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今天在头条上看了一个问题:

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叽叽歪歪,老师过去制止,制止不了反而和老师顶嘴怎么办?

细节是老师过去问了原因说拿对方的东西了,老师让还给对方,其中一个还是不听,老师说既然捣乱课堂就回家写吧,我们这里是学习的地方不是你打闹的地方,顺手把书本收拾起让回去,其中一个学生死活不回家还骂骂咧咧,老师当时就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大意是学生之间不要闹矛盾让家长注意一下,学生回家说老师扇了他两个耳光还骂了他父母,家长父亲马上打来电话质问老师……

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我的回答是:

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首先肯定的是学生的做法不对。上课说话不对,对老师骂骂咧咧不对,回家撒谎告状更不对!

但是作为一个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就没有办法了吗?就一定要灰心丧气,放弃教育了吗?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学生会犯错才需要我们老师去教育的,如果学生不会犯错,还需要老师吗?

在这里我不是想给老师提出苛刻的要求,我只是想探讨一下在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不能有更智慧的思想,更有效的方法!

根据上面的实例,我提出我的观点,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教育学生。

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教育其实就是说服,和社会上的商业谈判本质是一样的。最不成功的谈判是争吵,唇枪舌剑,你死我活,就算最后达成协议也伤了和气,后续合作肯定不会愉快,因为他们是站在对立面的两方人;最成功的的谈判是倾听,倾听对方的诉求,尽可能满足对方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寻找双方的共赢点,如此的谈判公正和气,互利共赢,还能长久,因为他们找到了相同的利益点,他们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教育也是一样,如果一个老师一开始就把学生当成对立面的敌人,被管教的对象,批评教育的对立方,学生只会有两种反应:一是迫于老师的威严和对纪律处罚的恐惧,不得不服气,但是这种服气是口服心不服,面服内不服;二是有些大胆的学生,叛逆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发生顶撞,甚至是肢体冲突,然后在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威压下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自己。

从教以来,我遇到了不少第二种的学生,但平心而论,他们真的是坏学生吗?当年曾经被我开除的学生,十几年后见了老师仍然毕恭毕敬,直说自己当初的不是;当年被我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多少年后见了我,争着给我让座,抢着给我帮忙,说话满是尊敬,甚至是讨好。每到这时,我就会为自己当年的年轻无知和简单粗暴而感到无比愧疚。如果当年的我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我就不会开除学生,就不会放弃学生,今天的我也不会那么愧疚了!

所以,教育学生要讲智慧,最好的教育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具体怎么做呢?我这里要讲“五颗心”。

一、爱心。教育的基础就是“爱”。如果说有爱的教育是雨露,那缺少爱的教育就是洪水。如果楼主真的对学生有爱,你还会说学生上课说话是“叽叽歪歪”吗?如果你真的对学生有爱就不仅仅是过去“制止”了,你可能会等下课后认真地倾听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利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处理他们的矛盾,你就不是简单粗暴,毫不顾忌他们尊严的把他们赶回家了!

(请原谅我说话的尖刻,因为这些话也是在说我过去的自己!)

二、细心。教育需要了解学生,了解需要细心的观察,细心的留意,细心的询问,细心的揣摩。疫情期间学生在家里上网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向我告状,说一个女生总是完不成作业,老师们都很生气,我也很生气。但我没有发火,有天我驱车40公里找到了她的家里,当我看到她一边努力的学习,一边还在照顾生病瘫痪的父亲的时候,我再也说不出话来。不是她不努力,她每天晚上作业做到了12点还是做不完啊!如果我不加调查就开始批评她,她该会有多冤枉?小小年纪能承受这种苦难和委屈吗?

三、耐心。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儿,教育需要的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很少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就弥足珍贵。学生的错误改了还会犯,学生的目标坚持了不多久就会松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如果自己都没了耐心,学生还能有吗?

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

四、责任心。时刻牢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需要被教育,被引导的时候教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正是问题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在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要去抱怨。

五、平常心。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听进去老师的话,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能成才。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弟子三千,贤者也才七十二人。所以,老师得有一颗平常心,所做的工作既不图学生日后报答,也不要急功近利,一定得培养出名牌大学生。做好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拥有一颗平常心,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快乐,这就是最幸福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