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6关于老科学家的实寄封
受校方指派,我参加了重大项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是一个由中国科协牵头、科技部、教育部等十余个国家部门参与的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由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飞往北京参加了相应的培训班,听了五堂课,渐渐对具体操作流程和细节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出乎意料的是在培训过程的PPT上,居然多次出现了我所熟悉的实寄封的身影,那贴着早年中外邮票的实寄封,那与信札相辅相成的老旧的实寄封!
原来“采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分为三类,一是口述资料,二是图像资料,三为实物资料,在很大意义上带有“抢救”性质。而“信札”作为实物资料中相当重要的构成,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例如屏幕上展示了一位老院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从五七干校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实寄封上贴的“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纪念邮票,信函真实留住了科学家在特殊时期对学术研究的思考。而根据采集的经验介绍,由于电子邮件的风靡以及传统信函的式微,加上年代的久远,搬家的频繁,实物信札属于较难采集的一类。
名人信札的单一性决定了它的珍罕性和文物性,书信文化和集邮文化有时往往是唇齿相依的,或者是我过去自作多情的断言,书信文化是集邮文化最美的延伸。不过就这次科研任务的实物资料的角度审视,书信为主,所以应该说集邮文化是书信文化最美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