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要問今年春節期間的三大熱門話題是什麼?毫無疑問,回家、團聚、《流浪地球》!這部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的作品,非常值得家長帶著孩子們一起觀看。

“這恰恰是《流浪地球》的價值所在

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幻的種子”

2月8日,網友@卡卡西啦啦在論壇發佈了老同學看完流浪地球后給他女兒做的6張講解圖,一時引發眾多評論和轉發。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用心”“點贊”“優秀父母”……不少網友在評論中給這位父親豎起了大拇指,並表示也要說給自己孩子聽。

@冬瓜戰士OP:點贊點贊,真的有耐心還有學識。

@可愛雞:可以的!小孩子理解不理解,理解多少沒關係,至少興趣培養起來了。

@他就是這樣踢球的啦:先不說電影小孩子能理解多少?對她而言,這才是最正確地打開方式!

@WSCC: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好事,提高小朋友對物理,對科研的興趣,總比沉迷在吃雞,和流量明星中好得多

@yys0206:別的不說,兩個字送給你,用心。優秀父母。

@統計初段:你這老同學算“劇透”嗎?不過我要這個來給我小孩講,太詳細了!

@威斯意志:留個爪,感謝樓主!!準備講給兒子聽。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專家解讀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

關於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是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逃逸太陽引力的重要段落裡,“引力彈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李晉斌介紹,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里。但劇中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里/秒。這個速度相當於復興號列車速度的200倍。即便是如此高的速度,相對於星際距離來說還遠遠不夠,目的地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於是人類想到了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李晉斌表示,“引力彈弓”是一種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我們向地球以外的天體發射飛行器時,常會應用到其他行星或天體做“引力彈弓”,以此來節省燃料、時間和計劃成本。比較經典的可能是美國的“卡西尼”號探測器了,它於1997年10月15日從地球發射前往目的地——土星,但只帶了很少的燃料。它在1998年4月26日利用了金星的彈射,在1999年7月24日利用了金星的第二次彈射,又於1999年8月18日利用了地球的彈射,後於2000年12月30日利用了木星的彈射,最終於2004年7月1日抵達土星。

電影裡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

“比如一隻乒乓球,當它飛向一面靜止的球拍時,在忽略重力、空氣阻力、摩擦等因素的情況下,反彈速度是相同的。但如果這個球拍向著來球方向移動,那這個球與拍相撞後反彈速度就會變快,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李晉斌說,其實“引力彈弓”也是科幻電影經典橋段之一。例如《星際穿越》中,庫珀為使“巡邏者”號飛船到達米勒星球,這就需要降速c/3,他採用的方案是利用一顆中子星進行引力彈弓減速。

值得注意的是,《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電影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木星和地球的質量比值不夠大,大約320(不像乒乓球和球拍質量差那麼懸殊)。地球不可能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實現引力彈弓的加速效果,地球一旦被木星引力捕獲,結果必然是地球和木星相互牽扯,兩者相互圍繞旋轉,旋轉半徑會越來越小,最後,地球和木星發生猛烈碰撞,形成一個新的星球。

關於重聚變發動機

重聚變發動機助攻“流浪地球”理論上有可能

在《流浪地球》裡,還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大傢伙”——高度達11千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2.2千米的重聚變發動機。每臺發動機能提供150億噸的推力,而這樣的發動機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總共有一萬兩千臺,總共能提供150萬億噸的推力,如此大的動力方可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里/秒。

李晉斌解讀,重聚變,就是由重原子進行的核聚變。“我們常聽說聚變的是輕核聚變即氫聚變反應變為氦放出巨大能量,這也是太陽產生能量的主要方式。人類能做到的還只是利用氫原子進行的不可控核聚變(氫彈),但氦並不是核聚變的終點,氦可以繼續聚變生成碳,碳繼續聚變生成硅,即氦–4→碳–12→硅–28。硅當然也不是核聚變的終點,大質量恆星後期的聚變反應就是“重聚變”。從“硅”開始大質量恆星“重聚變”過程是:硅–28→硫–32 → 氬–36→鈣–40→鈦–44 → 鉻 –48 → 鐵–52(鐵–56),核聚變走到鐵這一步,就不再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變最後產生的廢渣就是鐵。“重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比氫彈爆炸釋放的能量要大很多很多。當然重聚變需要的溫度也高得多、壓強也要大得多才能實現。

小說和電影中,利用岩石為主要燃料進行核聚變就是這個過程。我們地球上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硅”。正是有了重聚變發動機,才能讓“流浪地球”計劃成功,因為岩石在地球上到處都是,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燃料。至於如何實現可控“重聚變”,那就是科學家而非科幻小說家的任務。

特別關注

太陽變為紅巨星?50億年後再說!

李晉斌特別補充,太陽變為紅巨星只是《流浪地球》中的一個假設。現實中的太陽按照恆星正常的壽命,50億年之後才會變為紅巨星。那時候人類大概已經移民到其他恆星系星球。所以大家不必杞人憂天,還是應該珍惜當下。

春節假期結束,麻辣未聞提醒各位學子:

道路千萬條 學習第一條

寒假不學習 開學兩行淚

別人家老爸手繪6張《流浪地球》講解圖,這才是觀後感的正確表達姿勢!(附贈考點)

綜合:揚子晚報、南方日報、教育圓桌、@卡卡西啦啦

精彩推薦

◆理優教育“停課”,家長哭訴:課還沒上,兩年的工資沒了

◆教師與遲交作業同學的對話整出兩篇“論文”,網友沸騰了

◆尚德、新東方等被“拉黑”?多地公佈培訓機構“黑白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