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说实话,在开设此课程之前,我并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学记》,当我快速的浏览该著作原文时,我发现了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语句。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事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等,也发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小篇文章《虽有佳肴》,感觉对此著作既陌生又熟悉,之后便开始学习。

对于就读师范专业的我们来说,我认为好好研读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在研读之前,我从网络上的资料中得知《学记》主要是辩论了教学关系,因此只有读好这本著作,明白其内容的深意,我们才能够对“教”与“学”有更深的了解。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这篇著作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在古时候,只称两种身份的人为“先生”,其一是医生,其二即是老师。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老师就要学会如何教育。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论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止学习,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读师范专业的学生,即预备教师而言,要懂得的知识很多,而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也不够。因此,学习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深刻的意识到学无止境,不进则退。

在高中时期,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正如《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有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位预备人民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我会向着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努力。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说的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孔子就是一个例子,他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做到了真正的个性化教学,完美的诠释了何为因材施教。也比如我们现在许多中小学为特色学校,我曾经就读的初中就为体育特色学校,我们会有第二课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每天下午的特定时间进行学习。这既可以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还能学到更多的技能。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所不同。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想的再更长远一点,这也为培养我们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我认为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位教师,都需要后天的成长与学习。在将来实际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是否得当,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我们既然选择了师范专业,以后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先学好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好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社会在快速的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应该紧跟着时代潮流的脚步,不断学取新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