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自卑人人會有,關鍵在於找對方式,做個超越自卑的人

有調查顯示,只有約20%的人可以在學習、工作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社會中,個人面對群體的壓力,若不妥善疏導,最易產生的一種情緒,就是自卑

因此,心理學從這個角度出發,把人的成功、失敗及各種行為表現,歸因於個人是否順利達成了“自卑之超越”

01 人人希望傑出

自卑是正常的心理狀態,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擔心;只是還需使它化為動力,提醒自己不斷設法超越現狀。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不自覺地嘗試這種“超越”。

小孩子唸書用功,動機之一是“我要做給你們看”,讓別人不敢看不起他。

待到長大成人,我們的身體也許比父母高大,但是為人處事卻還有待磨礪,思想行動尚未成熟,因而常常犯錯,心中難免委屈、不安。

此時,若無傑出表現,自然會生出自卑情緒,

進而,想尋求別的途徑來轉移這種心結。

02 “別的途徑”

所謂“別的途徑”,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廣大社會,二是同儕團體,三是內心世界。

社會終究是每一個人都要投入的,但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卻好像誤闖了“侏羅紀公園”。

看似無害的恐龍忽然野性大發,高壓電網的保護也只是虛有其表。

社會不正是“都市叢林”嗎?倘若尚未準備好就貿然闖入,結果未必是好的。

同儕團體,無疑是青少年超越自卑的重要渠道。

譬如,大家爭相崇拜某個明星,以模仿他唱歌、跳舞來肯定自己;

又或三五個人形成小圈圈,有共同的愛好或興趣,每天互相傾訴,未必沒有樂趣。

但是,一個小團體中,是否人人可以藉此超越自卑呢?

再者,同齡人組成的小團體,在人生觀與價值觀上,是否能提供正確的指引呢?


傅佩榮:自卑人人會有,關鍵在於找對方式,做個超越自卑的人

03 內心世界的超越

至於由內心世界尋求超越,則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這個途徑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是淪為自閉症;二是塑成堅毅的性格。

倘若不幸走到“自閉症”的地步,輕者憤世嫉俗,重者甚至失去溝通能力,痛苦不堪。

那麼積極方面,如何塑成堅毅的性格?

有句話說:“最堅強的人,是最孤獨的”。

能忍受強者的孤獨,而不同時感覺寂寞、淒涼的人,自古以來又有多少?

問題更在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答案是:除非我因而得享真正的快樂,否則何必自討苦吃?

04 光靠自己還不夠

孤獨能使人快樂嗎?

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還需要一些附帶條件,譬如:衣食無缺的經濟能力,心靈運作的憑藉與空間。

就如《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他的日常生活極其簡樸,但同時可以欣賞瓦爾登湖畔的自然景觀。

景觀的美妙與可貴,正是他心靈運作的憑藉與空間。

我們久居都市,要做到像梭羅這樣,對大多數人來說,想必很難。

但並不妨礙我們感受這種孤獨的快樂:

盛夏之時,躲在冷氣房中,手捧圖書,羨慕梭羅的寬廣天地,豈不也是一件趣事?

因此,我們需要明白,在追求“自卑之超越”的過程中,會遇上各種艱難險阻,

有時光靠自己是不夠的。


傅佩榮:自卑人人會有,關鍵在於找對方式,做個超越自卑的人

05 超越之上的快樂

自卑是人正常的情緒反應,當你遇到這種情緒時,就要找出化解的方法

社會漫無邊際、危機重重,投入社會要有充足的知識、心態與經驗準備;

同儕團體輕易簡便,但也要重視方向問題;

若能由此發展出道義、守信、忠誠的品德,學會關懷、互助、愛人,則所超越的不只是自卑,還有人性的許多弱點了。

內心世界寬廣浩瀚,不妨藉助前輩的精神指引,增長心靈的力量,則超越自卑之上,還能享受人生真正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