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你害怕社交吗?

你是否会在参加聚会等活动的前一晚难以入睡或一大早就醒来?

你是否在聚会中总感觉局促不安难以享受其中?

你是否在有意回避、否定、排斥涉及人际交往多的职业活动?

其实,你并不孤独,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和你一样的烦恼。我们常将其称之为“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社交抑制、自我感觉能力不足和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的心理行为模式。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首先,需要与之区分的是我们所了解的在人际互动中的“回避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始于婴儿或儿童期,伴随着害羞、隔离和对陌生人和新环境的害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表现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而发展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早期,变得愈加害羞和回避。当然在成年之后,每个人对社会活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偶尔的、轻微的或针对特定场合的回避倾向是普遍和正常的。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发现它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早年的情感忽视。认知理论家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会发展出功能失调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这是生命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表现。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父母长期的否定,会使孩子在心里认为“如果连父母都不喜欢我,那还有谁能喜欢我呢?”。

因此他们开始回避与人交流,他们会觉得“这些人之所以主动与我交流,是因为还没了解我,一旦时间久了,他们一定会发现我这个人非常差劲”。

当必须与人交流时,他们会想“我一定要处处取悦对方,否则会被批评或被讨厌”,而这样的想法会让他们在与人交流时付出常人远不及的精力,是很沉重的负担。

即使当得到他人夸奖时,他们也不像常人那样开心,会想“别人夸我一定是出于礼貌,或者他还没有发现我是多么的糟糕”。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如何应对回避型人格障碍?

首先要明白,人格性格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就像基因和出生后所处大环境不能由你决定一样,所以不要责备自己。但正如前文所说,环境因素影响巨大,所以我们仍有改正的希望。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人有内向外向之分,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需要人人都像何炅、谢娜等主持人那样在节目里活跃全场,也不需要像奇葩说里的辩手那样侃侃而谈,只需要能在自己的生活里更轻松自在。

如果它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建议主动去做出改变,走进人群才是治疗回避的上好方法。两者其实是矛盾的,但可以尝试去一些与自己平时生活没多少交集的、安全的环境锻炼,一点一点去适应。

而如果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建议去正规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对于回避型人格,已经有了针对疗法。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最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一定要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想小时候的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以及希望当时的父母为我们做什么,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基因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早期的环境由我们创造,努力从源头改善问题。孩子最需要的环境不是物质上的环境,比起万贯家财,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认可和尊重,他更需要父母身体力行为他树立榜样。

如果你害怕与人交往,总是逃避集体活动,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