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一個自古就以忠義著稱的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城市,這裡的縣城依山傍水,獨具島城風貌,是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一、秦置臨江縣

春秋時,今忠縣地屬巴國。戰國時,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滅巴國,置巴郡、十一縣,其中有臨江縣(治今重慶忠縣忠州鎮)(注:一說臨江縣為西漢置),以瀕臨長江而得名,一說因滷鹽發達而得名(古時臨、監、鹽三字相通)。其境域包括今忠縣、豐都、墊江3縣和萬州區長江涪灘(位於新田鎮)以上地區,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8年),改臨江縣為監江縣,東漢複名臨江縣。

二、躍為郡、州治

梁大同六年(540年),析巴郡置臨江郡(相當於今日地市級),領臨江1縣。郡屬梁州。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析楚州臨江郡置臨州(相當於今日省級),領臨江、安鄉(治魚泉縣,今萬州區龍寶鎮;北周改名萬川郡)2郡。恭帝三年(556年),分臨江縣地置墊江縣。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北周武帝保定初(561年),析臨州安鄉郡置南州,析臨州臨江郡臨江縣置南都郡及源陽縣(治今萬州區武陵鎮)〔建德四年(575年),南都郡、源陽縣分別改名懷德郡、武寧縣〕,屬南州。至此,臨州僅轄臨江1郡,臨江郡僅轄臨江1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裁郡留州。罷臨州所屬臨江郡,保留臨州。武寧縣屬之。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罷臨州,臨江縣改屬巴東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臨州,分臨江縣地置豐都縣。臨州領臨江、豐都2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析臨江縣地置清水縣〔天寶元年(742年)以隴右有清水縣同名,改清水縣為桂溪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裁桂溪縣入墊江縣〕。武寧縣改隸南浦州(治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析臨州臨江縣、浦州武寧縣(治所在今萬州區武陵鎮)之南地置南賓(取“南境賓服”之意),隸臨州。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三、忠義值千金,“忠”字為州名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忠縣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

貞觀八年(634年),為褒揚歷史上巴蔓子刎首留城,嚴顏寧死不屈(《太平寰宇記》:“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並著忠烈而名。”),“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元和郡縣誌》),改臨州為忠州,領臨江、墊江、豐都、南賓、清水(後改名桂溪)5縣。隸山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改忠州為南賓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忠州。

五代時期,忠州名稱、領縣未變。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忠州屬夔州路。宋代,臨江縣有9個鄉、2個鎮。四、有幸成潛藩,年號作府名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因兵亂,忠州徙治於長江中四面環水的皇華洲(又名皇華城、王化城,位於城東8公里處,今忠州鎮皇華村境內,面積約3平方公里)。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寶祐二年(1254年),理宗封其侄趙禥為忠王,以忠州為潛藩。景定元年(1260年),忠王趙禥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太子趙禥即位,是為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八月,升其潛藩忠州為鹹淳府(以“鹹淳”年號命名),領臨江、墊江、南賓、豐都、龍渠(南宋末年置,治今湖北利川市忠路鎮,一說治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5縣。仍屬夔州路。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冬,元兵攻破皇華城,復置忠州,州治遷回臨江城。領臨江、南賓、豐都3縣(裁墊江縣入豐都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屬四川行省重慶路。後至元四年(1338年),析豐都縣復置墊江縣,屬忠州。忠州領臨江、南賓、豐都、墊江4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據重慶稱帝,建“大夏”,忠州屬之。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五、裁撤臨江縣,知州亦理民、

洪武四年(1371年),平明夏,忠州屬明。洪武中,裁臨江縣入忠州,原臨江縣地由忠州直轄,知州兼理民政。忠州領豐都、墊江2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裁南賓縣,地入豐都縣、石砫宣撫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明代,忠州知州直轄區為7個裡30個甲:大㽏裡有5甲,汝溪裡有4甲,黎村裡有2甲,塹裡有2甲,水洋裡有3甲,上裡有7甲,下里有7甲。清順治五年(1648年),明楚王遠支後裔朱容藩據夔州(今重慶奉節縣),自稱監國,改忠州為大定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忠州屬清,隸四川省重慶府。雍正八年(1730年),於㽏井(今忠州鎮順溪村甘井場)置分州衙門,稱“二堂”;於敦裡八甲(今拔山鎮)置分州衙門,稱“三堂”(俱於清末廢)。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六、升格直隸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為直隸州,直屬四川省。將原重慶府豐都、墊江縣,原夔州府梁山縣改隸忠州。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乾隆元年(1736年),於敦裡八甲(今拔山鎮)置巡司。

嘉慶七年(1802年),忠州隸川東(分巡兵備)道。清代,忠州知州直轄區設2個裡20個甲:崇仁裡有10甲,敦讓裡有10甲。宣統三年(1911),廢裡、甲設鄉鎮。改設1城13鄉,1城即城廂,城廂又分為東關、中關、西關3個管理區;13鄉即新鄉、福星、塹鄉、石寶、㽏井、汝溪、三匯、馬家、官壩、永豐、拔山、花橋、同德。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民國(大陸執政)時期,1913年改忠州為忠縣。1914年歸屬四川省東川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忠縣於1949年12月7日解放,屬萬縣專區。1997年3月,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忠縣隸屬重慶直管。

忠縣,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文化名城

現如今忠縣位於長江上游、重慶東部,上距重慶主城九區180公里,下距重慶萬州105公里。東北與萬州區相鄰,西接墊江縣,東南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毗鄰,西南與豐都縣接壤,北與梁平區為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幅員面218平方公里,以漢族為主,有土家族、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雜居小聚居。

男有巴曼子以頭留城,女有秦良玉多次平反戰亂的這樣的女中豪傑,忠縣一個從古至今的忠義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