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还会被杀吗?

中国历史上诛九族是个非常残酷的刑法,九族都包括哪些亲人呢?

九族包括:

父系四族,即自己一族,已出嫁姑母一家,已出嫁姐妹一家,已出嫁女儿一家;

母系三族,即外公一家,外婆的娘家一家,姨母的一家;

妻系两族,即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一家;

以上是株连九族所包括的九族,五年年的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例外,被株连了十族,这个人就是明朝建文帝的老师方孝孺,杀他的不是建文帝而是明成祖朱棣,这多出来的一族是老师一家。


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还会被杀吗?

方孝孺画像

是什么原因让朱棣如此恼怒一定要株连十族呢?

方孝孺,字希直,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朱元璋很欣赏其才华就让方孝孺做了孙子朱允炆的老师,那个时候朱允炆还不是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重用了方孝孺,朝廷大事几乎都与其商议。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激怒了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靖难之役。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古代的士兵敢直接造皇帝的反,难道他们真的活腻了吗?问题就出在这个“清君侧”的说法上。清君侧的意思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奸佞之徒把持朝政,作为王爷要替天下百姓做主,清除皇帝身边这些奸佞之徒。所以士兵们从开始作战时就不认为是在造皇帝的反,而是认为帮助皇帝清理奸臣。这也是食君之禄为君做事的基本职场原则。

同理,皇帝建文帝要反击,也必须拿出一份声明让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全国的吃瓜群众以及已经参与造反的士兵们明白燕王这是真的造反,并没有奸佞之臣左右皇帝的决策。这个声明在古代叫做“檄文”,用在朱棣反叛这事上叫“讨贼檄文”。这个檄文谁写的呢,就是本文的主角,方孝孺。讨贼檄文一出对燕王大军的军心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全国各路军队都进入备战状态,就等皇帝下令。

朱棣带领为数不多的军队从燕京(今天的北京)往南京方向挺进,一路上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身心和肉体经受双重折磨的朱棣几次都决定放弃了,派部下去求和,只要赦免自己就收兵投降了。建文帝还是有点犹豫,毕竟自己的亲叔叔,而且作战一开始就下令军队对燕王只能生擒不能斩杀,军队不能全心战斗。方孝孺再背后劝说建文帝,不接受燕王和解,此时不除去未来会更难,而且还有其他藩王看着呢?一向听话的建文帝至少两次听从方孝孺的话拒绝朱棣的求和。最后的结局是硬生生的把燕王逼的坚持到最后,打到了南京,攻进了皇宫,建文帝生死不明。

朱棣占领宫城后并没有立即杀方孝孺,将其逮捕下狱。朱棣处理完善后事宜,准备登基想起了方孝孺,不知是朱棣有意报复还是欣赏方孝孺文学才华,召见了方孝孺,提出让其写登基诏书。据史书记载,方孝孺与朱棣进行一番激烈的争吵,方孝孺毫不留情的骂朱棣就是反贼,上对不起你爹朱元璋,下对不起万民,即使建文帝已死,皇位也轮不到你朱棣,建文帝还有儿子还有弟弟。最后的结果朱棣被骂昏了头,气到爆炸的程度下令灭其十族。共计873人被杀于南京聚宝门外。这是一段历史悲剧。本可以避免,或许古人把气节和生命相比,气节更重要吧!事实证明后世对方孝孺也多是歌颂,追授“文正”建祠供奉。流传百年!


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还会被杀吗?

方孝孺祠堂铜像

如果方孝孺写了登基诏书,朱棣还会不会杀他?我觉得不会,方孝孺写了,起码能保住这八百多人生命(这里面还有很多孩子)。

原因之一,朱棣从北平出发时,帮其策划靖难之役的宠臣姚广孝劝说朱棣,攻破南京城后,方孝孺这个人一定不会投降,请燕王不要杀他,否则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答应。

原因之二,朱棣刚登基最需要做的就是稳定民心,让天下信服,从朱棣做皇帝后表现也可以看出,为了后世名声一直在逼迫自己做个好皇帝。不会刚用完就立即处死。更不会株连其十族。

原因之三,朱棣很清楚,方孝孺是个忠臣,站在朱允炆的立场上,方孝孺并没有错,还是难得的忠臣。自己即将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他也需要歌颂和赞扬死忠来保持朝政稳定。

所以,方孝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历史上唯一的诛十族事件就不会发生。

但这只是假设,如果历史重来一次,估计方孝孺依然誓死不从。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还会被杀吗?

方孝孺墓当然这是后人所建


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如果写了登基诏书,还会被杀吗?

方孝孺种的树后人都立碑,可见民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