,縱火焚寺,乘勝追至洪門山。宋兵方浚濠立柵,安貞軍亟戰,奪其柵。宋黃統制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軍潛輕兵分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翼日,左右軍會於山巔,俯瞰關門;守關者望之,駭愕不能立;中軍急攻,宋兵敗,奪黃土關。遂入梅林關,拔麻城縣。抵大江,至黃州,克之,進克蘄州。”(金史《僕散安貞傳》)。

根據史料分析和實地考證,黃土關位置有兩種可能:一為新縣新集鎮董店經曾畈通往箭廠河楊衝村古道的苦竹坳嶺上;二為田鋪鄉土嶺村。這兩處均具備設關條件:一是江淮分水;二是鄂豫兩省交界;三是古道經過此處,均可達湖北麻城及武漢;四是山嶺兩邊均有險峻的山峰,關隘兩邊均設有山寨,路旁有古時廟宇遺蹟。董店裡邊的曾畈附近的兩山相距不遠,兩山間有古代塊石鋪就的道路,翻過大坳口,江淮分水,南邊即為舊時鄂地。董店南邊有糲谷尖(疑為擂鼓尖訛變而成),符合清乾隆《光山縣誌》上黃土關相關記載和宋、金黃土關之戰地形,但從沒有人聽說有石頭咀這個地名,也無人聽說過曾畈附近古代有打仗的傳說,並且曾畈也不是新縣去往麻城的最近道路。而田鋪黃土嶺也是江淮分水嶺,東靠癩痢寨,西倚何家寨,地勢險要,是過去光州––光山––麻城––黃州古道的必經之地,也符合金僕散安貞攻黃土關地形,且這裡有黃土嶺地名和有關打仗的傳說。據田鋪鄉黃土嶺村南細河衝老住戶何在松(1919年生)和黃土嶺村老支書何正國(1942年生)父子多次口述以及操灣老人佔國順(1923年生)證實,黃土嶺自古就叫黃土關,是通往麻城黃州的兵道關口,嶺上打了很多次仗,死了不少人馬。同時有資料顯示,黃土嶺東北黃毛尖就是史上所稱的黃武山。現湖北麻城市政府官網“麻城信息港”專家論文也贊同田鋪黃土嶺即是古黃土關這種說法。但是黃土嶺為黃土關的觀點,也缺少擂鼓尖和石頭咀地名對應。

清乾隆候選光山訓導、乾隆《光山縣誌》編者,詩人錢時雍曾作有《度黃土關》:

峭峽兩山交 石脊丌排(繞)

擂鼓鏗轟(前 ) 設險儼天造

飛策度山關 側足凜前導

漸進循步趨 躐等慎毋躁

(此詩存在缺陷,今依馬莊地理補全此詩!飛策度山關——此山現今名飛龍嶺是也)

詩中內容也與金將安貞攻南宋黃土關地勢一致,也提到擂鼓(尖)地名,沒提石頭咀,也不能確定黃土關具體位置。儘管如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黃土關在今新縣新集、泗店、田鋪一帶是無疑的。

據百度史料載——​

一作黃土嶺關。在今河南新縣南。《金史·僕散安貞傳》: 興定五年 (1221) 伐宋,“宋黃統制團兵五千保黃土關。關絕險,素有備,堅壁不出。安貞遣輕兵分為左右軍潛登,別以兵三千直逼關門。翌日,左右軍會於山顛,俯瞰關內,宋人守關者望之, 駭不能立。 中軍急攻, 宋兵潰, 遂奪黃土關”。

①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南。《方輿紀要》 卷50信陽州: 黃土關 “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

②在今湖北廣水市北。《方輿紀要》 卷77應山縣: 黃土關在 “縣北百里,東北至信陽州六十里”。

③在今湖北麻城市北。《明史·地理志》: 麻城縣 “北有黃土關”。《清一統志 ·黃州府》: 黃土關“在麻城縣北九十里。接河南光州光山縣界”。

④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北。金興定五年(1221年),僕散安貞攻宋,進軍黃土關,即此。

⑤即“黃土寨”。

黃土關——

①“東接三關,為首尾相顧之地。”即陰山關、虎頭關(土門關、也叫山水關)、木陵關。

​​​ ②處兩山之間。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地形符合黃土關歷史記載。

③金史載經光山(淨居山、洪門山)、過黃土關、至梅林關、至麻城。

梅林關,即木陵關,起自地方語發音。木陵關位於江淮嶺,嶺北居民經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血腥屠殺,皆來自江西一帶遷徙居民,而嶺南則保持原住。口音現仍為梅林關。另一種是文化的影響力,蘇軾過木陵關去黃州任職作《梅花二首》,由於文化的影響與滲透,當時本地居民管木陵關叫梅林關。

④把守古道之要地。此處為卞黃古道兵家必守之地。相傳抗金名將梁紅玉戰死於此地,即取名馬葬,後改馬莊。

⑤黃武山在酈道元《水經注》三十卷中有載,即“淮水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流入黃水。”水導源於木陵山,此處黃武山,應為賽山寨,自古此處為道家聖地,黃武之術傳說甚多。高山寨與賽山寨之水西北注入小潢河,賽山寨河水導源於木陵關處的木陵山。

北宋末年,宋金對峙於江淮,光山失陷後,以南地區皆由黃州麻城管轄,界線由雙方軍事佔領為依據。故北宋末年,宋金以關隘為界展開角逐爭奪。隨著時間的流逝與人口的遷移、戰亂及古建築的毀壞與消失,也僅有《水經注》可充足證明黃土關的河流地理特徵,而設在此處——即高山寨與賽山寨之間的河道坳口—— 黃土關應設於沙窩馬莊處!


大別山古關之黃土關探尋

大別山古關之黃土關探尋

大別山古關之黃土關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