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怎麼還不死?"本以為是不孝,不料卻獲眾人支持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我國,孝親敬長一直都是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有些時候,一個人孝順長輩的人,即便沒什麼出息,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但就在前段時間,一名孩子的不孝發言卻引來了周圍親友的支持,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情況。


當天正值週末,李先生帶著自己8歲的兒子到醫院看望患病的妻子。今年年初,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經過幾次化療,妻子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但在藥物的不斷摧殘下,妻子的精神狀態變得越來越差,李先生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由於是週末,所以一同前來看望李先生妻子的親友有好幾人,大家的面色都異常沉重,這導致整個病房都顯得特別壓抑。

這時候,姍姍來遲的父子倆終於走進了病房,妻子急忙將兒子喚到自己的跟前,噙著眼淚問他最近的學習生活情況。

然而,兒子並沒有回應媽媽的問題,而是突然說出一句令在場所有人都萬分意外的話:"媽,你怎麼還不死?"


聽到這句話,李先生氣憤不已,打算上前教訓兒子。然而,妻子卻突然攔住了他,然後反問兒子:"為什麼希望媽媽死掉呢?"

這句話直接戳中了兒子的淚點,他一頭埋進被子裡哽咽地說道:"因為…因為同學跟我說媽媽這種病治不好了,這些手術只會讓媽媽更難受。同學說人死了就不會痛了,所以我希望媽媽早點死掉…"

兒子的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不禁心頭一顫,原來他說出這番話並非毫無孝心,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孝順父母,才會提出這種期望。


雖說孩子的孝心值得肯定,但是他這樣一個期望也體現出了其對死亡的錯誤理解,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而言是相當不利的。

那麼,要想完成對孩子的"死亡教育",父母該如何做呢?

"死亡教育"如何進行?

·正確認識死亡

的確,誠如孩子所說,死亡意味著痛苦的結束,但這並非死亡的全部,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解脫"會給一群人帶來痛苦。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教會孩子多替他人考慮,承擔自身職責。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正視死亡,不會輕易選擇"輕生"的方式為自己尋求解脫。

·更正錯誤認知

有些孩子受到某些影視作品的影響,總是認為死亡之後的世界才是美妙、充滿希望的,這導致不少孩子產生尋短見的念頭,甚至將其付諸實踐。

對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思想引導與矯正,讓孩子明白,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但絕不會是所謂的"靈魂飛昇"。

·培養抗挫能力

現如今不少孩子之所以對死亡缺乏敬畏之心,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抗挫能力較差。在這些孩子的眼中,死亡與當下挫折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因此,要想避免悲劇的發生,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抗挫能力進行培養,讓他們能夠真正經得起大風大浪。


最後,李先生的兒子雖然只有8歲,但他所具備的孝心其實是現如今很多成年子女都不曾擁有的。這種社會現象的存在,不免令人心寒。

那麼,針對這樣一種社會現狀,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才能培養起他們的孝心呢?

培養子女孝心的方法

·學會感激父母

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愛從來不求回報,這既是一種義務,更是父母深愛子女的一種體現。但父母的"不求回報"並不意味著子女真的可以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

一旦孩子將父母的付出視作一種理所應當的舉動,那麼他們肯定很難做到孝順父母。因此,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向子女"索取"關愛。

舉個例子,父母給孩子買了一包零食,可以要求孩子分一點給自己。久而久之,不用父母向孩子索要,孩子也會很自覺地顧及到父母。


·學會體恤父母

雖說全天下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開心快樂地成長,但並非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做到滿足子女的一切要求。為了避免在比較之中產生失落感甚至是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必須學會體恤父母。

要想達成這一點,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換位思考。當孩子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問題時,他們自然就能感受到父母的難處,進而作出相應的改變。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