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今天在頭條上看了一個問題:

兩個學生在課堂上嘰嘰歪歪,老師過去制止,制止不了反而和老師頂嘴怎麼辦?

細節是老師過去問了原因說拿對方的東西了,老師讓還給對方,其中一個還是不聽,老師說既然搗亂課堂就回家寫吧,我們這裡是學習的地方不是你打鬧的地方,順手把書本收拾起讓回去,其中一個學生死活不回家還罵罵咧咧,老師當時就在家長群裡發了一條消息大意是學生之間不要鬧矛盾讓家長注意一下,學生回家說老師扇了他兩個耳光還罵了他父母,家長父親馬上打來電話質問老師……

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我的回答是:

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首先肯定的是學生的做法不對。上課說話不對,對老師罵罵咧咧不對,回家撒謊告狀更不對!

但是作為一個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就沒有辦法了嗎?就一定要灰心喪氣,放棄教育了嗎?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學生會犯錯才需要我們老師去教育的,如果學生不會犯錯,還需要老師嗎?

在這裡我不是想給老師提出苛刻的要求,我只是想探討一下在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我們能不能有更智慧的思想,更有效的方法!

根據上面的實例,我提出我的觀點,不要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去教育學生。

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教育其實就是說服,和社會上的商業談判本質是一樣的。最不成功的談判是爭吵,唇槍舌劍,你死我活,就算最後達成協議也傷了和氣,後續合作肯定不會愉快,因為他們是站在對立面的兩方人;最成功的的談判是傾聽,傾聽對方的訴求,儘可能滿足對方的願望,在此基礎上尋找雙方的共贏點,如此的談判公正和氣,互利共贏,還能長久,因為他們找到了相同的利益點,他們是榮辱與共,休慼相關的共同體。

教育也是一樣,如果一個老師一開始就把學生當成對立面的敵人,被管教的對象,批評教育的對立方,學生只會有兩種反應:一是迫於老師的威嚴和對紀律處罰的恐懼,不得不服氣,但是這種服氣是口服心不服,面服內不服;二是有些大膽的學生,叛逆的學生直接和老師發生頂撞,甚至是肢體衝突,然後在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的威壓下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自己。

從教以來,我遇到了不少第二種的學生,但平心而論,他們真的是壞學生嗎?當年曾經被我開除的學生,十幾年後見了老師仍然畢恭畢敬,直說自己當初的不是;當年被我認為是不可救藥的學生,多少年後見了我,爭著給我讓座,搶著給我幫忙,說話滿是尊敬,甚至是討好。每到這時,我就會為自己當年的年輕無知和簡單粗暴而感到無比愧疚。如果當年的我多一點愛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我就不會開除學生,就不會放棄學生,今天的我也不會那麼愧疚了!

所以,教育學生要講智慧,最好的教育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從而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具體怎麼做呢?我這裡要講“五顆心”。

一、愛心。教育的基礎就是“愛”。如果說有愛的教育是雨露,那缺少愛的教育就是洪水。如果樓主真的對學生有愛,你還會說學生上課說話是“嘰嘰歪歪”嗎?如果你真的對學生有愛就不僅僅是過去“制止”了,你可能會等下課後認真地傾聽他們的問題,瞭解他們的想法,利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自己處理他們的矛盾,你就不是簡單粗暴,毫不顧忌他們尊嚴的把他們趕回家了!

(請原諒我說話的尖刻,因為這些話也是在說我過去的自己!)

二、細心。教育需要了解學生,瞭解需要細心的觀察,細心的留意,細心的詢問,細心的揣摩。疫情期間學生在家裡上網課,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向我告狀,說一個女生總是完不成作業,老師們都很生氣,我也很生氣。但我沒有發火,有天我驅車40公里找到了她的家裡,當我看到她一邊努力的學習,一邊還在照顧生病癱瘓的父親的時候,我再也說不出話來。不是她不努力,她每天晚上作業做到了12點還是做不完啊!如果我不加調查就開始批評她,她該會有多冤枉?小小年紀能承受這種苦難和委屈嗎?

三、耐心。教育是一件長期的事兒,教育需要的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很少能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耐心”就彌足珍貴。學生的錯誤改了還會犯,學生的目標堅持了不多久就會鬆懈,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如果自己都沒了耐心,學生還能有嗎?

站在學生對立面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

四、責任心。時刻牢記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主要是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只有在學生出了問題,需要被教育,被引導的時候教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正是問題學生才能體現出教師的作用和價值。所以在遇到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要去抱怨。

五、平常心。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聽進去老師的話,也並不是所有的學生最後都能成才。孔子,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弟子三千,賢者也才七十二人。所以,老師得有一顆平常心,所做的工作既不圖學生日後報答,也不要急功近利,一定得培養出名牌大學生。做好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擁有一顆平常心,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實、快樂,這就是最幸福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