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留下不少的名篇佳作,你最為喜歡杜甫的哪首詩呢?為什麼?

陳清子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對後世影響深遠,被稱為“詩聖”,因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詩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政治黑暗,人間疾苦,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被譽為“詩史”。他一生寫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詩歌,很多都是流傳千古的名作,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而要說到我最喜歡的一首詩,就不由得想起青年時期的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種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豪情壯志。也想起了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失所,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後,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悅之情,而他的喜悅裡都反映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感情。 又想起了安史之亂時,因為戰事阻隔,音信不通,他寫下了那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而讓我想起來最為動容的一首詩,是杜甫的《春望》,這首詩最能體現出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這個特質。


天寶十四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杜甫隻身一人投奔朝廷,卻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直到至德二年,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明明山河還在,但是國都已經淪陷了,整個長安在戰火的硝煙中變得殘破不堪。杜甫記憶中的長安,那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煙柳明媚,而如今這一切都已蕩然無存。這場戰爭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杜甫這時流落被俘,完全沒有家裡的消息。一句“家書抵萬金”,飽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期盼。



這首詩把杜甫的愛國之深,沉痛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才能歷經千年而不衰,句句膾炙人口。寫這首詩時的杜甫,不再是那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傲視一切的豪邁青年,這時的他,因為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的思想和詩風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他的憂國憂民和戰亂時的切身體驗交融在一起,成就了他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


詩詞散文世界


這裡就說說《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是一首感嘆自己不幸身世之作。前兩聯寫“旅夜”的情景。首聯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桅杆的小舟孤零零地在夜裡漂泊,寄寓了自己內心的悽苦之情。頷聯寫遠景:星空低垂,平野廣闊;月亮隨著大江的奔流而湧動。靈動生輝,壯闊優美。這正好反襯了詩人孤苦伶仃,顛沛流離的悲愴心情。也就是以樂景寫哀情。後兩聯述懷。頸聯將“名”和“官”相對提出,用的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尾聯說:飄飄然一身好像什麼呢?茫茫天地間沙灘上一隻孤零零的白鷗罷了。







“一沙鷗”之渺小與“天地”之廣大形成對照,詩人的落寞淒涼心境逼現。全詩前後對照,突顯出沉鬱悲涼的意境。


逍遙碧雲天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年老體弱多病、流寓他鄉之悲情,在成都杜甫草堂生活過,一生寫下了一千五百多詩,我最喜歡他所寫的一首詩:

巜登高.七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律詩堪稱一絕,也是杜甫一生寫得最好的一首七律詩,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他己是年老體弱之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夔州登高抒懷之作,觸景生情,又體弱多病再加窮困、流寓他鄉,悲從中來

前四句是登高眺望之景:風急、天高、猿嘯(現在聽不到猿聲了)景相連一絲絲悲涼之感,下句"渚清、沙白、鳥飛回"己是秋意濃,想起我還漂泊在外。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句。無邊:形容寬廣來修傷飾,不盡:沒完沒了。秋風起樹葉落,長江水氣勢壯觀。詩人在此感慨,豪情在,己是無能為力,只能在心中抒寫那點情懷!

後四句主要寫出詩人一生的經歷,流寓他鄉、多病、己是暮年兩鬢斑白、窮困潦倒、一杯濁酒打發時日。

整首詩景物人緊密相融,觸景傷情,物我兩難忘,傳神之作。

不但是七律的典範,也是做對聯的典範。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對天高

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清對沙白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精品之詩作!


旭翔雙桂


能識文斷字的人,估計都知道“詩聖”杜甫,它算是那個年代裡一個窮文人還留下那麼多名詩佳句的典型代表之一,我最喜歡杜甫的《春望 》。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__杜甫《春望》

這首詩寫自己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下,杜甫被叛軍俘之長安,看到了曾經的大好河山,記憶曾經的長安是何等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而在戰火的推殘下,變成一遍蕭條,民不聊生,抒發了人去物非的情景,讓讀者感同身受。


我喜歡這首詩的原因,第一:是整首詩反映出了詩人愛國,眷念家人的感情,這種愛國情懷讓人為之感動。第二,詩裡有一句“家書抵萬金”流傳甚廣,很多時候可能也是因為這一句話而關注了這首詩吧。第三: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具有記憶性。


憶苦思田


你好,我是閬外人,很榮幸回答你提的這個問題。

你問到:“詩聖”杜甫留下不少名篇佳作,你最為喜歡杜甫的哪首詩呢?為什麼?

