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什麼鬱郁不得志?

偉大的時代


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從小我們就是揹著杜甫的詩長大的,因其詩歌在中國古典詩壇上影響甚大,遂被世人稱為“詩聖”,其主要思想為儒家的仁政為主,有著投奔祖國奉獻自我的偉大抱負,但屢被現實打敗。

  其實,杜甫生前默默無聞,但卻在死後一千多年來深受世人的敬仰和稱道。

  提起杜甫,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白了,李白和杜甫,可以說是唐詩史上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兩人並舉,一個被後世之人譽為詩仙,一個被後世之人譽為詩聖。詩仙李白,以及詩聖杜甫,都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杜甫稍晚,他比李白小了十一歲。正是這短短的十一年,讓兩個人的詩歌創作,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李白走的是浪漫主義風格,他的詩歌雄渾壯麗,天馬行空,飄逸灑脫之至;杜甫則走的是現實主義風格,他的詩歌古樸蒼然,憂國憂民,情真意切之極。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過得很悲催。他的人生經歷,讀來比他的詩還要催人淚下。

  從兩人的詩歌我們就能看出兩人的經歷大不相同,那麼顛沛一生的杜甫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呢?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出生於具有傳統文學理論的家庭,杜甫從小便開始學習詩文,十五歲時所作之詩便能得到當地名士的重視。

  杜甫在十九歲時便開始數次漫遊,先是出遊郇瑕,次年便出遊吳越,歷經數年。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落選。後便在齊趙一帶開始新一輪的長期漫遊。

  杜甫近三十歲的時候與楊氏成婚,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於洛陽與李白相識相交相遊,兩人產生深厚的友誼。

  三十五歲的杜甫志向遠大來到長安參與科舉,再次落選,

  兩次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兩次落第。他爺爺是大名鼎鼎的杜審言老先生,但是混到了杜甫這一輩,家道中落,加上朝廷奸官當道,杜甫連個進士都沒撈著。一直到了他四十歲的這一年冬天,寫了一篇《大禮賦》的文章拍馬屁,才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給了個候補官員的名額,等候朝廷安排。四年之後,得到一個校尉的芝麻綠豆官,杜甫看不上,拒辭不受。

  杜甫年輕時候,他爹是兗州司馬,過得生活其實和李白差不多,就是遊歷名山大川,結交有識之士。從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杜甫一直在路上,三十二歲的時候,杜甫遇見了李白。杜甫一輩子可以說是李白的粉絲:“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些,都是杜甫寫個李白的詩,但是李白,幾乎沒有提過杜甫。

  杜甫的後半生,可謂江河日下,怎一個“慘”字了得。就在他四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從長安回到家裡,還沒進門就聽到了家裡人的哭聲,原來他的小兒子,活活餓死了。就在這一年的冬天,發生了“安史之亂”,杜甫在北上投奔新皇帝唐肅宗的路上被叛軍俘虜。後來冒險逃脫,到了唐肅宗軍營,被封為左拾遺,這一年,杜甫四十五歲,終於圓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

  但是杜甫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好起來。

  兩年後,杜甫輾轉來到四川投奔老朋友嚴武,充任幕府。在四川成都蓋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杜甫眼看著就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寄人籬下,弱妻幼子,跟著他有時候連一頓像樣的飽飯都吃不上。這期間杜甫寫了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讀這首詩,你能感受到一個男人,面對嗷嗷待哺的嬌兒幼子時心裡的那份酸楚無奈。

  晚年杜甫生活清貧,詩風大變,窮困潦倒卻不忘民間疾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往日盛唐的恢宏氣象,已經化為戰亂後的蕭條破敗。杜甫的詩歌創作,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開始落筆於自己在顛沛流離中所看到的社會現實,創造出一些列反應當時社會現狀的詩歌。

  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三吏”與“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 》、《垂老別》。一些列的詩集中反應了杜甫親眼所見底層人民在亂世漂離和酷吏壓迫之下水深火熱的生活,杜甫既同情又無奈,他只能用他的筆他的詩,真實地記錄下這些慘無人道的場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些字句,古樸平淡讀來卻如有錐心,他的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經歷的生活,都是在刻畫著那個艱難的世道,活著有多麼不容易。

