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貴中藥一一宣黃連

黃連,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黃連屬。其葉柄長5-12釐米,葉片呈卵狀三角形,邊緣有銳鋸齒。野生黃連多生長在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涼溼廕庇密林中。因其根莖呈連珠狀而色黃,所以稱之為“黃連”。黃連是一種常用中藥,其味入口極苦,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

名貴中藥一一宣黃連

宣黃連,是指皖南及浙江西部一帶山區出產的黃連。宣州南部多為山區,森林茂密,陰暗潮溼,為黃連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環境。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宣黃連一直是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宣黃連為短萼黃連,其名首載於唐初著名藥物學家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藥錄纂要》:“宣州:半夏、黃連。”其後出版的《四聲本草》《開寶本草》《本草圖經》《證類本草》《本草品彙精要》《本草綱目拾遺》等藥物著作,均十分推崇宣黃連的藥用功效。

名貴中藥一一宣黃連

唐蕭炳《四聲本草》記:“黃連,今出宣州絕佳,東陽亦有,歙州、處州者次。”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記:“醫家見用宣州(黃連),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北宋冠宗奭《圖經衍義本草》記:“(黃連)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可見,唐宋時期,宣黃連就以其優良的藥用品質得到醫藥學家們的廣泛認可,《舊唐書·書堅傳》記載當時宣州上貢的物品即有“空青、石綠、筆、黃連。”

明清之際,由於宣州地區人口逐漸增多,農耕面積不斷擴大,使得宣黃連的生長環境逐漸遭到破壞,再加上過度採挖,野生資源逐漸枯竭,又無人工培植黃連技術,所以在明朝時,宣黃連已幾近絕產。嘉慶《寧國府志》記:“方書所謂宣黃連,唐宋入貢,元朝罷之。洪武定製,太平縣歲進正貢四十斤,至萬曆年間裁減其半……其宣、南五縣歲派黃連一千七百斤,每斤折銀八分。”這一記載可謂濃縮地反映了宣黃連由盛到衰的歷史。

名貴中藥一一宣黃連

可是,宣黃連雖然幾近絕產,而黃連貢品上解卻仍多達每年一千七百斤,宣州百姓只好遠到四川、福建等地販運黃連回宣以充貢物。對此史料多有記載:“寧郡距閩二千里,距蜀四千裡,安能以不毛之貢,遙遙而盼逾江涉海之商航?”“楚蜀道梗,採買維艱,徒累血比”,因道路險阻,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貢賦成本,而且販運者往往血本無歸,但官吏又毫不松怠,“節行提比,敲樸徒施”,百姓“號泣求免”,觸目傷心,慘不忍睹。上貢黃連,給宣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名貴中藥一一宣黃連

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邑人孫襄毅然為民請命,上書操江巡撫,要求將本縣上貢黃連改折現銀,“痛念民生孔蹙,地產告窮……不致呼蒼籲昊之氓,有顛連莫控之苦。”(孫襄《上操撫部院請改折黃連書》,嘉慶《寧國府志·藝文志》),順治十三年(1656年),時任寧國府知府秦宗堯、巡按御史鍾有鳴再次上書朝廷,題請將寧國府六縣所徵黃連改徵現銀,“伏乞皇上洞察殘黎,俯將一分本色黃連準改折色,徵銀解部,庶百姓省採辦追呼之苦,而國家稍充軍需之用矣”(鍾有鳴《題請黃連全折疏》,嘉慶《寧國府志·藝文志》)。清政府這才依奏將歲貢黃連改為折色,以錢易物,舒緩了宣州百姓遠途販運之苦。直到清亡,這一不合理的稅賦才得以完全解除。

本文來源:《宣城風物》 童達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