看到你提的這個問題,讓我一下想起了杜甫的那首《登高》,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更是深入人心,膾炙人口。

杜甫是在老弱多病、孤獨悲愁並且居無定所,長年在外漂泊的情況下寫的這首詩。這是作者登上峽谷的高處看到長江兩岸秋天蕭瑟的景象而寫的,抒發了作者當時的那種複雜的情感,是自然的真情流露,慷慨萬千,動人心魄。

杜甫,是我最喜愛的唐朝詩人之一。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稱為”詩聖“。他的詩與低層的勞動人民息息相關,詩中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如:《望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絕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婦孺皆知。

這首《登高》能讓我們想象到在一個風急天高的秋天,詩人登上峽谷的最高處,聽到猿猴悲哀地啼叫,水清沙白的河面上鳥兒來回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蕭蕭而下,滾滾的長江水奔流不息。獨自登上高臺,面對蕭瑟的秋景心中不由的悲愁萬分,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又逢疾病纏身。歷盡了艱難困苦,如今白髮長滿了雙鬢,滿心的潦倒衰頹,偏偏又暫停了消愁的酒杯。

喜歡一首詩,不僅喜歡詩本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喜歡詩給我們帶來的意境,讓我們彷彿置身於作者所處的環境之中,跟隨作者或激情高昂,或悲愁自憐。杜甫的詩,總能恰如其分地把我們的情緒調動起來,讓我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憂國憂民,時而又為作者悲嘆憐憫,這就是我喜歡《登高》的理由。


閬外人


杜甫一生大約寫了一千多首詩歌,他的詩歌,藝術成就都非常高。高中時語文課本上學過的那首《登高》,幾乎每次考試,都會考到。

因為這首詩歌不管是技術,還是意境,都非常成功,這首詩寫出了八種悲傷的情感。因為被考的頻率太高,所以差不多也成了學生們討厭、害怕的一首。

雖然如此,對杜甫的詩歌還是很喜歡,比較喜歡的是這首: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這時的杜甫已經53歲了,十年前,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

杜甫將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難,聽說肅宗即位,又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

乾元二年,杜甫輾轉來到成都,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三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

杜甫一生都在流浪漂泊,這次又帶著家眷,作為一家之長,她常常夜不能寐,他自問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一個小官卻因為年老疾病退休。在這世上漂泊,就像那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寫這首詩時,杜甫已經是朽木之年了,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杜甫寫了一千多首詩,從小到大,幾乎沒本語文課本上都有他的詩歌。

而實際上,我們生硬的背誦他的詩歌,其實很少主動去了解他的故事。

很喜歡這首詩歌,能夠想象到杜甫當時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對總是漂泊的生活的愁苦,無處安身的痛苦。


OYALUCKY吖


杜甫是詩聖,又被稱為人民詩人,他的最具有人民性的作品無外乎《三吏三別》,而《石壕吏》又是其中最優秀的代表作。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 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的強烈震動,寫下了這一組詩。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徵兵抓人,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全詩主體部分用對話體表現,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第一句是吏的怒呼,後面全是老婦的哭啼。三個兒子上前線,已經犧牲兩個了,家裡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兒媳婦因為要給孫子餵奶沒有離開,但沒有出門見人的衣服。家裡只有我了,雖然已經老了,還能當炊事員,現在跟你們走,還能趕上做早飯。

這一段表現了下級官吏的兇殘,兵役制度的黑暗,勞動人民生活極其痛苦還要承受戰爭帶來的苦難。許多評論家都看到了這些,但有一點是他們都忽略的,就是勞動人民的自我犧牲精神。雖然一家三個兒子都上戰場了,而且犧牲了兩個,家裡已經沒有男人了,但老婦還是毅然決然地說:“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這是多麼英勇的人民形象啊!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人民對戰爭深惡痛絕,但同時他們知道,必須消滅叛軍,平定叛亂,否則將會有更大的痛苦等待著他們,老婦應徵人被迫的,但又何嘗不是自願的呢?