  晚年的杜甫,生活愈加悲慘,窮得連酒都喝不起。“酒債尋常處處有,朝回日日典春衣。”嚴武死後,連個投奔的朋友都沒有了。杜甫從成都,一路輾轉流離,居無定所。他的詩歌已臻化境,所寫更多地感慨自身際遇,感嘆世情多艱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可惜,杜甫永遠無法實現他的這一夢想了。

  杜甫始終不忘憂國憂民,即使自己已經活得夠悲催。他詩歌內容豐富,取材廣泛,而且多數來源於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活靈活現地展示了當時底層人民真實的生活,具有標誌性的時代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的變遷和衰落,因此被稱為“詩史”。

  五十九歲,杜甫溘然長逝,一代詩聖,就此走完了他艱難而又偉大的一生。


投條郝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又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等。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其十三代世祖杜預就名聲顯赫,是位西晉的名將,祖父杜審言在武則天時代是著名的詩人。在這樣"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從小就聰明靈利,七歲就早慧學習寫詩,後來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與唐代"詩仙"李白齊名,並稱為"詩聖",合為"李杜詩篇萬古傳"。

杜甫的不得志是由其性格和遠大的報負所決定的。他自比"稷"與"契",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個是不可能實現的報負,雖然說他的理想很美滿,但是事實很骨感,使他處處都不順利,只是覺得自己"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對於壞人壞事的這個現象,自己採取了"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名句。

在杜甫的年代由於朝廷荒淫無度,腐敗無能,又經歷了歷史上的"安史之亂"

國破家亡,軍閥割據戰爭不斷,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杜甫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最後在成都杜甫草堂可算有了居住之地了。所以說杜甫從小就是少年才子,後來一直命運多舛,這些和他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本性分不開的。





封護勝463


杜甫鬱郁不得志主要是因為他追求的“仁政”理想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的悲慘現實的巨大反差,以及杜甫雖有堯舜之志,但空有一身才華,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得不到朝庭的重用。

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祖上杜預是西晉大將軍,爺爺杜審言,爸爸杜閒都在朝庭為官,到了杜甫這一代家道中落,但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學成報效朝庭是終身追求的目標。

公元736年,24歲的杜甫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竟然落榜了,原因是當時的考官害怕杜甫的才華橫溢和雄心壯志,不能讓他考上,將來對他的官位形成威脅。可知,杜甫從小就聰明過人,“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就連當時的前輩李邕,王翰都屈尊前來訪問他。這樣的人才都考不上。

公元747年,36歲的杜甫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更邪門,杜甫這次參考的結果是零錄取率,一個都沒錄取,這恐怕是自從有科舉考試唯一的奇葩。這完全是唐玄宗聽信李林甫的謊言,李林甫害怕忠於朝庭的青年才俊入仕,竟然把玄宗馬屁拍上天,說人才已全部在朝庭,鄉野已經沒有一個人才。

這兩次科考,完全是人為障礙,就把杜甫追求半輩子的功名的熱情,一瓢涼水給潑滅了。

安史之亂時,杜甫冒著生命危險,投奔朝庭,期間被亂軍抓住,竟然因為叛軍認為杜甫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沒有嚴加看管,讓他給逃跑了,同他關在一起的王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唐肅宗看到杜甫衣縷襤衫,但忠心可佳,不賞個官良心上實在過不去,就給了杜甫個左拾遺的官,這總算是個官,好好混吧,可他倒好三天兩頭挑皇帝的毛病,又趕上為宰相房琯求情說好話,這杜甫也真是的,房琯帶五萬人馬與叛軍交戰,傷亡四萬多,不知道杜甫這情咋求,咋譴詞造句,結果如他所願,貶官,被唐肅宗把他劃為房琯同黨,一塊辦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被貶官後的杜甫竟然能遇到他們杜家的世交,嚴武,嚴武當時是鎮蜀土皇帝,杜甫的爺爺杜審言與嚴武的爸爸嚴挺之同朝為相,這樣說來,嚴武該喊杜甫一聲叔叔,但為官上,杜甫是嚴武的下級,這個官是嚴武給他向皇帝申請的。這世交還是好使,但嚴武此人性格暴躁,同時是詩人,武將,也是政客,杜甫的高傲與嚴武相處起來好是好,但也沒那麼美好,有一次,杜甫和嚴武一起喝酒,酒勁上來,兩人就絆了幾句嘴,險些被嚴武把他“咔嚓”了,多虧了嚴母及時出手相救,可既使是這樣,好景不長,嚴重死了,這杜甫,當的這一生最大的官,杜工部,也就當到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