詩作的思想性是積極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勞動人民的痛苦,歌頌了人民的犧牲精神,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兩點,其一是寓情於事,全詩沒走直接抒情的地方,把滿腔的情感寓於樸素的敘述之中。“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吏是“呼”,是“怒 ”;婦是“啼”,是“苦”,對吏的痛恨,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對婦的同情,對勞動人民的關懷就這樣表現出來了!“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三男當兵,二男戰死,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的現實多麼殘酷!“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戰爭造成的傷害,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比開元盛世)可見一斑。



還有就是敘述語言的簡潔。“老翁逾牆走”五個字,把老翁的動作描摹的活靈活現,有吏夜捉人”肯定不是第一次了,老翁已經訓練有素了,這是多麼深刻的諷刺呀!“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四句話二十個字,把老婦被抓後家裡老翁回家,孫母抱孫啼哭,作者與老翁告別,交待得清清楚楚。

總之,《石壕吏》是老杜洞察了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與人民一道經歷了戰爭的苦難,並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思想感情的忠實體現,是老杜作品史詩的典型範例。


桃之夭夭老牛


我喜歡杜甫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詩人開始了漫遊生涯,這首詩是經過山東的途中所寫。寫此詩時二十四歲,充滿了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由遠到近,由仰到俯。

詩人通過描寫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表達了詩人不畏艱難,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蘊藏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紫竹語嫣9501


詩聖杜甫,詩作眾多,流芳百世,千古傳頌。我僅從歷史角度選其一首:巜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短短四句,囊括了中唐的一段歷史,涉及到開元之治、安史之亂、皇帝更迭、吊斃楊玉環等眾多歷史典故。詩的前二句,追憶李龜年,作為當年著名歌手出入達官豪門,一展開元太平盛世的繁榮。杜甫曾賦詩讚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在如此繁華之日,杜甫作為受邀貴賓常遇李龜年,欣賞他優美的歌聲,其心情何其舒暢是可想而知的了。詩的後二句,異峰突起,大有”好景不殊,河山有異”之嘆,隱寫安史之亂後的亂世蒼涼。兩相對照,大有前途不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落花時節”四字巳喻唐朝歷經安史之亂由盛而衰時期,作者與歌者的心情,與在洛陽李範府中,和在此地江南長沙城中再遇,巳是天壤之別了。心境由舒暢到失落,鮮明對比,動人心魄。小詩內容如此豐富,是許多長短詩都達不到的藝術境界,只有大詩人的大手筆的超然水平方可具備,下筆才如此有神,如此超脫!

短短回句二十八字,人物:李龜年、岐王、崔九、杜甫,還隱出唐明皇。地點牽扯大江南北。突出境況殊棄,遭際不同,前者繁華似錦,後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肅殺悽慘,獸遊鬼哭”(白居易)。這不是一般小詩,而是一首史詩,小處見微,從側面揭示了唐開元后的一段歷史中的人際交往變化,展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風土人情。也只有詩聖才能寫出如此傑作。

杜甫與李白詩風截然不同,李白豪邁飄逸,而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漫遊各地,體察民情,深知民間痛苦,在安史之亂中被俘,深受其害,更有切身體會,所以他的詩作,古樸平敘,形象凸顯,呼之欲出,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他的詩不僅僅是文學作品,而且是極好的歷史史料依據,其詩被稱為”史詩”,確是當之無愧,彪炳千秋!


老大73708


杜甫是唐朝歷史上一個優秀而又偉大的詩人。

如果說李白是盛唐時期一位大氣磅礴的詩人,那麼杜甫就是一輪皓皓明月,儘管看起來略微昏暗,但是,內心的光亮絲毫不減。

杜甫一生困苦,自顧不暇,在成都草堂時雖然經歷了一生相對平和的時期,種草寫詩,這個時期他的詩歌創作積極豐富。

他在溫潤的春雨裡感受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美好,雖然後來又經歷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艱難處境,但是,依然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號召;晚年生活潦倒,客居他鄉,兩鬢斑白不由得嘆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無奈。

總之,杜甫的一生是悽苦的,雖然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志向,無奈事與願違,從未實現過,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經歷了安史之亂了,經歷了盛唐,中唐。盛唐有多繁盛,安史之亂後就有多落敗,正所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切萬一物是人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